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受新冠疫情影響至今已經超過一年,社會上各行各業都承受不同程度的影響,而見證澳門興旺的地產業界亦飽受影響其中,數千名的地產中介又是如何承受壓力渡過難關?而澳門政府最近推出新《經屋法》,經屋規定「永遠姓經」的條款,對澳門樓市又會帶來怎樣的變化?而澳門未來的樓市發展,又應如何邁進?曜澳集團主席及執行董事梁明輝接受本報訪問,一一解答以上難題。 針對新的《經屋法》,梁明輝表示,在2021年第二季度政府統計局數據上看,小於50平方米的均價約12萬元左右,大於150平方米的均價大概10萬元左右,雖然住宅平均價比起上個季度上升了5%左右,但明顯顯示市場上的高需求仍然存在,所以澳門政府將會推出5,254個經屋單位,對上一次推出經屋的只是上年(2020年)的事情,而事實證明了澳門市民對住宅的需求量都非常大,認為經屋是真正解決到市民住屋的問題。 想住經屋還是靠經屋「發達」? 過去的《經屋法》,經屋與私樓的劃線以往一直是「模糊不清」,原因是經屋購買者以低於市場價購買經屋後,16年後可以以市場價出售,經屋隨之進身至「私樓市場」。而這個問題,坊間一直存有各種意見,「經屋變私樓」是否對樓市發展帶來健康成長? 梁明輝認為政府的做法是可以真正幫到需要經屋的人士。他指出,政府今年推出了新的《經屋法》,特別推出「經屋永遠姓經」的新法則,即如果以200多萬買入,20多年後也必須要以200多萬元價錢賣回給政府,其實這個做法會使很多想申請經屋但又想靠經屋「發達」的人卻步,但對真正需要經屋的人絕對是一件好的事情,從而延伸出市民是想住經屋,還是用經屋來發達這個問題。 透過服務提升業界形象 疫情下各行各業受到影響,都需要發展新的出路,而地產業界在疫情中又會怎樣向前?梁明輝受訪問時則以自身投入地產業界近20年的經歷為例子。他坦言,2017年是地產界的崢嶸歲月,經歷高低起伏,即使外界有時誤解這個行業,但地產中介一如既往尊重這份職業,並且持有長遠經營的心態,在澳門也經營了一段時間,作為本地的地產代理企業,希望透過服務去提升外界看業界的形象。 梁明輝直言,其實疫情對一些有規模經營的地產業界影響最大,但曜澳方面,這段疫情進行中的艱難時期,會優化前線工作,並針對行業發展進行大量「功夫」,繼續為員工展開內部的專業培訓,拓展眼界;增強他們領域的專業性,配合公司的核心理念,隨時做好準備,迎接新的社會氣象,接下來更會開多一間分行。梁明輝亦指出,環境不好時作出戰略性調整,因為長遠來說澳門都會向好。 深信橫琴能有更好發展 談到澳門未來的發展,梁明輝指出,宏觀目前房產市場,防守不乏,而明年6月賭牌將會重新競投,政府也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方向,除了賭業之外,更有可能加大資源投放到澳門的其他設施上,包括特色金融、大健康等行業,同時亦都標示澳門將會豐富旅遊城市形象。 他亦指出,深信橫琴與澳門有更深度的合作關係,使澳門休閒城市的形象逐漸轉形。然而澳門一路以來最蓬勃發展的主要是博彩業,反觀其他的行業同樣在共同發展,在演變的過程中,澳門自然就需要更多的人力資源,市場需求自然增加,帶動周邊開發更多的商機,從而使澳門更進一步向多元化城市發展與時俱進。
