「澳門.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工作會議昨(13)日舉行, 主持會議的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對各單位的工作予以肯定,並指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與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兩張亮麗名片體現了澳門在國際上備受認同,有助向世界各地推廣澳門旅遊。他又表示, 未來將繼續透過跨領域、跨部門及與業界合作,並鼓勵結合科技創新,共同努力推廣「創意城市美食之都」。 會上,各部門和業界團體代表亦介紹了推動「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的各方工作。旅遊局局長文綺華提到,「澳門.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工作規劃(2018-2021)以創意作為策略元素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助力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現時的相關工作已覆蓋了其中部分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此外,澳門在加入創意城市網絡第二個年度後,擁有年會舉辦地投票權及可評審欲申報加入創意城市網絡美食範疇的城市,而澳門土生菜資料庫的工作有序進行,目前正搜集一些面臨失傳的家族菜譜。 旅遊學院分享了將準備推出餐飲相關的碩士課程,教育暨青年局亦介紹了預計於2020年第四季投入使用的職業技術教育活動中心,內設國際廚藝區。譚俊榮認為,未來設立職業技術教育活動中心的國際廚藝區及旅遊學院的廚藝中心,加上澳門科技大學、各高等院校等形成培訓鏈,相信能為飲食業界提供更好的培訓課程。
民眾願景協會、澳門新公民會及澳門城市大學開展「澳門新公民社會融合調查」,以問卷、電話形式訪問740名年齡介乎25至65歲以上的新移民,主要調查受訪者在經濟、社會、文化、心理、社交及居住六方面的融合程度。調查結果顯示,新移民的文化融合程度最高,達79.4分;相反社會參與融合度最低,僅得52.3分。 主辦單位昨(13)日下午舉行發布會。調查數據中顯示,新移民來澳就業情況良好,超過80%能成功就業,其餘無法就業人士多受年齡、家庭需要及個人原因影響。主要從事酒店及飲食業,其次是文娛博彩及其他服務業。調查指出,受訪者在社會參與方面情況仍有待改善,對社會活動包括義工、選舉活動及社區文化活動的參與,超過60%新移民參與程度在一般或以下,其中以義工及選舉活動最少人參與,僅有14.9%及8.1%。 民眾願景協會會長宋碧琪表示,政府目前的社區共融政策措施零散,而且對新移民更好參與的規劃不足,建議政府需就新移民社會融合制定政策綱領。她又指,新移民中女性佔大多數,而且女性是傳統弱勢社群,過去不少新移民飽受家庭暴力,建議當局高度重視新移民婦女家庭的權益及保障。總體而言,多數受訪新移民的總體社會融合度和各維度融合度處於中度融合水準。
新學年快將開課,9月2日當日共有71所學校於不同時段舉行開學禮,當局日前與兩間巴士公司開會,著手為新學年開課交通進行安排。
「第28屆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議」(IJCAI2019)於本月10至16日一連七天假澳門威尼斯人金光會展中心舉行。主辦方表示,會議今年在澳門舉辦別具意義,有助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與發展。 會議由IJCAI主辦、澳門大學承辦及澳門會議展覽業協會作為執行機構,並於昨日舉行會議開幕式。IJCAI 2019會議主席Thomas Eiter、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代主席李藻森、澳門會議展覽業協會理事長何海明、澳門組織委員會主席鞏志國等嘉賓出席。 是次會議吸引約3,500名來自50個國家及地區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及專家與會,共同探討人工智能的現狀與未來。會議設有47場工作坊、34個輔導報告、16場CEO論壇及40多場平行論壇,涉及人工智能的今天與未來、總結人工智能50年來的發展等不同議題,而今屆提交的論文數量有4,752篇,當中有850篇已獲接受,為歷屆之最。Thomas Eiter表示,人工智能的愈趨重要及由此衍生的多個問題是今屆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 主辦方又舉行B2B展覽,設60多個展位邀請科創企業參與,並分為商品展示區及機器人展示區等區域。 澳門會議展覽業協會認為,今屆IJCAI在澳門舉辦,對澳門構建「智慧城市」,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具有積極意義;而協會攜手澳門大學成功投得IJCAI會議,顯示澳門會議業界已具備競投頂級國際會議來澳舉行的能力。
社會工作局全力配合特區政府的民防工作,不斷完善避險安置的各項安排,自下一次颱風起,避險中心會推行「兩級的開放機制」,為使用者提供適切的服務及支援。 避險中心第一級開放機制:當本澳懸掛八號或以上風球時,同時開放四間避險中心,包括:青洲避風中心、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工人體育場、氹仔及路環社會工作中心(氹仔分站)、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在第一級開放機制期間,上述場所可提供飲用水、餅乾和杯麵,回應使用者的臨時避風需要。 避險中心第二級開放機制:當颱風期間遇上風暴潮第三級/橙色或以上警告,且特區政府頒令緊急疏散撤離低窪地區居民時,全澳17間避險中心、四個集合點及緊急疏散停留點會全面開放。在第二級開放機制期間,上述場所可提供飲用水、餅乾、蛋糕、罐頭、麥皮、熱米飯、床墊、睡袋、薄被等,亦設有無障礙通道及無障礙洗手間、床架、輪椅、聽障人士設備、溝通卡等,亦在其中五間避險中心安排衛生局醫護人員進駐,並配備醫療設備,回應不同使用者的避險需要。 日前,社工局的領導主管分別拜訪了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和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負責人,協商及共識落實上述優化措施。
