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即將通車

交通配套慢郎中

交通事務局日前公布《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2010 至2020)》的2017 年度總結,在公共交通方面提到去年本澳巴士載客量逾二億1,000 萬人次,平均每月有1,757 萬餘人次乘車,較2016 年增加3.45%,平均每日搭客近59萬人次,澳門居民出行「搭巴難」可見一斑。另一方面,報告亦提到,截至去年年底,全澳共有24萬輛註冊機動車,亦可想見路面交通受壓情況,但交通事務局在報告中未有提出紓解辦法。 但更值得關注的是,港珠澳大橋距正式通車之日愈來愈近,交通局日前在介紹港珠澳大橋跨境通行政策時表示,預計大橋通車後,每天將有4,000 架次車輛來往港澳,40,000 人次經澳門口岸出入境; 粵港澳三地口岸將設有穿梭巴士,分粵港、港澳兩條路線,預計每日共行走超過200 班次,繁忙時段不超五分鐘一班,其中澳門每天16班往返,交通局預計屆時將加大北區交通負荷,此外,跨境貨車及香港機場接駁巴士安排至今仍未有最後定案,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大批旅客經澳門口岸出入境,公共交通需求大,加劇本澳市民「搭巴難」,交通面對龐大壓力。 澳門口岸管理區設有東、西兩個停車場,分別供訪澳旅客和本地居民使用。其中東停車場提供3,000 個輕型汽車泊車位,供經大橋來澳車輛停泊; 乘坐私家車來澳香港居民可停泊在東面停車場,然後採用泊車轉乘計劃來澳旅遊,但交通局初步只規劃在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管理區設立兩條巴士路線,連接澳門市區和氹仔市區, 分別是101X 及 102X, 有關「發財巴」安排,屆時會在人工島設置兩條博企聯營線,一條往外港碼頭,一條往氹仔客運碼頭,旅客可於到達任一碼頭後再轉乘「發財巴」前往各區酒店。交通局稱,每日只需動用11輛聯營「發財巴」接載旅客,可減低路面壓力,但交通局自己估計,每天有40,000 人次經澳門口岸出入境; 但來往旅遊及酒店區公共交通有限,將可能相當倚賴「發財巴」,400 多部「發財巴」在路上穿梭,以及每日有34班巴士從香港特定站點開來澳門市區,大批旅客出入境,交通壓力可想而知,市民擔憂港珠澳大橋通車後,每日再增一批汽車及旅客湧入,公共交通配套取不足,加劇本澳市民「搭巴難」,交通更擠塞,期望交通局及早制定應對措施,不應再慢郎中。

30/05/2018
9356

雅文湖畔旅院咖啡廊停業

下月由公開投標中標者營運

於2016年6月3日正式對外開放的「南灣.雅文湖畔」項目,將南灣湖廣場一帶之商鋪及設施打造成為特色餐飲、文創產品展銷及戶外表演等特色區域,旅遊學院過去兩年以暫時性質營運其中兩個餐飲商鋪,成為旅遊學院咖啡廊。旅遊學院昨日表示,咖啡廊將停止營業,後天(6 月1日)轉交私人企業營運。 旅遊學院昨日在新聞稿指出,咖啡廊是項目一部分,按原計劃餐飲商鋪將在適當時透過公開招標轉交私人企業營運。學院過去兩年以暫時性質營運其中兩個餐飲商鋪,成為旅遊學院咖啡廊,同時利用空間為本地藝術家展示作品,為市民及遊客帶來舒適悠閒的藝術欣賞和餐飲體驗。 學院去年3 月至8 月期間完成第一輪公開招標,邀請有興趣營運雅文湖畔餐飲商鋪業界投標承租。兩間中標食店當中,其中一間於今年1 月開業,另一間則仍處於申請飲食准照階段。 第二輪公開招標工作於去年10 月開始,包含五間餐飲商鋪租賃和營運,今年2月確定判給其中兩間,當中一間為旅遊學院咖啡廊商鋪,將於6 月1 日正式轉交中標者經營休閒咖啡室,而另一中標者將經營漢堡包、薄餅等類型食店,兩間食店的具體開業時間,須因應中標者申請相關牌照進度而定。 其餘未判給商鋪,將預期於下月份啟動的第三輪公開招標。項目小組期望通過豐富雅文湖畔的餐飲選擇,結合該區的文創商店和水上活動,為居民和遊客帶來嶄新的休閒體驗。

30/05/2018
22326

獲金錢支配力及服從心理

電騙事主近半大學生 司警進大學宣傳

據司警資料顯示,今年以來涉及假冒國家機關人員的電話詐騙中,有接近一半事主是在讀大學生。為加強此群體防騙意識,司法警察局走進大學校園舉辦「提防電話詐騙」分享會。昨(28)日中午,司警局人員到訪澳門大學呂志和書院,與該院師生分享如何提防電話詐騙,並期望透過他們將相關資訊傳遞給更多師生,避免上當受騙。 司警電信詐騙罪案調查科職務主管蔡昕暉表示,今年1月1日至前天(27日),本澳發生假冒國家機關人員電話詐騙比去年同期略增,其中共有40宗個案事主有損失,合共損失約667萬澳門元,比去年同期2,000多萬元有所下降,金額最多一宗逾澳門幣200萬元;蔡昕暉稱,事主當中有15人是為在讀大學生,13人就讀本澳,兩人就讀外地。因此,司警持續與各間大學合作進行宣傳,希望達到社區警務及公關警務效果。 蔡昕暉指出,大學生剛剛獲得了一定的金錢支配能力,在接到詐騙電話時沒有與家人商量,再加上學生具有服從心理及應激性反應,因而容易被騙。司警亦留意到,在上述40宗個案中,有80%事主為18至34歲青年,司警未來將會到各大、中、小學進行宣傳,以及透過不同網上平台作針對性傳播。 正就讀大二的吳同學(圓圖)表示,自己家人和朋友都曾收到詐騙電話,包括聲稱被綁架、自稱快遞公司職員等手法,幸好沒有損失。吳同學則稱,透過講座了解到騙徒手法日新月異,日後如果收到此類電話,會與朋友或師長交流,若無法處理會致電司警求助。另一位就讀大四的蔡同學表示,自己曾收到假冒內地刑警詐騙電話,對方透過十分耐心的引導,以取得自己信任,在騙徒即將得手之際,幸好她與身邊朋友交流,才識破電騙陷阱,免於損失。

29/05/2018
24488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