在確診四宗新冠個案後,衛生局就藥房出售退燒藥發出指引,多間藥房負責人昨(22)日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已收到局方指引,需向購買退燒藥的居民了解原因,若有相關症狀是不會出售予客人,要求他們到診所或醫院就診,不應自行服食退燒藥。另有藥房指出,自月初出現確診個案後,已無居民自行到店購買退燒藥,並稱:「退燒藥不賣,頭痛藥才賣。」而衛生局日前巡查及了解後,稱暫未有發現有藥房不遵守指引的個案。 【本報記者鍾佩欣報道】 衛生局早前發函予本澳各藥房,提醒藥房技術主管或藥劑師,應遵守相關規定,處方藥必須有醫生處方才能出售,是不可以直接銷售給居民或病人。同時,藥房在出售退燒藥前應了解居民購買退燒藥目的,若為退燒用途,需要求居民到醫療機構就診。 購買退燒藥須持醫生處方 藥房負責人張小姐表示,自本月初本澳確診新冠肺炎病例後已經沒有客人購買退燒藥,至於近兩、三個月僅少於十位客人查詢。另一藥房職員潘先生指出,過去該店一直僅出售醫生處方的退燒藥,強調在該店購買退燒藥必須持有醫生處方才會出售,若有居民因發燒而到店購買藥品,職員均會拒絕出售,呼籲他們到醫院就診。 發燒為由藥房一律不出售 此外,現時退燒藥除具有退燒功效外,還有止頭痛、牙痛等的功效,藥房主管吳小姐表示,若客人以發燒為由,該店一律不出售,但她指出,現時有退燒藥品的功效大同小異,仍會針對頭痛、感冒等症狀,因此在出售前必定會了解清楚,稱:「退燒藥不賣,頭痛藥才賣。」直言現時都市人睡眠不足等亦會出現頭痛。而該店目前具有退燒功能但無需醫生處方的藥品有兩款。 建議購買無退燒功效藥品 另一藥房負責人黃先生指,若客人有喉嚨痛、四肢酸痛、發燒等新冠肺炎症狀均會要求他們到醫院就診。 而針對客人關節酸痛或感冒等症狀,均會建議他們購買較溫和、無退燒功效的藥品。而現時該店出售的非醫生處方的退燒藥只有兒童服用的藥品,並無成人種類。 購買政府口罩人數大減八成 黃先生續指,現時購買政府口罩的人數較去年疫情嚴重時大減約80%,他稱:「以前一日賣十箱,現在一日一箱左右。」他指出,現時居民購買口罩途徑方便,可透過網上、零售店等不同渠道。
本澳早前再出現確診新冠病毒個案,連勝馬路及義字街部分區域列為封控區,不少居民需要隔離,直至本(8)月18日起開始解封。多個小販檔主表示,理解政府有關防疫工作的重要性,當日收到政府部門通知必須盡快離開,他們亦即時配合,由於事出突然,故未能及時帶走留在攤檔的財物和工具,更難以搬走貨物。然而,他們其後發現存於小販檔的貨物,以及不少例如磅秤、帆布、木板等工具已被清走,部分存於在檔內的硬幣、營業牌照及雜物等亦被帶走。由於貨物多為鮮活食品,估計已丟棄,但其他工具及財物暫時未知去向,事後亦未有收到部門聯絡是否可以領回或如何跟進處理。 區內商戶生意大受影響 立法議員李靜儀和梁孫旭、工聯副理事長江銳輝以及澳門市販互助會理事長柯清煌等人日前到義字街了解受影響小販及居民的情況。有蔬菜檔及水果檔小販稱,在封區時仍有大堆貨物尚未賣出,甚至當日早上才剛剛返貨,估計損失數千至過萬元;亦唯有即時購買新的工具希望盡快開檔,唯近日人流疏落,相信需要一段時間才可恢復,生意受到很大影響。 李靜儀及梁孫旭指,亦有收到紅碼區內被隔離的居民反映,期間停工14天,他們亦期望當局完善有關防疫封控區的處理機制,包括訊息發布以及關心跟進受影響人士等;希望當局能主動關顧商販的情況,為他們作出適當的援助。 