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於澳門江門同鄉會文體康樂中心的「江門-澳門跨境通辦政務服務專區」昨日揭牌啟用,並同步發布人社自助服務跨境全省通辦平台,為澳門居民提供全省範圍內養老年審、參保和待遇資訊查詢、參保證明列印等首批22項「全省通辦」試點業務。專區及平台啟用後,澳門企業及居民足不出澳即可辦理廣東省範圍內22項人社業務以及辦理300項江門政務服務,大大提高江澳信息服務「軟聯通」水平,有助於推進大灣區城市群的融合發展。 全國首個社保跨境服務點 廣東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副局長魏文濤、江門市副市長鄭曉毅、江門市委台港澳辦副主任黃俊傑、江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錢傑潤及澳門江門同鄉會會長甄瑞權共同主禮。魏文濤致辭表示,為全面適應粵港澳大灣區民生保障服務需求,在澳門江門同鄉會大力支持下,江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於去年10月在澳門設立全國首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跨境服務點,探索打造「線上辦、跨境辦、自助辦」的大灣區人社服務新模式。經過近半年運行,成效顯著,得到澳門居民肯定。 首推人社「全省通辦」自助服務 為進一步擴大人社服務受眾面,江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升級服務點自助服務終端,對接全國社保卡服務平台和省人社集中一體化系統,全國首推人社「跨境全省通辦」自助服務,為澳門居民提供全省範圍內養老年審、參保和待遇資訊查詢、參保證明列印等首批22 項「全省通辦」試點業務。 甄瑞權表示,「江門-澳門跨境通辦政務服務專區」集遠程視頻辦、自助辦、指尖辦等眾多服務方式於一身,澳門居民可不出關,也可辦理江門的不動產、商事登記、人社、社保、稅務等高頻業務,大大提高江澳信息服務「軟聯通」水平,有助於推進大灣區城市群的融合發展,是廣東省,也是全國首個地級市政府設在境外的綜合性政務服務專區。 「江門— 澳門跨境通辦政務服務專區」昨日揭牌,澳門企業及居民足不出澳即可辦理廣東省內辦理300項江門政務。 (澳門江門同鄉會提供圖片)
澳門消費者委員會設立的「澳門消費爭議調解及仲裁中心」為旅客提供便捷、靈活的跨域調解及仲裁服務,「仲裁中心」早前為一名廣州市旅客解決發生在澳門的一宗消費爭議,因涉事商戶是「加盟商號」,必須接受消費者提出調解及仲裁的要求,雙方透過跨境視像會議形式解決消費糾紛,消費者委員會相信跨域服務可進一步增加旅客來澳旅遊消費信心。 消費者委員會指出,早前一名廣州市旅客在澳門一錶行購入一枚價值約4,000澳門元的手錶,回穗後因錶殼色澤不均勻,先後向澳門消委會進行網上投訴,以及向廣州市消委會尋求協助,要求退換貨品。 澳門消委會在處理過程中因消費者不接納錶行提供的解決方案,雙方一直未能解決爭議,基於商號是「加盟商號」,必須接受消費者提出調解及仲裁的要求,在消委會提議下,雙方同意將爭議交「仲裁中心」調解。 疫情下突出跨域服務重要性 由於「仲裁中心」開始程序時正值發生疫情,該名廣州市居民受限往返澳穗出入境管制措施,不便來澳進行調解,為克服當時狀況;降低消費者的維權成本,穗澳消委會引用「維權合作協議」,從速啟動「仲裁中心」跨域調解及仲裁機制,在廣州市消委會協助下辦理申請手續及安排下,該名旅客只需留在原居地,在廣州市消委會內以視像會議與澳門的商號進行跨域調解會議,在「仲裁中心」調解員調解下,雙方最終達成和解。 