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期內接獲住屋就業等訴求

工聯議員促政府全面完善勞動法律

【本報記者鍾佩欣】第六屆立法會會期結束,議員李靜儀、梁孫旭、林倫偉、李振宇昨(23)日舉行「四年工作總結」記者會,會議總結內容包括疫下就業、勞動立法、人才培養、建設宜居城市、推動防災機制建設等方面。工聯指出,四年間先後經歷「天鴿」和「山竹」的颱風吹襲,期間出現經濟下滑、新冠疫情衝擊,明白經濟不景之下生活不易,透過與居民齊心一致,為市民的安居樂業、下一代有更好發展空間而努力。 先後修改勞動法等立法工作 過去四年會期,工聯發表議程前發言247篇、書面質詢563篇、口頭質詢74篇。議員李靜儀指出,過去工聯以接獲勞動就業、住屋等方面的居民訴求為主。梁孫旭則補充,疫下不少行業的僱員生計大受影響,失業率不斷上升,考慮到僱員「吊鹽水」多時,期望政府再推出經濟援助措施,保障民生;促請政府完善勞動法律,就有薪侍產假、疊假補假及增加產假進行修法。在多方推動下,立法會完成修改《勞動關係法》、《聘用外地僱員法》等勞動範疇立法工作;未來仍需要持續推動全面完善,例如優化休息休假保障、完善追討欠薪機制,以及加強打擊黑工等。 確保穩定供應公共房屋 「住屋難」問題依然凸顯。本屆立法會相繼完成《社會房屋法律制度》及《經濟房屋法》的修訂,《社屋法》 已落實恆常性申請的制度,政府亦兩次開展經屋申請,但經屋數量有限,他強調公共房屋政策不僅是制度上需要完善,供應上亦要確保穩定。 工聯期望透過收回閒置土地和填海造地,政府土地資源增加,是有條件積極落實五個房屋階梯政策,增加公共房屋的供應數量,應盡早公布夾屋、長者公寓和「澳門新街坊」項目的申請條件。 工聯強調公共房屋政策不僅是制度上需要完善,供應上亦要確保穩定。(鍾佩欣攝)

24/08/2021
13133

物價指數連跌十個月回升

學者:經濟反彈言之尚早

本澳綜合消費物價指數連跌十個月後,上月(7月)是自去年8月以來首次錄得升幅,據統計暨普查局最新公布數據,今年7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102.53,按年上升0.38%,是否意味本澳經濟開始從谷底反彈?澳門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本澳經濟是否開始從谷底反彈,仍言之尚早,因為本澳市民實際消費力已有減弱情況。 【本報記者林嘉欣報道】 劉本立指出,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數據在一、兩個月之間的變動值得留意,但認為仍需要「睇耐少少」,因為消費物價指數有時候會存在季節性波動。本澳物價可能受物價來源地、入貨價上升影響,亦受供需影響,而外圍環境或因有歐美國家開始擔心長期無限量的量化寬鬆影響,通脹重新來臨的壓力。此外,澳門幣值與港幣掛鉤,港幣亦與美元掛鉤,因此美元匯價表現強弱間接影響澳門。 實際消費力已有減弱 劉本立稱,早前澳門通脹比較偏低或是一個短暫周期性的表現,而各方面物價調升,超市物價上漲,推動消費物價指數上升。即使現時澳門經濟不好,但民生必需品基本生活費用仍「慳唔到」。目前本澳消費力還好有電子消費優惠計劃幫扶,本地消費仍能維持一定水平,但實際消費力已有減弱情況。他期望能壓抑消費物價指數上升幅度,他認為實際上政府需要多加抽查物價,讓物價信息更加公開和透明,政府推出鼓勵消費措施並不是讓商家乘機哄抬物價。 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今年7月份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升幅主要是汽油、電力、石油氣、水果和外出用膳價格上升所帶動,住屋租金、豬肉、衣履的售價和通訊服務收費下調則抵銷了部分升幅。各大類價格指數中,交通和家居設備及服務大類分別按年上升及1.84%,衣履與通訊大類則減少及3.65%。甲類(102.59) 及乙類(102.45) 消費物價指數分別上升0.32%及0.46%。 汽油機票家傭薪酬拉升指數 7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月上升0.03%。 汽油及機票價格和家傭薪酬調升,帶動交通和家居設備及服務的價格指數分別上升0.73%及。另一方面,女裝成衣促銷,導致衣履的價格指數錄得0.34%的跌幅,住屋及燃料的價格指數亦按月下跌0.11%。與此同時,鮮魚售價上揚而豬肉價格下調,令食物及非酒精飲品的價格指數減少0.06%。甲類及乙類消費物價指數分別上升0.01%及0.05%。 首七個月物價數按年下跌0.57% 截至今年7月為止的12個月,綜合消費物價平均指數較前一期(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 減少0.57%,當中以通訊(-9.50%)和康樂及文化(-9.21%)大類的跌幅較大。甲類及乙類消費物價平均指數分別下降0.54% 及0.63%。 今年首七個月的綜合消費物價平均指數按年下跌0.57%,甲類及乙類消費物價平均指數分別下降0.59% 及0.54%。 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反映物價變化對澳門整體住戶的影響,甲類消費物價指數對應約50%住戶,其每月平均開支在12,000至35,999澳門元之間;乙類消費物價指數對應約30%住戶,每月平均開支在36,000至62,999澳門元之間。 今年7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102.53)按年上升,是2020年8月以來首次錄得按年升幅。(林嘉欣攝)

