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公寓料2024年投入服務

當局擬讓居灣區本澳長者申請

【本報記者林嘉欣】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昨(2)日舉行會議,邀請社工局社會互助廳廳長蔡兆源、長者服務處處長甘潔玲及高級技術員羅淑霞出席介紹長者照顧的規劃,包括長者公寓及原居安老政策。在長者公寓方面,預計2023年完成,並在2024年投入服務,預料提供約1,800個開放式單位。當局透露現正草擬有關的行政法規,核心對象以本澳居住的長者為先,未來不排除在長者公寓供應單位有剩餘情況下,考慮讓居住大灣區的長者申請,但申請者需符合相關要求。 會議結束後,由中區社諮會副召集人羅萍、委員羅頌輝及黃位向傳媒作會後總結。羅萍表示,根據數據顯示,於2020年底,65歲以上的長者佔本地居民15.7%,若按推算至2036年,本澳長者數量將增至24.7%,也即是每4名居民中則有1位長者,顯示本澳人口老化嚴重。 黃位會後引述社工局代表表示,長者公寓料於2024年投入服務,現正草擬相關行政法規,核心對象以本澳居住的長者為先,未來不排除在長者公寓供應單位有剩餘情況下,考慮讓居住大灣區的長者申請,但前提需為本澳永久居民,且符合一定年齡、身體情況、家庭及資產狀況等的基本條件。 羅頌輝補充表示,未來長者公寓將採用酒店式管理運作,有委員關注呼吸道傳染病對長者的傷害,是否可以確保每個單位的抽排氣系統不會互通?當局則表示,完成規劃後再作公布。

