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土地法》存在不足

修訂法例刻不容緩

社會就新《土地法》應否修改仍存在很多爭議之際,日前,中級法院在審理一幅被政府依照《土地法》收回土地的上訴案,雖然判決特區政府勝訴,可以依法收回土地,但負責審案的第二助審法官馮文莊,在表明尊重合議庭其餘法官判決的同時,撰寫了28頁《落敗票聲明》,附在判決書尾頁,他認為現行的新《土地法》存在很多法律問題,與澳門特區現行的《民法典》有多處矛盾,對土地業權人不公平。 本來,《土地法》存在一些不足和錯誤,如及早進行修改,不但今次訴訟可以無需進行,其他類似案件無需「打官司」就可解決,從而減輕法院的工作負擔,也顯示了特區政府尊重法治和重建強勢的行政主導。 可以說,馮法官的聲明,將新《土地法》爭議變成是法律本身有違法理的問題,修改新《土地法》就是「撥亂反正」,並非「官商勾結」。可是,至今特區政府依然對修改新《土地法》躊躇未決,行政法務司陳海帆日前雖然間接確認有修法需要,但強調修法沒有時間表。 今次馮文莊法官的《落敗票聲明》,將新《土地法》一些不妥之處,以詳細的法理依據方式去闡述。雖說他的主張,在今次訴訟中未有被採納,但是,這篇《落敗票聲明》再一次令修改新《土地法》變得刻不容緩,否則,澳門特區將出現法律條文或法典之間的矛盾、衝突,令澳門特區政府變成「不依法施政」。 政府不擔責 有違善意原則首先,馮文莊法官指出,在今次訴訟中,有關政府修改規劃和審核發展商提交計劃的時間過長,最終政府對業權人未有任何補償,即是政府沒有承擔相關責任,就宣布土地批給失效,有違《行政程序法典》第8 條的「善意原則」。 第二,現行新《土地法》與舊《土地法》 不同的是,新法不容許政府在土地逾期後進行續期,而要在到期後收回土地。可是,對於屬於政府延期責任之土地,卻沒有明文規定政府可向業權人作出補償,這出現了不公平的地方。 第三,在本案中,政府用了接近五年時間去審核業權人提出的圖則,一直沒有決定的情況下,翌年就立即引用新《土地法》收地,這是政府違反合約原則的行為。 既然馮文莊法官列出現行新《土地法》中多項違反澳門其他現行法典法律和有違合約原則的問題,那麼,修改新《土地法》就不是像一些社會人士所擔心出現的「官商勾結」。這裏要提及一些馮法官的履歷,他任職法官多年,具豐富法律經驗,更重要的,是他曾以法官身份,獲特首推薦並獲中央委任為廉政專員。澳門廉政專員除了負責反貪外,也負責調查和跟進政府行政違法的案件,並提出改善建議。馮官今天的《落敗票聲明》,正是他多年的經驗總結。 特首和特區政府經過多次訴訟和馮法官的《落敗票聲明》後,應該即時檢視新《土地法》內的不恰當和不足的條文,並盡快提出修改議案,交立法會審議。

31/07/2018
18446

內地三至六線城樓迎市起泡沫

近一年來, 全國房地產去庫存任務總體已基本完成,但房地產又轉而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大部分城市處於庫存相對緊缺需要補貨的狀態。以往說起內地的房地產泡沫,一般指是的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樓價過高的問題,但畢竟集中在少數城市。 去庫存政策執行近三年後, 房地產供應過剩的問題基本解決,但新問題卻已湧現,就是除了一二線城市樓價高企之外,眾多三四線城市也普遍出現樓價上漲過快、樓價收入比偏離正常水準的現象。有研究資料表明, 今年6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增幅為1.1%,相比5月份的0.8% 繼續擴大。據統計,截至2018 年4月份,全國有62個城市住房每平方米單價破萬元,其中三四線城市佔比達三分之一。 由於整體去化周期偏緊, 即使增加供應量,估計也要大半年時間,一些城市的房地產未來仍可能處於供不應求狀態,換句話說,樓價上漲壓力依然存在。考慮到三四線城市樓價上漲的壓力並不比一二線低,樓價收入比指標可能進一步惡化。如果房地產泡沫擴大化,其危害是極大的,除了直接影響內地的經濟安全、金融安全,還會直接影響社會安定。 所以要慎防房地產泡沫擴大化,國家還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房地產泡沫防控重點要及時進行兩個調整,必須及時從一二線轉向全國,三到六線城市房地產泡沫苗頭必須及早撲熄。二是三到六線城市的地方政府應充分借鑒一二線城市房地產調控的經驗和教訓,房地產調控的主體責任必須明確落實在地方政府並問責。三是棚改政策進一步加大調整力度。四是加強用途管理,嚴格控制個人消費貸款及個人房屋抵押貸款進入樓市。嚴防國有企業融資和上市公司融資、小微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工商企業貸款變相進入樓市。五是一線城市和熱點二線城市周邊三四線,東部三四線,中西部三四線,五六線房地產市場均存在很大差異,必須因城施策。六是對在三至六線城市過高價格開盤的公司進行約談。地方政府必須對不合理的定價行為進行干預管制。