24/08/2021
13132

博彩業僱員及莊荷薪酬逆市上升

業界指低薪員工離職拉高平均薪酬

【本報記者林嘉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澳博彩業收益大幅下滑,不少從業員投訴要放無薪假,收入大減,但統計暨普查局公布今年第二季博彩業薪酬調查結果顯示,博彩業全職僱員及莊荷平均薪酬不跌反升,今年6月博彩業全職僱員平均薪酬為23,690元(澳門元,下同),按年上升2.1%;荷官平均薪酬為19,950元,上升3.5%。業界人士解釋此現象,是因不少低薪員工離職,拉高了平均薪酬。 澳門負責任博彩協會會長宋偉傑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在疫情下基本沒有博彩企業「加人工」,而平均薪酬上升情況估計是因為不少離職的員工,是薪酬較低,因此,導致平均薪酬金額上升。此外,有關數字未必能即時反映實際情況,皆因統計數字並非公司「埋數」,公司員工離職上報政府部門或存在延遲期。 中低薪員工離職率高於高薪員工 宋偉傑又指出,薪酬中低的員工離職率會高於薪酬高的員工,例如一個月薪為十萬元的人士離職後未必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份相同薪酬的工作,但薪酬為一萬元多的人士則不難找到相同薪酬的工作,高薪職員不易離職。 統計暨普查局最新公布今年第二季博彩業人力資源需求及薪酬調查結果顯示,於今年第二季末,博彩業共有55,768名全職僱員,按年減少名,當中荷官有24,643名,按年減少701名。今年6月博彩業全職僱員平均薪酬(不包括花紅及獎金)為23,690元(澳門元,下同),按年上升2.1%;荷官的平均薪酬為19,950元,上升3.5%。 人力資源需求在較低水平 第二季末博彩業職位空缺僅56個,按年增加31個。在招聘要求方面,有44.6%的空缺要求工作經驗,要求高等教育學歷的佔51.8%;要求懂普通話及英語的分別佔80.4%及78.6%。 第二季新聘僱員和離職僱員分別為466人及人,僱員僱用率(0.8%)和流失率(1.8%)分別上升0.6和1.2個百分點,職位空缺率僅0.1%,有關指標反映博彩業的人力資源需求仍維持在較低水平。 職業培訓方面,博彩業僱員參與由企業提供的培訓課程(包括由企業舉辦或與其他機構合辦,又或由企業資助員工報讀的課程)共254,980人次,按年下跌15.0%,當中主要修讀「 商業及管理」 課程(50.8%),其次是「 簡報及溝通技巧」 課程(17.3%)。培訓課程絕大部分由博彩公司舉辦,參與的學員人次佔總人次的96.1%。

24/08/2021
26356

真可惜!唯一獲「外卡」參與殘奧會泳將被放棄參賽

本澳正式無緣今屆東京殘奧會

2020東京殘奧會今(24)日開幕,但本澳多名選手因疫情期間無法外出參加任何國際賽事而沒有足夠積分及排名取得奧運資格,同時澳門殘奧會亦放棄了獲2020東京殘奧運組委會發「外卡」的本澳其中一名游泳選手的殘奧會參賽資格後,本澳正式無緣今屆東京殘奧會,非常可惜。 中國澳門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文娛暨體育總會(下稱:澳門殘奧會)表示,由2020年2月份新冠肺炎於全球爆發後,考慮到運動員安全及配合特區政府的防疫措施,已超過一年半沒有派出體育代表隊參加任何爭取積分的國際賽事。因此,運動員並未能爭取到足夠的積分及殘奧運參賽資格。 澳門殘奧會續指,其實本澳其中一名游泳選手,是獲2020東京殘奧運組委會發「外卡」參賽資格的,但鑒於海外疫情不穩定,得知已經有200多名與奧運有關的人被確診感染新冠病毒,因應該運動員的家人意見,基於安全為由,故決定放棄2020東京殘奧運參賽資格。雖然殘奧運示未開賽,但自8月12日開始發表東京殘奧會相關人員感染紀錄以來,共計有144人感染新冠肺炎。 澳門殘奧會強調,雖然未能派隊參與東京殘奧運,但本澳殘疾運動員在這段時間仍然會全力訓練備戰十月於西安市舉行的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同時為了運動員及居民健康為首要考慮,該會將密切留意中國內地疫情發展情況而最終決定是否適合恢復派隊出賽。 本澳一名游泳選手本已獲2020東京殘奧運組委會發「外卡」參賽資格,但因「疫情」放棄了這機會。(資料圖片)