03/06/2021
39862

網戀?妄戀?心理學家深度剖析網戀騙案

籲各界聯手打擊網絡愛情騙子

近年,本澳警方透過媒體和社團,多次宣傳並呼籲居民不要輕易相信網上愛情,銀行方面甚至會在受害人準備匯出大額款項時,職員「苦口婆心」勸告提防受騙。縱使社會各界多方努力,惟近年網戀騙案仍頻生,中招多為相信「網上有真愛」的本地女士,被騙金額輕則由數萬至重則數百萬元不等,情況令人惋惜心痛。對於近期本澳再接二連三發生網戀騙案,身兼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院長及心理研究委員會主席的高勝文博士表示高度關注,他接受本報專訪時以心理學角度剖析網戀受害者及騙徒,強調愛情並非單純建立在金錢上,並借用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Robert J.Sternberg)的「愛情三角理論」指出,完美的愛情應包括親密、激情和承諾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騙徒往往對追求上述三部分的居民容易落手。高勝文再三提醒居民為免受騙,切勿輕易相信網絡愛情,並呼籲政府及各界聯手預防及打擊網戀騙案。 【本報記者劉凱輝報道】 高勝文引述相關資料表示,近年涉及網戀詐騙案持續高發,自2015年開始,網戀騙案數字一直上升,至2019年底共錄得156宗,涉及騙款逾億元,損失金額驚人。2020年本澳就網戀騙案開立了43宗專案調查,他分析多宗案件後指出,現時騙徒的詐騙手法千變萬化,受害人已幾乎不分性別、年齡、學歷,涉及社會各階層,但接近九成的受害人為女性,受害人年齡介乎15至70歲,43宗案件的受害人報稱損失總額折合約為700多萬澳門元。高勝文憂慮所錄得宗數及騙款可能只屬冰山一角,由於部分受害人感到羞恥而不報案,甚至產生一種心理學中的自我防衛機制現象,患上「愛情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即受害人對騙徒產生情感及同情,甚至還認同及幫助騙徒的一種情結,即使已揭穿了騙局,但受害人仍執迷不悟且不能自拔,寧選擇繼續苦戀等候「情人」的出現而不願面對真相,這種情況更使騙徒逍遙法外。 化身心理學家 為受害人度身編寫詐騙劇本 高勝文藉心理學分析及研究後指出,騙徒手法雖層出不窮,但萬變不離其宗,初則噓寒問暖、關懷備至,繼而表白愛意,最終開口要錢,且騙徒多會訛稱生意周轉不靈、犯事被拘留、大額資金送贈、高投資回報、籌錢做善事、大病求醫等各種急需錢的理由,從而要求受害人匯款。公式般的網戀騙案「套路」應是容易識破的,惟仍有不少人上當受騙,原因是騙徒非常努力「學習進修」,他們會閱讀大量心理學、溝通技巧、管理學及人性學等書籍,化身為「心理學家」,騙徒掌握了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赫茲佰格「雙因素理論」及麥格雷戈「X—Y人性假設理論」等心理理論,結合漁翁撒網式的大量實踐,不斷改良及提升詐騙技巧。騙徒甚至能從人際關係、人的需要、動機、目的、引誘和人性假設等多個不同的角度,準確分析受害人的心理需求,並看準了受害人情感的脆弱、或是貪婪之心,為其度身編寫詐騙劇本,加上受害人在網絡世界的防罪意識較薄弱,容易投入受騙。 不惜工本詐騙 惟現實中「童話都是騙人的」 高勝文指出受害人多為女性的原因,是因為受害人自小受童話故事的熏陶和影響,一直期待夢想中的王子在現實生活出現,但他直言,連歌詞也提到「童話裏都是騙人的,我不可能是你的王子」,說明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他舉出最常見的案例,指騙徒會包裝自己為工程師及王子等具完美形象的海外商人,或尊貴身份和專業人士,在網上物色作案目標並與受害人交往期間,多以文字、視頻作聯繫,起初噓寒問暖、關懷備至,或以幽默討歡心,亦不時向受害人展示其美好生活或財富,博取受害人對其產生感情及未來憧憬,繼而示愛,發展網上情侶關係,甚至以夫妻相稱。而為進一步取得受害人信任,騙徒更不惜工本搭建模擬布景房進行詐騙,也會聯同團伙化身為「影帝」,分別飾演多個不同的角色,以增加騙局的可信性;如騙徒謊稱大病求醫索款時,更會搭建假的病房、病床、病歷及醫療器械等道具,亦會與團伙分工合作,分別假扮醫生、護士及病人等角色,最終透過各種藉口,多次誘騙受害人匯款。 最新型網戀「騙上騙」 更讓人防不勝防 隨著當局的宣傳教育、呼籲和公布的騙案宗數增多,居民的防騙意識逐漸加強,惟騙徒也不斷升級。高勝文續指,最新型網戀騙案「騙上騙」,更讓人防不勝防。他稱所謂的「騙上騙」,即騙徒會先以產品或服務騙取首批款項,如藉減肥健身及投資為名進行詐騙,待有一定感情基礎後,便會套用慣常的網戀詐騙技巧騙取二次款項,甚至為了讓受害人放下戒心,亦不懼怕假戲真做,於騙款前與受害人見面,達到財色兼收的目的。他以近期最新型的「一對一減肥」網戀騙案為例,所謂的「私人減肥教練」會先誘騙受害人高價購買三無(無生產日期、無質量合格證及無生產廠家)的減肥產品,當建立感情基礎後,再會結合慣常技倆進行網戀詐騙,致使受害人在健康、金錢和感情上均遭受重大損失。 網戀案傷害性大 籲政府各界聯手預防打擊 高勝文更指,網戀騙案除隱蔽性高,對社會傷害性亦大,許多受害人及其親人在經歷被騙後有機會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是人們遭逢重大創傷事件後出現的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症狀涉及生理、心理和行為三個方面,患者將長期承受失眠、惡夢、焦慮、抑鬱、記憶衰退、易受驚嚇、暴躁、性情大變、多疑、自責、愧疚、常逃避或回憶創傷事物等症狀,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及人際關係,甚至會出現濫用藥物或酒精的情況,嚴重者更有自殺傾向。因此,他呼籲政府及各界聯手預防及打擊,並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居民應建立正確愛情觀,謹慎交友,平衡愛情和生活;二是當局利用多媒介加強深入宣傳,以提高居民的防範意識;三是對網絡世界應抱有懷疑的態度,須認真核實對方身份,切勿輕易匯款轉賬;四是建議參考銀行可疑匯款勸退機制,在銀行匯款或手機轉賬等方面,加強審核及追蹤款項去向,以及時挽回及追回損失;五是騙案大多涉及跨境犯罪,當局應與各地警方緊密聯手,從源頭搗破網戀詐騙集團;六是當懷疑或不幸受騙時,應立即舉報求助;最後,對於因受騙而長期受情緒困擾的人士,他建議應積極向親友、相關社團、政府心理輔導機構及專業醫生等,尋求適切及專業的協助。

