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頒獎

盼推進澳門研究邁向新台階

由澳門基金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合辦的第六屆澳門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頒獎典禮昨(5)日於澳門科學館會議中心舉行。今屆共收到321份來自本地及外地的論文和著作,較上屆增加一成,其中共56份獲獎。同時,今屆亦新增澳門人文社會科學傑出貢獻獎,以表彰在推動或研究澳門人文社科領域有重大成就和貢獻的人士。 主辦方希望通過舉辦評獎活動,推進澳門研究邁向新台階,更加凝聚本地和外地的研究機構及研究人員,掌握好澳門學術話語權,構建澳門知識體系,為特區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援和理論支撑。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表示,五屆評獎活動一共收到逾1,900份參評作品,獲獎作品281份,這些作品全面體現了澳門研究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演進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澳門研究的發展狀況,體現出澳門學科建設的豐碩成果。 吳志良稱,近年澳門和國家的發展都走進了「深水區」,也相應產生出一系列學術問題,澳門學術界將加以探討及尋求答案。澳門學的學科建設,如今已進入關鍵轉折,既是挑戰,但更為繁榮澳門本土學術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在研討會上,來自各地的多名專家就研討會的主題「澳門學與澳門民間文化」作主旨發言。

06/09/2019
10801

老柏生:和平表達是社會共識

培養學生客觀理性分析

教育暨青年局昨(5)日下午舉行傳媒茶話會。 教青局局長老柏生表示,2019/2020學年正規教育學生人數方面,就讀幼兒、小學、中學及特殊教育的學生共有81,766人;與上一學年比較,幼兒、小學、中學及特殊教育的學生分別增加2.73%、4.20%、1.51% 及2.59%。回歸教育方面,學生期初人數較上一學年減少17.83%至917人。 老柏生又指,由於2001至2003年時本澳出生率下降,令最近兩至三年高中生數量下降,學額收窄,但之後出生率回升,故預計2021年後幼稚園至高三的非高等教育學額需求大增。老柏生指目前需要在2021學年前增加11,000個學額,包括擴大每班學生人數,由每班28人增至35人,以及將學校拆卸擴建,增加收生學額。目前局方已將欠缺學額數量縮減至6,000個,希望能在2021 前解決學額問題。 就香港修訂《逃犯條例》所引發的風波,老柏生表示,連日來收看新聞,坦言看多了暴力,「夜晚發夢都重現」,會感到不安。他表示會通過學校教師關心學生情緒,又指和平表達訴求是社會共識,並需培養學生客觀理性分析。 暑假期間多名學生誤墮點數卡詐騙陷阱,老柏生指局方一直有做相關預防詐騙工作,例如拍攝防罪教育宣傳片等,司警亦與教青局等在青年政策上定期舉行跨部門小組,以減低學生受騙。

06/09/2019
10020

「澳門中學生大灣區發展意向調查」

近半中學生有興趣到大灣區升學

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及澳門青年研究協會就澳門中學生到大灣區發展意向進行聯合調查,以了解本澳中學生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認知情況和未來發展意願。昨(5)日發布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受訪中學生中,近半表示未來有興趣到大灣區升學,68.3%認為大灣區為將帶來就業機遇;59%認為帶來升學機會;57.7% 認為帶來創業機會。 是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026份,調查對象為就讀於本澳全日制中學的本澳學生。調查報告指出,近50%中學生明確表示未來有興趣到大灣區城市升學,較2018年數據明顯上升,其中主要原因為專業興趣(73%)、職業發展(53.8%)、學校名氣(39.4%)。另外,近43.3% 的中學生表示有意願到大灣區城市就業或創業,主要因素為收入水平(71%)、發展前景(65.3%)、行業興趣(60.7%)。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理事長戴嘉萍稱,調查結果與去年同類調查報告相似,可見學生一直重視升學、就業、發展等方面的資訊。 研究報告建議政府、學校以及社團應進一步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在青少年中的宣講及普及;在內容上亦需特別重視青少年最為關心的大灣區升學、創業等資訊的傳遞及更新,鼓勵青少年融入大灣區建設;深化各青年交流空間,為青年人提供語言、專業技能等的培訓,擴闊他們的大灣區社交圈子,增強歸屬感。

06/09/2019
9489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