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優先」政策見曙光

新巴士合同改善了「上車難」

特區政府的交通政策一直以來都是「公交優先」,自2008年推行之後,一直成效不彰,「上車難」、候車時間長備受市民詬病,2011年特區政府引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巴士服務新模式,與當時三間巴士公司簽署為期七年服務合同,但情況未有改善。合同去年底屆滿,特區政府與現有兩間巴士公司簽定新巴士服務合同,於今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要求兩家巴士公司按照新合同為市民提供適切的巴士服務,回應公眾的出行需要和提升服務舒適度,新合同實施後,一般認為對「上車難」問題起到一定改善作用。 自今年1月起,巴士服務從調整巴士車型、延伸服務、調整巴士班次頻率及增開特班車四方面改善服務,同時,新合同中在調升「乘客滿意度」指標的百分比及引入「尖峰時段每班次的平均乘車人次」指標等措施。有意見指自新巴士合同生效後,市民普遍認為「上車難」問題有所改善,冀未來透過智慧手段進一步改善巴士服務,升級整體交通系統,令市民出行更方便。 財援與巴士班次上限脫鈎 交通諮詢委員會副主席黃承發表示,在解決以往於上下班尖峰時間「上車難」問題上,新巴士合同中財政援助與巴士班次上限脫鈎,鼓勵巴士公司專注於提高服務質素,保留班次調度靈活性及積極性,巴士公司可因應客流量適時增加班次。特班車則由巴士公司自行安排,以加強車務調度靈活性,這可令巴士公司主動提供更多班次,從而令乘客更容易上車。黃承發又稱,巴士公司最近將部分路線合併及改道作重新調整,降低在路面行駛車輛數量,減輕馬路行車壓力,一定程度上加快車輛流動,對「上車難」問題起到一定改善作用。 加密班次改用大型車 一矢雙鵰 街坊總會副理事長梁鴻細亦稱,自新巴士合同生效後,乘客多認為在上下班時間巴士班次密了,上巴士較以往容易;同時,兩巴將部分路線巴士由小巴改中巴,或中巴改大巴行駛,相關措施發揮一定作用,除可進一步紓緩「上車難」問題,巴士車廂內擠逼情況亦得以減輕, 乘客間距離較為鬆動,均是新巴士合同生效後市民認為改善較明顯地方。梁鴻細續稱,他亦觀察到現時仍有部分巴士路線的中段至尾段是較為難上車,澳門及氹仔區均有同樣情況,即使「夾硬迫都迫唔到上去」;交通事務局及兩巴亦留意到相關情況,因此,當局未來或考慮在部分路線的中途加入巴士班次,讓乘客能更容易上到車,但相信當局和兩巴仍需時作研究及規劃相關方案。 大巴行窄路 專家研究安全 巴士公司將部分路線作車型上調整,改由中巴或大巴行駛,有乘客擔心舊區街道較窄,改行大巴或會有安全隱患。交諮會副主席黃承發表示,巴士公司在調整前邀請專家學者進行研究,以確保整個行程的安全性。街總副理事長梁鴻細亦表示,有觀察到相關情況,部分較狹窄街道,當巴士要靠站上落客時,便會佔據了大部分道路,令行車空間收窄或造成擠塞,甚至是有些道路兩旁設有電單車泊位,部分電單車會凸出馬路,構成危險;因此,當局在路線改行大巴時需要重新檢視路面實際情況,甚至未來在道路規劃時作多方面考慮,釋出更多空間讓巴士行駛,更有利巴士升級工作。 加強乘客參與「滿意度」評鑑 梁鴻細認為,新合同中改善最為明顯地方是巴士服務評鑑在「乘客滿意度」的指標當中加強了乘客的參與度,由過去佔整體評鑑分數10%調升至40%,當中加入多種渠道的評分參與方式,包括乘客使用MPay乘車碼後透過手機參與當次搭乘的服務評分。但他指出,有關服務評分方式的宣傳工作仍有待加強,才可讓更多乘客及市民參與其中。 兩巴日後應如何持續優化巴士服務,黃承發建議巴士公司及交通事務局未來可多使用智慧手段,透過智慧燈柱及智慧裝置來收集更多數據,以掌握實時路況及乘客候車時間等,進一步改善「上車難」情況,未來進一步完善智慧交通燈的建設工作,做到全自動控制,令整體交通狀況進一步升級改善。