除了封控區商戶居民及小販之外,政府因應疫情亦強制部分例如美容院等娛樂場所停業十多天,有關行業自疫情爆發至今已第二次受措施影響。由於強制停工停業對相關行業的商戶及僱員影響極大,手停口停,還要支付剛性開支;而疫情持續,難以評估本澳風險及是否再有個案,建議參照外國做法,除了要求企業必須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亦同時會制訂有關經濟補償或適當援助機制,強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亦可以支援受影響的商戶或居民。
隨著市民的消費模式轉變,市面上外賣店「愈開愈多」,無可否認外賣店能提供更多元化食品、更彈性的價格供市民選擇,惟大多數市民最關心始終是食品安全、店舖環境衛生等問題。為加強食安監管,政府訂立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行政法規,於今年11月15日起生效。不少市民普遍認為是好事,相信有規管外賣店才不會「亂嚟」。 【本報記者林嘉欣報道】 行政會上周五(20日)公布,完成討論《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的登記制度》行政法規草案。為未納入准照規範的經營外賣食品活動的場所設立登記制度,以強化對源頭生產和食品處理環節的管控,保障食品安全。 包括小食店燒味店台式飲品店 登記制度將監管經營外賣食品活動的場所,但按現行法例須領有准照或許可的食品業場所,公共街市攤位或由市政署管理的售賣亭、茶座及小食店,以及臨時性展銷食品的場所或攤位除外。有關食品加工場所會否受到規範?行政會發言人張永春指出,法例規定外賣店一定要有實體店,而食品加工場所一定要看加工後的處理情況,如果處理後賣給市民直接食,就受到監管。張永春又指,市政署透過日常稽查,發現現時本澳外賣場所有1,900間左右,相關商戶包括一些小食店、燒味店、麵包店、台式飲品店,以及在店舖加工的手信店等等,有關場所在法例生效後,需要向市政署作出登記。 違者罰最高3.5萬元 張永春指出,如外賣店在一些網絡外賣平台作出登記,亦要先根據本法例規定,如沒有在當局登記的外賣店,並不能在網絡外賣平台作登記。張永春亦指出,在網絡銷售食品的人士,一定需要實體店舖,不能在住宅進行。 按照行政法規的規定,經營外賣食品活動的場所不得設於現場環境與經營有關活動明顯不相符的不動產。法規就登記制度訂定有關行政處罰,違法者可被罰款5,000澳門元至3.5萬澳門元。 本報記者前(21)日前往多間外賣店訪問顧客意見。市民蔡先生表示,平時購買外賣時一般會選擇連鎖店或「睇上去比較乾淨」的店舖,因為外賣店食品來源及店舖衛生是最大隱憂,又認為有關制度是好事,相信有規管外賣店才不會「亂嚟」。市民黃小姐則認為有關制度對市民安全有保障,亦抱支持態度,又直言平時也會挑選乾淨整潔的店舖購買食品,「邋邋遢遢嗰啲肯定唔會幫襯」,以免進食不乾淨食品。 外賣店憂登記手續麻煩 有近期開業的外賣店老闆受訪時表示,對該制度有所聽聞,現時未收到正式通知,大歎「聽到就覺得煩」。老闆解釋稱,由於早期開業時須前往政府部門辦理各項手續,形容部門跑完一個又一個,且地點均不相同,「總之要去政府部門搞嘢就覺得煩」,但政府出台有關政策,為了繼續做生意無辦法都要去登記。 