31/07/2018
19791

澳門青年走進青海

多元文化大開眼界

30位青年參加了特區政府推出的「千人計劃」,是次來到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省。體驗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與習俗,實地考察當地文化與了解文物保育工作。 交流團領隊譚志廣對是次旅程滿心憧憬,他稱今年很開心能夠參加「千人計劃」,作為澳門年青人的一份子,可以帶隊到青海省,實地了解一些文化遺產和自然風光面貌,令他獲益良多。至於交流團學員陳俊賢則表示,自己探索澳門與青海同是出名的旅遊地方時,每一個地方都有一個文物保育的需要,究竟如何在文物保育及城市發展之間取得平衡,是其參加這個團其中一個很大的目的。 青海作為长江、黄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已是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塞,更有多個民族在這裡交融共生。另一方面,青海作為中國的文物大省,省內的全國重點文物單位多達45處。藉著今次難能可貴的機會,參訪團分別參觀了青海省同仁縣熱貢藝術博物館、隆務寺、熱貢畫院 、日月山、青海湖、原子城紀念館以及茶卡鹽湖等多處文化遺產,領略青海優美自然環境,也充分了解當地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交流團領隊譚志廣有感而發,他稱除了見到很多漢族人士在青海生活,將漢族文化帶到青海這個地方,藏族文化在當地也是根深蒂固;這兩個文化在這存在的時候令人感到青海可以將不同文化交融之餘,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獨特之處。 多元文化並存的青海,居住在內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與此同時,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伊斯蘭教等多種宗教在此地並存不悖。當中,有「西藏百科全書」之稱的唐卡藝術,是藏傳佛教中重要的藝術形式。藉此機會參訪團當然少不了欣賞這種結合民族、宗教及藝術均十分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交流團眾人有幸目睹唐卡藝術,紛紛稱在文化視野上令人有一種很大的衝擊。學員丘蔚如稱不但欣賞到藝術家的傑作,也在藏文化博物館見到一幅618米長、入了健力士紀錄大全的唐卡,上面記錄了很多藏文化及關於西域文化的東西,包括歷史、宗教均有刻劃。她感慨如果有機會將這種唐卡藝術帶回澳門,令澳門市民也能欣賞到的話,也會讓他們獲益良多。 參訪團是次到訪青海的重頭戲之一,就是拜訪青海省文物局。團隊獲得青海省博物館館長董志強等領導親自接待,在會談過程中,一眾領導介紹了青海省文物保育工作的概況,並著重介紹如何令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 董志強在會上表示,未來希望能把青海省博物館打造成為兩地青年在文物保育工作的交流平台,並期待盡快開展有關工作。交流團學員陳彩虹在會議過後,對當地制定的文物保育政策讚不絕口,她稱有關當局用很多由上而下的政策,令無論是公民還是學生,他們都從小到大開始了解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種知識。故其認為這種方式很值得澳門借鏡,因為如何保育文化遺產,其實是要從小做起,而且需要相關政策支持。 而交流團團長廖嘉豪會後對團員有所寄語,他認為青海這個地方本身對自然環境保育比較重視,但同時當局也能兼顧發展旅遊業。故其希望學員既看了景點的內容,同時也可以從管理的角度看事情本身應如何運作。因為澳門時也面對相同的難題,即既要面對旅遊業發展需求,也要考慮文化遺產保育的承傳問題。 參訪團此行接受青海文化洗禮,希望回澳後可以將所見所聞與更多人分享;亦希望青海與本澳兩地,日後在文化與保育有更密切交流。 (編輯:賴蘇武 麥敏楨)

30/07/2018
21545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