澳門消委會指出,為保障旅客維權索償權、提供簡捷、靈活與到位的服務,「仲裁中心」與時並進,自2018年初接受以視像會議形式,按澳門特區的法律,為旅客發生在澳門的消費爭議提供跨域調解或仲裁服務,相關案例顯示澳門具有完善的消費維權措施保障旅客的合理權益,相信可讓旅客來澳門消費更安心、更有信心。 跨域合作推進大灣區融合消費 澳門消委會已與大灣區多個消費者組織簽署跨域調解及仲裁的合作協議,為「仲裁中心」跨域服務設立綠色通道,與此同時,在澳門與大灣區的消費者組織協作下,澳門居民如在大灣區發生消費爭議,亦可使用大灣區的「跨境消費糾紛視頻調解機制」服務,消費權益同樣獲得相應保障。澳門消委會指出,大灣區各市消費者組織互補互惠的合作,對推動及加強大灣區居民的互動消費信心及保障,促進大灣區融合消費的發展步伐具有積極的作用。 琴澳「跨境消費通」供免費法律諮詢 配合澳門及橫琴兩地融合發展的趨勢,珠海市橫琴新區消費者協會於今年3月中旬推出的「跨境消費通」,聘請內地及港、澳三地消費領域法律專家,為三地居民跨境消費免費提供消費前的公益法律諮詢服務及消費後的維權程序指引,以達到事前避免發生議爭,盡量在消費糾紛發生初期能夠解決有關爭議。 橫琴消協相信「跨境消費通」對進一步提升跨境消費體驗、暢通跨境消費,促進橫琴與港澳各方面的便捷流動,在推動民生領域,包括消費活動加快融合發展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
中區南區工商聯會會長李卓君接受本報訪問時,認為有關計劃有助保障雙方權益。李卓君指出,部分商戶接獲消費者的投訴時,部分商品質量、價錢等原因並非商家刻意促成,當中或有「誤會」成分存在,因此他認為跨域仲裁機制,給予商家一個平台「解釋」的機會,而另一方面,若商戶確實存有詐騙成分,消費者委員會亦可及時作出跟進,李卓君直言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李卓君續稱,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同屬外向型的經濟體,近年特區政府有關部門積極巡查各商戶物價、產品質量等,並設有「誠信店」的名譽機制,對全球宣揚本澳的優質服務及產品,對於消費者而言,更能保障消費者的權益之外,亦可增加旅客對本澳的購物信心。 可省兩地往返路程時間費用談及早前澳門消委會消費爭議調解及仲裁中心,協助一名廣州旅客跨境以視像會議形式解決消費糾紛,李卓君稱,據他了解,過去未有視像會議時,澳門消費者委員會亦有一定機制可與內地對口的相關機構洽商消費爭議內容。而隨著科技的先進發展,解決消費糾紛可透過視像通話會議,可節省兩地往返的路程時間及費用,雙方在付出最少的情況下,即可達到兩方面洽商的效果,從而找到其解決辦法。李卓君更笑言:「冇乜方法好過視像通話」。 視像形式可深化實施及合作李卓君指出,若旅客返回原地後,對相關消費產品有疑問,提出投訴或要求時,可即時聯繫澳門消費者委員會,再與內地的相關機構反映,做到及時跟進、處理,同時透過視像通話會議,更好可大大節省時間,更符合經濟效益,他更認為「視像通話」形式不應只有疫情期間方能實施,未來更可深化合作,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便利措施,以解決消費者與商戶間的矛盾,盡早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 早前消費者委員會公布消費糾紛個案中,因消費者不接納錶行提供的解決方案,雙方一直未能解決爭議,但基於商號是「加盟商號」,必須接受消費者提出調解及仲裁的要求。李卓君稱,已納入「加盟商號」、「誠信店」的名單內的商戶,在消費糾紛中,澳門消費者委員會能更容易作出介入及處理。李卓君補充,儘管商戶是否屬於「加盟商號」,只要在消費過程中發生的問題,消費者委員會均能及時介入處理,他又對消委會在執行方面有信心。 接獲投訴多以引導購物個案為主另談及本澳受爭議的產品及服務多以哪一種類為主。李卓君稱,過去商會所接獲的投訴多以旅行社引導購物、電子產品個案為主,李卓君則期望政府適時公布有關違規的個案,對商戶起到警惕作用,一方面有助增加旅客來澳消費信心之餘,另一方面更可令澳門市場形成優質的風氣。 李卓君指出,澳門屬於微型市場,加上現時網絡科技發達,存心詐騙或良心的商戶均會在網絡上相通,他期望各商戶能以「良心」心態經營。李卓君又呼籲各商戶盡早加入「誠信店」或「加盟商號」,給予消費者購物的信心。