一連兩日在本澳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文化使命國際論壇」昨(13)日閉幕,澳門特區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米健表示,計劃每年都舉辦論壇,打造成澳門的一個品牌。希望藉論壇吸納更多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加強大灣區的文化交流,促進多元文化合作,助大灣區進一步發展。 米健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澳門提出了要打造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明確要求,對澳門來說是一項光榮的任務。他認為,澳門能被國家期待為文化合作基地,正是因為澳門有著中西歷史文化的積澱,有多元文化共存的特殊性,也是澳門獨特的優勢。 是次論壇宗旨是促進多元文化交流共存。米健認為,雖然是次論壇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名,但論壇的中心命題已經超越大灣區,因為文化交流是人類交流的高級表現形態,是一個世界性永恆的話題。他稱,就多元文化共存或文化交流等方面多做積極工作,不僅是對大灣區,更為「一帶一路」等發展建設更好的國際平台,甚至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發揮著積極作用。 米健又指出,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需要克服的問題,例如三地的法律和稅制不同,是次論壇聽到很多專家學者的意見,碰撞出很多火花,希望透過舉辦論壇收集意見,逐步改善。他透露計劃每年舉辦論壇,相信會獲得更多高層次的信息與觀點,作為日後政策研究方向。 其後,三位嘉賓在閉幕禮上分別就法律、歷史和社會科技等領域作總結發言。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傳統保留再融合是一個進化的過程,有助社會發展可持續。 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學院教授於興中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的文化使命在於緊緊抓住歷史的機遇, 不斷努力協調不同的法律制度,不同政治制度之間的銜斷與融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慶節認為,是次分論壇從民族學、藝術、宗教、詩歌等深入理解共同體的概念,通過文化研究達到對共同體的認同和理解。
行政長官崔世安(圖右)昨(13)日中午在禮賓府與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圖左)會面,雙方對昨日閉幕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文化使命國際論壇」均予以高度肯定。 崔世安歡迎謝伏瞻一行來澳參加是次國際論壇,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對澳門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給予指導。 謝伏瞻稱,是次論壇辦得很好,與會者反應不俗,粵港澳三地的領導均參與,標誌著大灣區建設正常有序推進。 (特首辦圖片)
論壇嘉賓之一、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戚印平接受本報訪問,談及有關本澳中西宗教及旅遊業發展,建議澳門未來可發展歷史文化深度遊。 戚印平表示,澳門有很多教堂,同時亦有不少中式寺廟,是中西宗教建築可共存的彈丸之地,如此獨特的歷史價值地,在大灣區或中國大陸其他城市都是沒有的;他建議本澳可利用這深厚且獨特的文化底蘊,去設計一些特殊的旅遊線路,如教堂的專題路線活動、或把如鄭家大屋等的中式建築串連起來,把澳門的歷史文化更全面地展現給遊客。 戚印平又形容,澳門的歷史底蘊就像是一杯好的酒,愈品味下去愈會發覺其與眾不同的地方;他冀澳門政府要有意識及自覺性去繼續發掘本地更多的歷史價值,從而再去好好包裝、做好推廣宣傳,令澳門擺脫博彩形象,提升澳門歷史文化板塊的地位。
論壇嘉賓、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社會文物保護專項基金管委會主任彭常新受訪時,談及澳門文化傳承及世遺建築保育問題。 彭常新表示,保育文化遺產對促進澳門特色旅遊意義重大,隨著本澳休閒旅遊等定位明確,除一些大型的休閒度假酒店及博彩元素外,能吸引到遊客來澳的就是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他建議保育工作從青年做起。 被問到旅遊承載力爆錶問題會否對文化或建築造成破壞,彭常新稱,在內地部分景點曾出現因旅客過多,而對當地居民和歷史建築造成損壞的情況,但他認為解決的關鍵在於立法,建議澳門政府通過法律來明確及規範旅客行為;建議可參考北京故宮做法,限制每日到訪遊客人數,人數超過限制便需進行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