發牌與登記制度是兩件事 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前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支持現時政府強制外賣店登記制度方向,認為食安問題是一定要面對,若沒有強制登記,外賣店開業亦無須主動通知市政署,當中出現的真空期是無法全面監管食安問題,因此強制登記能解決有關問題。但他強調,發牌制度與登記制度完全是兩件事,登記制度只要符合基本要求就不需要等待牌照審批各方面的問題,也不會增加成本,只不過是主動登記,確保外賣店開業便會受到食安中心的恆常規管。 他又指,只要是公眾可抵達的單位,而單位內各方面沒有嚴重衛生問題即可作為一個外賣店登記。而有些地方看上去是地舖,但實際登記其實是住宅,也可以照常進行外賣活動,這個應該是考慮到澳門的實際狀況。所以簡單來說,登記制度不會增加外賣店的營運成本,也不是強制登記制度的目標,而是及時進行食安規管的角度出發。 登記制度全程可於網上辦理 至於登記制度操作會否十分繁複?林宇滔透露,外賣店登記制度是可以於網上執行,毋須前往政府部門辦理,當局希望在制度上平衡食安要求。此外,亦希望通過有關登記制度能改善外賣平台上一些不良行為等亂象,待法律生效後,外賣平台可以上架的所有商舖都應該要進行登記,外賣平台亦應需配合當局執法。 外賣店油煙排污問題亦要解決 另外,林宇滔亦提及外賣店普及對周邊市民所造成的影響應如何改善,如油煙及排污等問題。他認為,通過強制登記制度處理油煙及排污問題,未必是最好方法,因將來或有其他形式的店舖未可以進行規管,針對油煙問題最重要是從根源上處理問題,統一油煙標準。 他指出,現時食肆發牌有兩類,一類為市政署發牌,另一類是旅遊局發牌,前者會制訂較清晰的油煙指引及要求;而後者則沒有,其實應要有整體的油煙標準處理有關問題,而排污也是同樣道理,需要有統一標準,才可以避免周邊居民及公共渠網受到影響和淤塞,當局應從整體法律要求統一處理有關問題。因此,實行有關登記制度後並不代表外賣店對居民周邊所衍生的問題得以解決,但也不會影響外賣店的生存空間。
【本報記者鍾佩欣】澳門美容業商會會長程麗顏表示,自去年行業停業一次後,行業已陸續回復六成生意額,惟本月初再現一波疫情,行業再次受挫,前景仍未明朗。程麗顏指出,近日收到約40 間美容院反映經營困難,或面臨結業,另有六間已轉手停業。 她則期望政府可在租金、日常開支上作出援助。立法會議員宋碧琪則表示,經歷兩次停業,各行業受挫,期望政府可伸出援手,為行業作出針對性補助。談及未來營商環境,宋碧琪認為政府應釐清美容行業的申請牌照、引進技術儀器程序、服務範圍等方面,助行業適從。 電消計劃無法解決行業根本問題 澳門美容業商會上周五(20 日)舉行記者招待會。會長程麗顏指出,新冠疫情自去年2 月爆發至今進入疫情常態化,過去美容行業在疫情期間已停工兩次,在收入減少情況下,還需歸還貸款、高額租金,坦言入不敷出。目前澳門約有800 間美容院,涉及名員工,而電子消費優惠計劃無法解決各個行業的根本問題,包括舖租、客源等,她期望政府針對不同行業作出直接經濟援助,紓緩行業困境。 美容業廣告監管較滯後 商會理事長勞玉娥表示,現時廣告方面監管亦較為滯後,勞玉娥直言:「連張貼一張貼在門外的廣告招牌或宣傳海報,都唔知去邊個部門申請。」