10/03/2021
16825

兩巴新合同財援十億封頂

金額可減不可加

澳門特區政府與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及澳門公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簽署的新服務合同,於今年(2021年)元旦起生效,為期六年,至2026 年12 月31 日屆滿。新合同採用定額支付財政援助模式,以2019年最高峰乘客量的10.4億元援助費用作參考計算,新合同將財援約10.1億元,設「封頂」機制,金額可減不可加。兩巴士公司需支付相當於稅前利潤10% 作為回報。 新合同規定,澳巴巴士不得少於490部,新福利巴士不得少於402部;2021年起兩巴需購買環保車;2022年起大巴及特大巴行程不跨越舊澳氹大橋的話,至少一半需使用環保能源;2022年除小巴外至少80%巴士需裝設輪椅停靠位置。 服務評鑑重視乘客滿意度 每名乖客平均每程車資原價七元,政府補貼四元。財援金額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資助長者、殘疾人士和學生票價的社會負擔,當局每年向兩間巴士公司支付合共澳門幣三億多元,具體金額按照實際使用電子卡乘車的長者、殘疾人士和學生數量計算。而2019年約有500萬人次長者、學生、殘疾人士搭巴士。第二部分為確保巴士服務質量的財政援助,合同首三年期間,當局每年向兩間巴士公司合共支付澳門幣六億多元。 服務評鑑重視乘客滿意度,新合同中巴士服務評鑑制度引入「尖峰時段每班次的平均乘車人次」指標,以及整體營運服務評鑑指標,其中,指標中乘客滿意度部分,會由原來10%增至40%,加強公眾參與。處罰機制方面,「尖峰時段」指標會分為四級,並獨立評級,若被評為第二級別,財援每月金額減少15%;屬第三級減少30%;屬第四級別則減少45%。 另外,按所出現致命交通事故中每一死者人數,會科處罰款澳門幣50 萬元。 兩巴新合同重視乘客滿意度,服務評鑑制度引入「尖峰時段每班次的平均乘車人次」指標。 (梁啟迪攝)

10/03/2021
20168

十年前引入巴士服務新模式

「 政府主導 市場運作」

特區政府於2011年引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巴士服務新模式,與當時三間巴士公司新福利、澳巴及維澳蓮運簽署為期七年服務合同,同年8 月1 日生效。 2011年8月1日,隨著首班車澳巴N1路線巴士凌晨零時於筷子基北灣總站開出,標誌澳門巴士服務進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新模式。時任交通事務局局長汪雲致辭時稱,巴士模式改變只是推動「公交優先」政策的起步點,政府未來將加大力度,全面改善巴士、的士及輕軌建設期間的相關工作,全力推動公交向前發展。 相隔兩年的2013年,人稱「綠巴」的維澳蓮運宣布破產,累計虧損至少1.2億元,最後由交通事務局接手管理。2014年,原維澳蓮運的巴士路線正式由澳門新時代公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接收,並於同年7 月1 日起營運。 新合同商討三年 兩度短期續約 三間巴士公司簽署的巴士服務公證合同於2018年7月31日屆滿,但合同屆滿前一日,特區政府於2018年7月30日宣布,因仍需時與巴士公司磋商合同條文細節,故按照原公證合同作短期續約15個月至2019年10月31日,同時批淮澳巴及新時代公司合併。2019年10月,政府再延長短期續約14 個月至去年12 月。 經過三年商討,政府與兩巴終於去年中達成協議,於去年9月11日簽定新合同,並在今年1月1 日生效。 特區政府於2011年引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巴士服務新模式。 (陳宇東攝)

10/03/2021
17892

培訓技術人才 實行認證制度

受新冠肺炎疫情打擊,本澳各行各業去年渡過了艱難時刻,根據統計暨普查局公布最新就業數據,去年11月至今年1月一期,本澳居民失業率為3.7%,就業不足率下跌至4.4%,本期就業居民萬人,按行業統計,批發及零售業和教育就業人數增加,建築業則有所減少。 政府為協助失業居民就業,在本財政年度增撥180 億元於基建工程,不少公共工程陸續展開,但本地建築業工人就業人數卻減少,主要因建築業欠缺的是技術工人,向勞工事務局登記就業失業工友,多是低技術工人,未能配合需求,短期「帶津培訓」課程,亦未能訓練出技術人才。 根據立法會議員李靜儀提供的數據,2020 年第四季,本地建築工人失業或就業不足達3,300 人,在本地建築工程陸續展開下,建築工人需求應有所增加,但一方面是本地建築工人失業人數持續高企,但另一方面是建築業界卻大呻「請人難」,究其原因是結構性問題。 本月1日,有465 名失業建築工人在兩名立法會議員陪同下到勞工事務局進行就業登記, 當中54% 尋找地盤雜工、25% 尋找油漆工、6%尋找電工、6%尋找模板,覓職本地失業建築工人,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紀,當中45歲以下僅佔10%,45至54歲有29%,55至64歲有44%,65歲或以上有17%,數字反映很少年輕人行。 另一方面,澳門建造商會則申訴建築業正面對「請人難」問題,指出現時擁有能力、技術及「肯做」本地工人愈來愈少,建築業現時缺乏泥水、紥鐵、搭棚等需要技術人員。上周到勞工事務局進行就業登記失業建築工人中,54%是尋找無需技能的雜工職務,與澳門建造商會所稱要求有技術的工種顯著不同。 政府呼籲失業人士「放下身段」轉職其他工作。政府推出「帶津培訓」計劃後, 最先推出不少建築業培訓課程,不少原本從事其他行業人士失業後報讀,完成課程後可獲得6,600 多元津貼,但一個短期課程,所學知識能否達到行業的最低要求?值得商榷,因此,實行認證制度顯得相當重要,當局應設立資料庫紀錄各行業各工種人力需求,再編定訓練課程內容,依各行業不同工種要求而設定,學員完成課程達到技術要求標準發給認證,用人行業可得悉其技能程度, 技術工人可持證上崗,配合各行業長遠可持續發展。

10/03/2021
30600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