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稅配合規劃冀能標本兼治

澳門雖為小城,但亦舉世聞名,憑藉著中西文化交匯的世遺歷史城區,以及有「東方拉斯維加斯」之稱的蓬勃博彩業,每年總會有源源不斷的旅客湧入。大量的旅客不僅為澳門帶來了財富,同時亦帶來另一個看似難以解決的煩惱: 本地居民的生活空間和社會資源受到擠壓,原本平靜閒適的小漁村,已經變成一個五光十色的「大賣場」。 在2018 年,本澳入境旅客已經超過3,580 萬人次,創下新紀錄。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今年4月參團旅客按年增加20.2% 至90.8 萬人次,今年首四個月參團旅客共329.3 萬人次,按年增加14.3%。按照這個增長速度推算,2019 年旅客衝破4,000 萬大關可能性極高。針對旅客「迫爆」問題,社會意見紛紛要求當局考慮本澳承載力、分流和控制旅客數量。 對此,政府當局開始著手研究徵收旅客稅。 若要說旅客稅的利弊意見,正反雙方恐怕都能大書特書,正面因素例如控制旅客流量、減低對社會設施及居民生活的影響,而不利因素就包括損害澳門旅遊城市形象、影響業界及居民收入等。儘管如此,還是有一些客觀條件和數字可供當局決策分析,例如不同稅款金額、針對不同類型旅客,又如在收取方式方面,若分別按交通方式、遊覽時段甚至留宿與否等不同標準,各自有何影響。 縱觀世界上其他旅遊熱點,日本已經於今年1月份開始徵收國際觀光旅客稅(簡稱出國稅),以出境機票、船票附加費用的形式收取,預計2019 財年將可以帶來500 億日圓稅收。同樣「人滿為患」的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也計劃在今年開始向一日遊旅客徵收入城稅,按照淡季旺季調整,最高為十歐元,可望帶來每年5,000 萬歐元的稅收。以這些例子來看,都是在交通工具費用上附加的方式,相對讓旅客更容易接受。 在旅遊局針對徵收旅客稅開展的調查問卷中,有一題是問及收取稅款可作什麼用途,而當中選項包括現有設施及景點的維護、改善觀光配套、發展現有/新增景點、開展各類旅遊推廣活動、對本地旅遊業界提供支持,以及增加居民福利。平心而論,旅客稅潛在的收益,相對於特區政府的收入和儲備可謂是「九牛一毛」,相較於探究稅收用途,市民可能更希望當局能夠想辦法做好旅遊配套規劃,多向旅客宣傳講解,從根本上改變旅客和市民的矛盾。

31/05/2019
20466

「房地產業創融大灣區」研討會

加強三地房地產業交流合作

澳門房地產聯合商會昨(30)日下午假科學館舉辦「房地產業界如何創融大灣區」研討會,邀請廣東省房地產行業協會會長王韶,香港房地產協會副會長兼澳門分域主席吳漢梁,中國委託公證人(澳門)、仲裁員李金月大律師,以及德勤香港及澳門稅務及商務諮詢合夥人鄧偉文會計師等擔任研討嘉賓。 澳門房地產聯合商會會長吳在權表示,應了解灣區建設為業界帶來的機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建設具有嶺南特色的宜居城鄉」、「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探索推進在廣東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與內地居民同等的待遇」等,這一系列的表述,實質上與房地產業發展息息相關。無論生活圈建設、宜居城鄉建設乃至醫療、養老、住房等民生同等待遇問題,在硬體配套方面都需要房地產作為支撑與配合。 他又稱,隨著灣區建設,三地房地產業發展會有更多交流與合作,例如在設計理念、社區物管服務乃至智慧家居等方面,都可加強交流,彼此優勢互補,可更好地為灣區居民提供宜居生活的硬體配套。 廣東省房地產行業協會會長王韶表示,內地過往的房地產業較為單一,以商品住宅為主。但今時今日如要助力中國高品質發展,必須要有產業作為支撑。而澳門在灣區中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有關酒店業的經驗可讓內地城市借鑑,對推動內地新興房地產業有所幫助。他又稱,隨著灣區建設發展,城市間的距離和時間縮短,交通會更加便利,灣區的市民亦可選擇跨城市生活

31/05/2019
7652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