現時相關法律已較鄰近地區滯後,多個法律法規導致行業停滯不前,加上多部門監管、指引不足且權屬不清,導致美容業現在已不知自己應屬服務業,還是娛樂業。政府應持續關注行業發展,使法律法規與時俱進,優化營商環境。 冀成立美容認證考核機構 勞玉娥續指,美容業屬於專業的行業,內地等其他國家或地區,均有美容師的考牌認證,且現時生產商已將儀器分類為:醫療級、美容院級、家用級,然而本澳仍將部分美容儀器定為醫療級別,導致需要醫生才能操作,這大大阻礙美容業的發展。勞玉娥期望政府日後對美容儀器作清晰界定,同時建議成立認證考核機構,將美容師證書納入專業證書範疇,助業界提升服務水平。
為確保人口普查工作的完成,統計暨普查局經徵詢衛生局,並在做好各項防疫措施下,把資料收集期順延七天至本周六(28 日)。同時於今(23)日起恢復普查員的外訪工作,安排800 名普查員向未提交問卷的住戶收集資料。 局方呼籲廣大市民配合人口普查,並鼓勵住戶繼續透過網上或電話方式提交資料。截至8 月19 日,全澳共有十萬住戶完成人口普查問卷,佔住戶總數50.0%。 上門到訪協助住戶 普查員會以兩人一組的形式,到訪未完成人口普查問卷的單位,協助住戶開通網上問卷填報、預約電話訪問或即時利用手機平板為住戶進行問卷訪問。住戶亦可致電人口普查熱線預約普查員到訪時間。若到訪不遇,普查員會留下預約卡及通知信,統計局呼籲住戶盡快聯絡局方,提供資料。 到訪的普查員有三項基本特徵供市民識別,包括穿著2021人口普查工作服、佩戴工作證,以及攜帶灰色的人口普查工作袋。住戶可掃瞄通知信或問卷上的二維碼或致電人口普查熱線查詢到訪普查員資料。 普查員做足防疫措施 為確保人口普查能在安全的情況下進行,局方按照衛生局的防疫指引,規定所有普查員必須於8 月23 日前的48 小時內完成並通過核酸檢測。 普查員每次進入普查工作站需出示綠色健康碼及測量體溫,工作期間必須全程佩戴口罩,訪問時應與受訪者保持最少一米的社交距離,並在訪問住戶前後皆以酒精搓手液清潔雙手及手機平板等。除等待普查員到訪收集資料外,局方鼓勵住戶透過網上、電話或填答紙本問卷方式提供資料;已填答紙本問卷的住戶可把問卷交回人口普查工作站。 人口普查員將遵守防疫指引,全程佩戴口罩,與受訪者保持一米距離。(統計暨普查局圖片)
台山新城市花園鴻圖閣高層一單位外上周四(19)發生駭人斬人案,兩男女分別頸部及手腳等多處受利刀所傷,滿身鮮血送院搶救,司警在同樓一單位拘捕一男子,涉嫌與案有關。司警上周五(20日)公布初步調查結果,疑兇犯案後精神出現異常,已被送往精神病院觀察,結果有待公布,案件列作殺人未遂案跟進。兩名傷者當中,63歲男傷者左頸受傷,治療後已出院,54歲女傷者雙手、左手、背部多處刀傷,右手骨折,肌腱斷裂,仍在醫院留院。 【本報記者黃嘿文報道】 司警在新聞發布會上稱,疑兇姓劉,29歲,男姓,報稱無業,為澳門居民。疑兇在本月19日上午10時20分,先向同居於18樓住在自己旁邊單位正準備出門女傷者施襲,女傷者大叫,她被斬至身上多處有刀傷,包括雙手、左頸位置及背部有刀傷,最嚴重是其右手手掌及手指被斬至骨折,以及肌腱斷裂。在聽到女傷者的呼叫聲後,住在同層的男傷者立刻開門查看,殊不知一開門,疑兇發現他,並立刻對他手起刀落,斬至男傷者的頸部大量出血。兩名傷者其後共同乘坐電梯到大廈管理處報案。 兩傷者與疑兇住同層不同單位 司警局在接獲治安警察局通知後到場,發現現場有一男一女傷者,當時由救護車送往仁伯爵綜合醫院搶救,司警聯同治安警在案發大廈進行搜捕行動。 