粵澳工商聯會理事長黃仁民受訪時稱,樂見政府部門帶頭做好本澳消費氛圍,並體現跨境服務在疫下發揮必要性的作用。他又認為普遍商戶的誠信度頗高,但過去消費上的爭議多為「主觀」看法,或由「誤會」、「經商手法」以致到投訴個案存在,則需要消費者委員會介入了解,因此雙方調解機制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冀計劃擴至大灣區以外地區 早前消委會表示已與大灣區多個消費者組織簽署跨域調解及仲裁的合作協議,為「仲裁中心」跨域服務設立綠色通道,黃仁民期望大灣區以外地區的居民來澳消費後亦能受到一定的保障,因此建議跨境消費糾紛調解服務,可擴至大灣區以外的內地城市,一方面可節省旅客往返的時間及費用,另一方面更可增加外地旅客來澳消費的信心及意欲。 消委會介入更公平及合理化黃仁民指出,「加盟商號」及「誠信店」的商號受到一定制約條件,因此必須接受消費者提出調解及仲裁的要求,他相信消費者委員會的介入會使事件更加公平及合理化,同時以最佳的時間效益,盡快解決其爭議。 黃仁民又指出,現時有一個跨境個案,雙方透過視像會議形式進行跨域調解,黃仁民認為是一個成功個案,相信未來可繼續沿用該方式助跨境的消費者及商戶解決問題。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屋」,居者有其屋可安居樂業而無後顧之憂, 房屋對一個人十分重要。 住屋問題一直是澳門民生最大困擾之一,私樓價格一直居高不下,經屋需求有增無減,但供應量一直無法滿足市民需求,住屋問題除影響居民生活質素外,更直接影響社會安定及長遠健康發展,政府應及早做好整體房屋供應規劃,讓居民能夠看到置業安居前景。 澳門回歸祖國後經濟發展迅速,但同時亦凸顯了若干結構性矛盾,房屋供應是其中最受關注問題, 尤其年輕一代,私樓價格高昂難以負擔,經濟房屋輪候者眾, 望眼欲穿, 住房關乎民生, 安居方能樂業,住屋是社會關注問題,政府須重視,特別是青年置業困難現象。行政長官坦言,「本澳空置私樓不少,大部分無人購買的私樓都是面積較大豪宅, 價錢稍為高,本地市民買不起,現時購買 800 萬元以上物業的人少了很多」。 特區政府為紓解「夾心階層 」、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居住問題,計劃推出「夾心階層 房屋」,政府跨部門小組出台《澳門夾心階層住房方案》進行公眾諮詢,除諮詢「夾屋」意見,更諮詢「夾心階層」定義,政府承諾本月發表公眾諮詢總結報告,屆時可決定「夾屋」方案,在確定「夾心階層」定義後,可以訂定購買「夾屋」資格。但政府重申,「夾屋」不是「經屋2.0 」,社會需先做好「夾心階層」定義及同意「夾屋」方向,政府下一步再籌劃興建地點、有何儲備,計算欠缺多少房屋,不可過量或不建設。 政府一再重申,房屋政策是特區政府工作重中之重,是社會關注問題,政府必須重視。過去政府一直強調房屋政策是「社屋為主經屋為輔」,現屆政府認為,過去政府已解決社屋問題,目前社會房屋數量經已滿足,現時應重點關注「 夾屋」、經屋及私樓問題,公屋政策不再是「社屋為主經屋為輔 」,而是要面對經屋、「 夾屋 」兩方面問題,且要兼顧私樓,提出「五階梯」房屋組合方案,包括社會房屋、經濟房屋、夾心階層住房、長者公寓及私人樓宇的一籃子住房供應計劃,以期細分住宅市場,分層匹配需求。 住房關乎民生,安居方能樂業,居民最關心是何時才能上樓,關鍵是政府須及早做好整體房屋供應規劃,讓居民看到置業安居前景,否則任何房屋政策也無助解決居民住屋難問題,無論是對私人樓宇市場調控,抑或是增加公共房屋供給,在滿足一部分需求的同時,仍有較多的住房需求在翹首以盼,做好整體房屋供應規劃十分重要。