24/08/2021
12399

依法規管外賣店杜絕食安隱患

疫情刺激本澳外賣行業蓬勃發展,加上電子支付的普及,近年市面上外賣店「愈開愈多」,無可否認外賣店能提供更多元化食品、更彈性的價格供市民選擇,惟大多數市民最關心始終是食品安全、店舖環境衛生等問題。為此,特區政府制訂《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行政法規,要求外賣店開業前須向市政署登記,並以實體店經營,地址不能是住宅,現時網上銷售食品、加工食品後銷售也不例外,違者可被罰款五千至三萬五千元。自今年11月15日起生效。有關法規的出台,有助加強食品監管,保障食品安全及居民身體健康,維護澳門美食之都美譽。 由於本澳舊法規對外賣食店准入門檻低,令行業版圖急速擴展。自2017 在外賣店興起至今,全澳約有間外賣店,且持續增加中。因競爭大,以往有外賣平台主動游說商家「一店多開」,即一個實體店註冊多個網上品牌,商戶可增加流量及盈利,而平台則可增加廣告收入,這亦衍生部分沒有實體店的家庭式作坊,透過電子外賣平台流入市場,存在食安隱患。 去年更有食店用住宅單位作非法魚肉工場,市政署已即時要求網上外賣平台將涉事食店下架。惟工場是治安警接報調查「黑工」揭發,令公衆思考現時監管是否不足。 隨著時代進步, 有關法規亦與時俱進、適時更新。相信透過《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從強制登記入手,可切實掌握外賣店的具體地址,有利於追蹤食物源頭,對消費者更有保障。與此同時,當局亦要加強巡查監管,徹底杜絕外賣店「一址多用」的亂象,令制度落到實處。 外賣店除食物安全、環節衛生問題外,餐飲配送及排污等亦廣受關注。配合制度的生效,當局應多與業界溝通、多作宣傳制度,並逐步把餐飲配送、包裝運送指引,排污標準等納入規管,因應行業發展情況作適當調整,切實保障消費者及外賣店周邊居民的權益。 設立外賣店登記制度對餐飲業及商家都是一件好事,除了加強對外賣行業的監管外,未來外賣店可享有特區政府推出的中小企扶持措施,因過往政府推出有關扶持方案均以是否持有牌照為基準,外賣店依法登記後將可享受有關扶持措施,更多參與餐飲行業,對外賣行業發展有正面的推動作用。 除了外賣店本身,外賣配送員的保障問題同樣值得當局關注,目前外賣配送員都是自僱模式,建議政府加強規範外賣行業,要求商家購買特定的保險,為外賣配送員提供全面的保障,亦是對其他道路使用者的保障。

24/08/2021
18561

燃氣焗爐一氧化碳中毒案頻生

舊區供電問題阻礙電力爐普及

本澳在上月20日和前(22)日連續發生兩宗食店員工使用燃氣焗爐不當,通風不良引致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就一個月內發生兩宗同類型事件,澳門餐飲業聯合商會理事長李汝榮受訪時表示,業界、供應商和市政署方向均有嚴格執行監管;他又指商會一直有呼籲業界轉用電力爐具,但部分舊城區商戶因無法更換較大電錶,以致無法轉用。 【本報記者陳宇東報道】 李汝榮表示,有關燃氣焗爐的使用方法及安全守則,無論是業界、供應商和市政署都有嚴格執行,但當然在員工使用方面僱主亦有責任做好提醒和監督;他又指,其實自2011年在國際中心有食店因洩漏氣體引致嚴重爆炸事件後,大部分食肆商戶都已提高了警惕性,以及供應商也有定期作出檢查。至於氣體儲存方面,市政署亦有定期作嚴格巡查和監督每間商戶的存量。他亦呼籲各業界加強對有關氣體爐具的操作培訓、監督和維修,尤其是有部分沒有窗戶的廚房更加要注意。 李汝榮又稱,其實商會方面過去一直都呼籲使用液體和氣體燃料的商戶可盡量轉用無火煮食,即使用電力的爐具,亦相信電爐是相對安全的;但奈何實際情況是很多位於舊城區的食店沒有條件更換較大電壓的電錶,但業界知道政府亦有一直做更換工作,但至今仍未能徹底解決此問題;冀未來政府方面可加大力度做更多功夫。他亦指,其次使用電力是清潔能源,也更有助發展環保。 一個月內兩宗同類案件衛生局前(22)日通報,一名34歲本澳男子在位於東望洋新街新興大廈一間甜品水果店工作時感到不適,消防檢查,發現店內燃氣焗爐的氣體檢測結果有異常,經石油氣公司人員檢查,懷疑是因通風不良之下吸入一氧化碳中毒所致。 上月20日亦曾發生一宗懷疑由燃氣焗爐引起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一名27歲麵包烘焙師在使用燃氣焗爐作烘焙時突然暈倒,需入院治療。消防調查期間,在燃氣焗爐位置探測到675PPM一氧化碳,懷疑是在通風不良的環境下造成有害氣體積聚所致。

24/08/2021
11191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