司警根據兩名傷者形容當時疑兇的容貌,在同一樓層一個單位將疑兇截獲,當時疑兇主動開門予警方,警方並將其帶返警局調查。隨後警方也在單位內搜出三把刀,但發現三把刀時,刀上表面並沒有血跡,要留待檢驗。 司警初步根據傷者有關資料指,男傷者與女傷者及疑兇均住同一樓層,但三人各住不同單位,男傷者在送往醫院治理後已在當日下午6時出院,他表示跟疑兇沒有任何糾紛;女傷者亦表示跟作案男子沒有任何糾紛。 疑兇有服食精神藥物紀錄 司警人員在現場截獲疑兇期間發現疑兇精神有異樣,隨即將其送往醫院進行精神科鑒定,經醫院界定後便送往精神科醫院留醫,作進一步治療及評估。司警根據現時調查資料表示,疑兇與父母同住,曾服食精神科藥物。司警以「殺人未遂」方向進行調查,並盡快將案件移交檢察官審查。
【本報記者鍾佩欣報道】司警局偵破一宗販毒案,拘捕一名逾期逗留印尼籍女傭,其聲稱受一名非洲男子指使到雀仔園收取跨國毒品郵包,由英國經香港郵運到澳門。警方行動中檢獲市值220萬澳門元毒品,是今年以來撿獲毒品犯罪案中毒品量較多的一宗。 以郵包方式運入澳門販賣 被捕印尼女子姓Umah、34歲、報稱無業,於六個月前被解僱後逾期逗留。近日警方接獲情報指有跨國販毒集團由英國經香港以郵寄方式走私毒品入澳門。司警局聯同香港海關展開聯合調查,得悉有一個懷疑內藏毒品郵件於8月15日由英國經香港再轉運至澳門。 毒品郵包有多層包裝掩飾 毒品郵件於8月18日郵寄至本澳, 警方隨即展開部署,直至8 月20 日早上,一名女子到雀仔園收取郵件,警方隨即對該女子進行監視,直至時機成熟,上前截查,司警發現郵件內有多層包裝,先用紙盒包裝書籍,其暗格內再有膠紙包裝,最後打開發現毒品,司警其後在疑犯住所搜獲吸食毒品工具及60,000 港元懷疑毒資。 聲稱代收郵件無任何報酬 疑犯聲稱是替一名非洲男子收取郵件,沒有收取任何報酬,其後再按男子指示處理該毒品。 經警方調查後,該名非洲男子並不在澳,主要是指使疑犯收取毒品,而女疑犯毒品檢測呈陽性反應。警方行動中共搜獲663克冰毒,市價220萬澳門元,警方將會繼續追查毒品來源及涉案人士。疑犯被控以不法販賣、不法吸食、不適當持有吸食器具罪,目前已移交檢察院偵辦。
【實習記者黎家茗】一名女子在氹仔一個停車場出入口撞到一名行人,經進行酒精測試後發現其酒精濃度超標,涉嫌醉酒駕駛被捕,聲稱因與丈夫爭吵,駕車獨自「兜風散心」出事,涉嫌「醉酒駕駛」罪被移交檢察院偵辦。 治安警公布案情稱,涉嫌醉駕女子姓莫, 50多歲,本澳居民,報稱任職莊荷。警方於本(8)月17日約晚上12時,接報在氹仔馬德拉街一個停車場出入口發生交通意外,警員到場接觸肇事駕車女子,報稱在停車場入口不小心撞到一名行人及停車場內一個黃黑色鐵柱,警員在調查時,察覺到女子身帶濃烈酒氣,要求其接受酒精呼氣測試,證實涉嫌醉酒駕駛,她聲稱當晚在黑沙環一間食肆用膳,期間有飲酒,其丈夫沒有飲酒,用膳完畢由丈夫駕車回家,到達停車場時兩夫妻發生爭執,隨後想駕車「兜風散心」,但駛出停車場後意識到自己飲了酒不該駕駛,便在大廈周圍轉了一圈後回停車場,但在停車場入口撞到行人。 治安警發言人通報女莊荷案情細節。(黎家茗攝)
銀河娛樂集團(下稱「銀娛」)與澳門特殊奧運會(下稱「特奧」)合作為銀娛團隊成員及特奧學員推出「馬拉松陪跑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