本澳一名40多歲已婚女子在網上社交平台認識一名「加拿大機師」,墮入網戀騙局,「機師」聲稱母親病故,以取得1,700萬美元巨額遺產為由,接二連三向事主借錢,結果事主遭騙去22萬澳門元後最終醒覺,向司警報案求助。 【本報記者梁佩茵報道】 被騙人妻報稱今年3月初透過交友平台認識一名自稱是「加拿大航空」機師男子,雙方十分投契,其後兩人交換電話並透過聊天軟件保持聯絡。至本月13日「機師」向事主聲稱由美國前往土耳其,領取其母親1,700萬美元遺產,惟在土耳其期間被打劫受重傷需入院治療,急需手術費,因而沒有足夠現金支付取得遺產手續費,要求事主協助。事主不虞有詐,按指示匯出60,000澳門元到一個外國銀行戶口。至本月18日,「機師」又聲稱相關戶口被凍結,沒有資金支付酒店費用,事主又再次把16 萬澳門元匯入指定戶口。 至本月23日,「機師」再出招,聲稱沒有錢買回程機票,惟是次沒有直接叫事主匯款,要求改以購買1.5萬美元比特幣轉移給他,女事主才察覺有異,懷疑被騙,最終報警求助,司警正進一步調查,未有人被捕。 女外僱墮網賭騙局失34萬港元 警方通報另一宗網絡詐騙案。一名內地女外僱墮入網絡賭博騙局,在一項網上賭博遊戲投注逾34萬港元,「贏得逾百萬獎金」後無法提取,最後連本金也無法追討,於是報警求助。司警接手調查,暫未有人被捕。 女事主是一名30多歲內地外僱,報稱今年3月在網上交友平台認識一名男子,對方自稱是本澳某賭廳財務經理,兩人成為網友。至本月13日,網友向其介紹一個名為「北京賽車」的網上賭博遊戲,又稱有方法可以輕易贏大錢,但因他是其公司僱員不能參加,希望事主代為投注。事主同意後,按指示開設賬戶並以網上銀行匯款方式充值投注,先後合共充值34萬5,000港元到不同的香港銀行賬戶,賭博期間累積贏得約150萬元人民幣獎金。至本月23日,當事主滿心歡喜欲提取獎金時卻被「客服」拒絕,同時該名「賭廳財務經理」亦失聯。事主懷疑被騙,遂報警求助。
【本報記者梁佩茵】兩名內地男子涉嫌透過賭場公關介紹與一名女事主非法兌換貨幣,期間企圖用「練功券」蒙混過關,被事主揭發後,其中一名嫌犯離奇地自行報警「備案」,司警到場拍門時兩名嫌犯即場「毀屍滅跡」,把相關「練功券」撕爛丟入厠所沖走,司警最終到場拘捕兩人。 被捕的兩名男換錢黨均為內地人,報稱無業,分別姓辛,22歲;姓王,35歲;案中的女事主亦為一名內地人。 案情指,本月22日晚,內地來澳的女事主需要港幣購物,於是透過一名賭場女公關介紹,聯絡到涉案的王某及辛某到某酒店房進行兌換,經商議同意用85,900元人民幣換十萬港元。事主見是相熟的女公關介紹,故未有戒心,沒有檢查現金便將80,000多元人民幣匯到指定賬戶。其後辛某把兩大疊紙幣交給事主,惟當她點算時發現,除了頭兩張現金是真鈔,其餘都是「練功券」。 辛某見形勢不妙,慌忙下竟自行報警。其後司警到場拍門,王某向事主謊稱是假警察並反鎖房門,然後即場撕爛所有的「練功券」,並倒入房內的馬桶沖走,毀滅證據。司警最終成功入房拘捕兩人,辛某供稱知道「走唔甩」,企圖「扮無辜」而報警,他最終承認受僱他人犯案,每次事成可獲10,000元的報酬,王某供稱早前偷渡來澳賭博輸錢,因而做「換錢黨」。警方正追查騙款的下落。兩人涉及「巨額詐騙」罪被移交檢察院偵辦。 司警發言人李瀚妮在例行記者會上通報案情。 (梁佩茵攝)
珠璣會續辦敬老活動 營造老有所依社會氛圍
澳門東盟國際商會參觀國安展 加深愛國情懷促社會穩定
化州同鄉會參觀國安教育展 致力維護本澳繁榮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