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圓形地工程第二階段昨展開

傍晚繁忙時間交通擠塞 行車緩慢

友誼圓形地行車天橋建造工程第二階段昨(28)早展開, 東北大馬路三線改為兩線,並取消友誼橋大馬路左轉入東北大馬路的專用車道。昨早上班時段,友誼圓形地一帶未見出現擠塞情況,行車正常;但至下午放工的繁忙時段,有關路段開始行車緩慢,一度出現長長車龍。 【本報記者陳宇東、陳嘉俊報道】 本報記者昨日早上所見,友誼圓形地一帶工程圍欄明顯較以往增多,大型工程車亦泊滿在友誼圓形地上。但友誼圓形地一帶未見有嚴重交通擠塞的情況,車流稍微較非上班時段多,與平日相若。現場亦有交通警員指揮,維持交通秩序。 傍晚繁忙時間行車緩慢 至昨日傍晚約6時許,記者駕車由友誼大馬路近Total油站轉出友誼橋大馬路,行車開始擠塞,沿友誼橋大馬路一直往友誼圓形地方向出現長長車龍,加上天雨關係,行車相當緩慢。惟未知是因工程初期或繁忙時間等原因關係,路況未有如當局公布取消友誼橋大馬路左轉入東北大馬路的專用車道,記者只見該車道未有封閉,駕駛者仍可如平日般經專用車道轉入東北大馬路。 有居住在附近的駕車者表示,看到現時工程施工範圍主要在東北大馬路往「海天居」方向,並非往友誼圓形地方向,對於一些往氹仔上班的市民未有太大影響,但駕車者坦言,下午放工時間就會「見真章」,因很多由氹仔往澳門的車輛都會經友誼橋大馬路轉入東北大馬路。 多名警員現場指揮 治安警方面因應是次工程亦是嚴陣以待,於友誼圓形地的兩個紅綠燈位置均派出多位警員指揮交通,以加快疏導行車;同時於東北大馬路轉入黑沙環中街路口位置,也有警員在現場指揮;此外,當局於附近多個路口位置亦加派警員,以加快行車流轉速度。雖有關工程對友誼圓形地一帶交通造成一定影響,但可見當局就有關交通安排亦下了一定功夫,加倍警力作疏導工作;雖然於放工繁忙時間仍然擠塞,但擠塞情況似乎未有工程進行關係嚴重加劇,擠塞程度與平日相若。 交通事務局早前指出,第二階段工程主要在「海名居」第三座與友誼圓形地之間一段東北大馬路實施有限度通車,即施工路段每方向會由原來三線車道縮減至兩線車道,並取消友誼橋大馬路左轉入東北大馬路的專用車道。

