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月初一名阿伯拒絕出示健康碼強行進入祐漢街市而出手打人後,昨(23)日再有一宗同類案件。一名60多歲的葡籍澳門居民,就因為進入藥房而拒絕出示健康碼,甚至一度出手掌摑女職員。最後被治安警拘捕,控以傷人罪。 疑犯姓BRITO,61 歲葡籍本澳居民,報稱無業;案中女事主35歲,本澳居民,為藥房職員。案情指出,本月19日下午2時許,疑犯進入美副將大馬路某藥房購物時,女職員要求他出示健康碼,但疑犯拒絕,女職員嘗試勸籲但不果,疑犯突然「發癲」,除下口罩指責女職員,及後更「一巴掌」打向女職員面部,並將她推到地上。女職員警告會報警求助,疑犯聽後隨即逃離現場。而女職員面部及臀部受傷。 治安警接報後,翻查街上及店內的閉路電視,於20日晚上在高士德附近將疑犯拘捕,其承認犯案。治安警現時以傷人罪將疑送交檢察院處理。 治安警發言人表示,將涉案的61歲葡籍本澳居民以傷人罪將疑送交檢察院處理。 (陳嘉俊攝)
司警上月17日破獲一宗操控賣淫案,拘捕一名內地男子及兩名內地女子,而其中一名女子只有17歲。事件在一個月後有最新消息,司警近日再拘捕一名姓樊的43歲內地男商人,懷疑他與該名只有17歲女子發生性行為,曾與該女子進入酒店房一起逗留近25分鐘之久。 案情指,司警上月調查一宗操控未成年少女賣淫案件,發現一名內地男廚師帶同一名17歲內地女子及19歲內地女子,到路氹一帶進行賣淫活動。 7月17日早上,司警展開突擊拘捕行動,於路氹某酒店房間拘捕涉案廚師及兩名賣淫女子,起出近100個安全套。 隨後亦帶走兩名嫖客調查,發現他們每次性交「肉金」為1,500港元。 由於其中一名賣淫女子年齡只有17 歲,司警繼續調查發現樊姓內地男商人曾「光顧」女子,及後鎖定目標,在樊男於8 月20 日上午經關閘入境後將他拘捕。他否認犯案,但司警翻查酒店監控發現,樊男與17 歲賣淫女子進入酒店房25 分鐘後離開。司警以與未成年人進行性交易將疑犯移交檢察院偵辦。 司警上月破獲一宗操控未成年少女賣淫案,拘捕涉案廚師及兩名嫖客。 (資料圖片)
一名49歲曾離異的本澳女子墮入網戀騙局,被一名自稱是「修船工程師」的騙徒騙走6.44萬元人民幣。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女事主直至被騙徒用各種藉口榨乾錢財後,向朋友訴苦時才恍然大悟,驚覺自己上當受騙,隨即報警求助方揭發案件。 案情指,女事主於今年6月1日在網上認識一名自稱是「修船工程師」的男子,其後兩人發展成為網上情侶。此後,男子聲稱將於今年7 月退休回內地居住,並表示會來澳與女事主結婚再續網上情緣。數日後,男子又稱擁有一艘停泊在「西印度洋」岸邊的船隻,因害怕被海盜劫走船上財物,故有意將財物寄到澳門讓女事主幫忙保管,但要求女事主先付1.64萬人民幣作為「郵寄費」。 女事主信以為真,按指示支付費用。其後,女事主接到自稱是「快遞公司」職員的電話,對方指有一份寄給她的郵包中發現大量現金,懷疑是用來洗黑錢,現時被馬來西亞海關扣查,要女事主支付4.8萬人民幣的「清關費」才可以解封。 女事主聽後又信以為真,按指示匯錢。此後,女事主又收到對方的聯絡,指該名「修船工程師」懷疑從事不法活動,要求女事主支付近16萬人民幣。女事主因無錢支付,於是拒絕有關指示,但此時該名「修船工程師」馬上聯絡女事主,向她苦苦哀求,指如果不幫忙就會被人拘捕。女事主實在無力承擔,於是向朋友訴苦,結果被提醒自己有可能被騙,此後才恍然大悟,隨即向司警求助。女子報稱損失6.44萬元人民幣。 近期網絡詐騙案頻發,警方提醒市民切勿向陌生人匯款。 (資料圖片)
電信應用已成為現代人的民生必需品,直接關係到人們的生命生活與社會的發展。
電信特許資產的公平使用,關乎民眾享受的電信服務品質與價格。
林宇滔指出,氹仔電訊綜合大樓的租用一直不透明。
通訊學會會長鄺國富稱,按照現時剩下數個月時間,政府推出新方案的可能性較低,相信會以續約形式判給營運及管理。
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認為,政府應考慮讓獨立第三方公司管理特許資產。
特區政府一直高度關注本澳醫療體系發展,今年更是將醫療投入增至120億元,同時,推進離島醫療綜合體、公共衛生專科大樓等醫療設施建設,並深化醫療合作,推出珠海醫保,擴大本澳醫療保障範圍。然而,由於人口老化,不少疾病有趨向年輕化、長期化蔓延,「夾心階層」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大,疾病亦轉向專科治療發展。 行政效率低 專科醫療不足 立法會議員施家倫表示,現時政府購買服務的分流有限,即使不斷增加人手、服務和設施,行政效率還是較低,專科醫療不足已難以滿足居民需求,許多市民看病「有排等」。他認為,透過優化公共行政程序,可以提升醫療保障福利和即時回應居民的醫療服務訴求,對完善社會制度有著重要意義。 居民反映 普通檢查預約需時冗長 施家倫表示,在幾次和市民深入交談過程中,有居民反映,即使做普通檢查,從預約、檢查再到得出結果,往往需時過長,容易加大患重病風險。 更有市民直言,排期照胃鏡,要等超過半年,直言約到了病情都加重了。不少居民難以承擔輪候時間長、醫療訴求不及時、高昂的醫療費用,只能選擇長期等待或赴外就醫,實屬無奈的選擇。 全民醫保 未來醫療保障重要制度 施家倫表示,從患病年齡、疾病多元變化發展來看,全民醫療保障將會是未來醫療保障體系發展的重要制度。現時,本澳醫療已向周邊區域發展,說明全民醫療保障不僅是澳門,亦是灣區城市以及國家的醫療改革目標,本澳有充足的資源,走出全民醫療保障體系第一步,補足醫療制度,以構建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 現行制度逐步過渡為全民醫保 近年來,澳門設施、基礎醫療服務不斷優化,然而,專科服務欠缺,醫生、器材不足,看一個普通病就花費不小,不少居民由小病忍至大病。但病是拖不起的,實現全民得到醫療服務,是社會發展目標,全民醫療服務與其他醫療制度是互補關係,並非「零和遊戲」。施家倫建議當局利用現有資源與擴展空間,考慮在現行制度上,給予中間年齡層更多選擇權及高質素服務,逐步過渡為全民醫保,讓社會資源能真正用於社會。 優化公共行政 改善醫療效率 其次,施家倫建議當局進一步優化公共行政改革,他認為優化公共行政改革是改善本澳醫療效率的重要方式,亦是未來發展方向。現時,本澳有重大疾病送外就醫機制,但轉介手續繁複,電子政務在醫療服務上發展緩慢,基本的就診手續仍是傳統模式。隨著珠海醫保逐步推廣,區域合作已成為彌補醫療體系不足的方式,建議政府透過區域合作,與鄰近地區的醫院協調合作,建立線上線下的聯絡機制,推進智慧醫療發展,以提升醫療行政效率,及時回應市民醫療服務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