29/04/2021
21603

科學館主辦《力報》合辦

科學定向解密全民挑戰賽 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

澳門科學館主辦、《力報》合辦、教青局及科學技術協進會擔任指導單位的「科學定向解密」全民挑戰賽,繼校際挑戰賽後,主辦方接著舉辦第二季的全民挑戰賽,分為「親子組」、「中學組」以及「公開組」三個組別,獲獎名單前(27)日傍晚公布。主辦方期望藉此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及應用於生活的科學思維,以及未來投身科技行業有更大興趣,整體活動已達到預期成效。另外,有參賽者指出,透過是次比賽學習到課堂以外的知識,未來亦會較有興趣接觸科學資訊。 這次「科學定向解密」全民挑戰賽於去年12月20日至今年3月14日期間舉行,並於前日(周二)傍晚舉行頒獎儀式。今次活動以線上計時回答問題形式舉行,根據參賽者不同年齡段,全民挑戰賽將分為「親子組」、「中學組」及「公開組」,每位挑戰者只能參加一個組別,比賽不限時作答,但完成題庫速度愈快會影響最終積分高低。 所有挑戰者須回答15條由系統隨機抽取的題庫問題,完成所選組別題庫問題後,將會出現附加題。最終分數根據參加者用時及回答準確數進行評分,所有完成比賽者其成積數據會自動進入季度排名榜中,季度賽完結後,會根據成積排名頒發終極大獎。 把科學館教育元素引進校園 科學館宣傳部主管馮上恩接受訪問時表示,期望藉此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及應用於生活的科學思維,以及未來投身科技行業有更大的興趣。「科學定向解密」全民挑戰賽主要以青少年為目標,把科學館的教育元素引進校園,另一方面亦期望讓巿民身體力行獲取知識,與科學館有更進一步互動交流,特設「全民挑戰賽」,提高本澳公眾對科學及數學的興趣。 挑戰賽達預期目標及成效 馮上恩稱,整體而言活動已達到預期目標及成效,據部分學生及導師反饋指出,比賽過程中可應用到課堂上所學習的資訊,能進一步了解其科學理論,有助吸引青少年在理科方面學習興趣,直言比賽具有一定意義性,未來科學館期望可舉辦更多同類型活動。 比賽終極大獎為價值45,180元的電單車。作為贊助商的鍏喬機車代理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龔先生表示,首次以贊助商身分支持科學類別活動,透過比賽令他感受到澳門青年對科學的熱誠,能力及知識與鄰近地區的學生相差不遠,相信未來有更大的潛能發展的空間。 可學到課堂以外知識 就讀旅遊學院大三的梁同學偕胞妹組成的隊伍獲得「親子組」冠軍,梁同學表示,比賽中共有15條問題,包括環保、科學等的內容,同時需要透過數學公式作出計算。他指出,透過比賽過程學習到課堂以外的知識,相信未來會較有興趣接觸科學的資訊。他又稱,校方亦有多鼓勵學生多參與不同的公開比賽,增廣見聞。首次參與科學比賽的初一王同學亦對獲獎感到榮幸,並指出在比賽中需運用到課本的知識,增加對理科科目的興趣,未來亦會對數學或科學課堂更用功學習。 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曾任教科學,現時正創業開設電腦公司的郭先生表示,過去一直對科學內容感興趣,他認為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而正正透過是次比賽可激發青少年對科學興趣及應用於生活的科學思維。郭先生稱,現階段澳門各所學校推廣科學的程度較為理想,本澳亦設有科學館等體驗設施,助青少年進一步增加興趣,他又鼓勵學生多參與不同的比賽,對日後發展有所幫助;另一方面,郭先生又認為青少年亦可運用網絡的平台學習不同科技資訊。

29/04/2021
12400

實事求是研推「旅遊氣泡」

近日香港新冠肺炎疫情有緩和受控跡象,延緩了近半年之久的香港新加坡間「旅遊氣泡」計劃終於宣布正式實施。這個利好消息一時間為當地社會帶來「光明和希望」,有旅行社隨即推出各種出團套餐,包括針對一家大細暑假較長時間出行需求。而兩地的航空業也將「旅遊氣泡」視為救命稻草,據報道指出,該計劃5月26日重啟,而兩地航空公司早期的往返航班已經售賣一空。 星港兩地的「旅遊氣泡」,是基於只限專屬航班往來的雙向免隔離方式,參與的兩地旅客需要接受總共四次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而香港居民更加需要完成接種兩劑新冠疫苗的14天後才能參與計劃。香港坊間有人認為措施並不公平對等,而且新加坡過去數個星期疫情並未完全平息,平均每天有20多宗新增確診個案,而人口多出一百多萬的香港則只有個位數新增,有意見指當地政府推出「旅遊氣泡」太過心急。 港府推進計劃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畢竟在疫情衝擊下,旅遊、零售、航空等外向型產業一片哀鴻,失業率持續走高,令人擔心未染病經濟先「爆煲」。但正如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所說,「旅遊氣泡」必須平衡公共衛生和出行方便。 若太過寬鬆,容易引來輸入病例得不償失,但若條件太過嚴苛,卻又失去誘因形同虛設。現時港澳兩地之間商討放寬檢疫措施,可能正正陷入了無法平衡的困局。 本澳防疫部門一再強調,兩地之間免隔離通關,前提是兩地疫情要相似,亦即如澳門這般,長期都無社區感染個案。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昨日透露,曾與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探討港澳間「旅遊氣泡」,但她亦坦言,香港本地零確診非常難以實現。 新冠肺炎疫情如一條無情的鴻溝,不僅阻隔地區之間的經濟活動來往,亦阻隔了公眾之間的文化和社交往來。港澳兩地經濟聯繫緊密、人員交流密切,在長達一年多的「封關」之下,社會熱切盼望可以盡快恢復往來,但政府必須實事求是,從嚴謹慎地探討「旅遊氣泡」。

29/04/2021
21228

「黑的」收回佣亂象重現

法律界促加重罰則 修法規管

本澳的士界有一「潛規則」,司機每接載一客人到食肆、桑拿浴室等場所,可獲300元「回佣」, 早前有的士司機接載三客人到一食肆,但店東拒付「回佣」,的哥召喚十名同行「踩場」,食肆內設施被破壞,損失達40,000元,警方其後以「加重毀損」罪拘捕其中兩名涉案的士司機,案件已移送法辦。有關事件再次引起社會熱議,的士司機收受「回佣」是否合法? 抑或是業內人士所言疫情下旅客大減,司機收「回佣」情有可原? 【本報記者劉凱輝、陳宇東報道】 律師蔣斯雅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的士司機收受食肆、桑拿浴室等場所提供的回佣,力推旅客光顧特定場所問題存在多年,當中引發不公平競爭,且因應具體個案更可能涉及觸犯第號《預防及遏止私營部門賄賂法律制度》(私賄法)。然而,現時欠缺法定前提及執法難問題,尤其未有將禁止的士司機收受回佣為場所攬客納入第號法律《輕型出租汽車客運法律制度》(俗稱新的士法),使執法部門無法可依。 另一方面,「私賄法」適用的前提是「私營部門實體」、「從事職務的人」及「違背職務上的義務」等,這裡就存在著兩個盲點:非處於受僱關係者/自由職業者不受「私賄法」約束,換言之,即便同為提供公共運輸業的商業活動者,受僱於電召的士的司機得受私賄法約束,但自僱的士司機卻「無王管」;「違背職務上的義務」,但《新的士法》未有訂明這個義務,除非僱用合同中有相關義務。 法律界促加重罰則 蔣斯雅稱,相對於整個娛樂旅遊產業形象而言,收佣招攬客人的犯罪成本相對較低,值得當局考慮調升罰則幅度。至於現時「私賄法」中的受賄者可被判處最高一年徒刑或科罰金,行賄者處最高六個月徒刑或科罰金。她稱,現時法律上沒有明確就回佣問題進行規管,相對比較遺憾,建議應該引入其他機制,例如扣分或再重刑的「釘牌」機制等,才能有效處理回佣問題。 前社區警務聯絡主任陳德勝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特區政府有責任就的士非法「收回佣」問題立法,以往亦有議員曾在立法會提出要修法杜絕,也有商家認為對循正規途徑經營商舖極之不利,亦不應鼓吹以此方式吸客。 食肆「人頭費」300 桑拿高達1,200 哪些地區食肆或店舖會較常向的士司機提供「回佣」?陳德勝指,大多數會是旅遊區店舖,如果是做本地人生意舖頭,根本沒有此需要。他又透露,其實有食店以「人頭費」300元作「回佣」已不是今天的事,據他所知,有桑拿浴室更出到600元一個,甚至最高峰時更有店家開出1,200元一個的天價。陳德勝稱,若一程車上是有三至四個客人,一晚有兩至三車,一晚已可有上萬元「落袋」,形容有關店舖做法可謂是以本傷人!他更透露,幾年前「最風光」時,部分的士司機甚至可以月入高達十幾、20萬元,比公務員甚至局長級別更高。 缺監管 不良做法影響城市形象 至於監管方面,陳德勝表示,目前是有公司經營的電召的士才受監管,而以個人牌照自由經營的「黑的」則不受規管,他對此表示不認同。他解釋,因為法例應是針對個人行為而定,而並非只針對公司,且有關一少部份不守法的士司機的做法更是影響到整個澳門的城市形象,更甚是影響到整個特區政府的聲譽。

29/04/2021
18107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