03/06/2021
26112

海綿韌性概念應對水浸

全球暖化、極端氣候頻繁出現,已經不再是遙遠的事情。日前一場破紀錄的黑色暴雨,令到小城多處成為澤國,當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打造的各項治水基建設施,在壓倒性的降雨量面前仿佛不堪一擊,低窪地區商戶及居民車輛嚴重受損,更有市民直呼「估唔到無打風都浸成咁」。顯然,今次事件揭示了當局治水乃至民防工作還有很多優化空間,在整體防澇理念上也可以藉機作出檢討。 在前日大雨水浸之後, 不少輿論質疑耗資逾一億元打造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的效能,時至昨日,市政署對泵站的排澇功能作出詳細解說,指出內港北箱涵渠及泵站雖然仍在試運作階段,但數據顯示內港北水浸得到明顯紓緩。市政署亦認同,提升排洪能力不能單靠某一項治水設施,需要各部門多管齊下,對老舊的渠網作優化。 早前有高校研究指出,本澳城市肌理複雜、舊區空間有限,現有基礎設施大多數屬於防洪排澇, 管理與利用水資源仍處於被動狀態, 未來需要增設海綿城市規劃。海綿城市是近年新興的都市建設及治理概念,由於城市發展導致水泥路面逐漸取代天然綠地,失去了原有的蓄水緩衝功能,強降雨之下只能依靠排水管網,以及人工加建泵房,將地表的大量雨水抽入河流或海洋。而當水量超過設計能力,或者下游某處關鍵位置發生堵塞,就可能出現大範圍水浸。 而根據海綿城市概念, 需要透過滲、滯、蓄、淨、用、排六大措施,將大約70% 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可想而知能夠大大減輕排水渠網的壓力。國務院辦公廳於2015 年就印發了《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30年,都市建成區80% 以上的面積達到上述目標。 當然,建設海綿城市非一日之功,需要從地上地下各項基礎設施做起,例如透水性鋪面、雨水集蓄裝置、儲水再利用設施等,在本澳舊區實現具有極大的難度。然而,隨著舊區都市更新腳步日近,或許有實施的契機,這一概念須被重視。

03/06/2021
14976

學童祐漢被巴士撞倒捲入車底

路人爬入車底救出僅受輕傷

澳門祐漢新村第八街與永定街交界,昨(2)日下午約5時許發生一宗驚險交通意外,兩名男學童在斑馬線橫過馬路期間,被一輛巴士撞到,其中一名學童更被捲入車底,所幸被途人目睹,爬入車底從車輪下救出,僅受輕傷。消防表示,兩名學童在事故中幸只受輕傷,情況穩定,由家人陪同下送院。涉事澳巴車長因在斑馬線不讓先行人被警方檢控,意外具體原因有待調查。 事故發生在祐漢新村第八街與永定街交界十字路口,當時兩名學童在祐漢新村第八街與永定街交界斑馬線橫過馬路,一架澳巴由永定街左轉入祐漢新村第八街時,失事撞倒兩名在橫過馬路學童,其中一名較年長學童及時走開,途人見到紛上前協助其走回路邊,另一較年幼及身裁較瘦小男童,被巴士撞倒捲進右前輪車底,民眾見到衝前拍打車門告知車長,並協助救援,一名男子爬入車底從右前輪下拉出男童。 從網上流傳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學童被捲進巴士車底後,有人衝前救援,但其後巴士卻突然向前移動,有途人即時上前拍打車門制止,其後學童被路人從車底拉出。 根據消防提供資料顯示,兩名學童均受輕傷,巴士上沒有人受傷。據學童表示,橫過斑馬線期間被巴士撞到,其中一名曾捲入車底,其後被救出。消防稱,其中一名男童九歲,本澳居民,左手肘擦傷出血,清醒及情況穩定,由家人陪同送鏡湖醫院;另一名男童六歲,本澳居民,右膝及右足踝擦傷出血,亦清醒及情況穩定,由家人陪同送鏡湖醫院。 意外發生後,有交通警員向巴士司機了解事件。根據警方翻查現場附近「天眼」監控紀錄,當時兩名男童正在斑馬線上橫過馬路,涉事澳巴從路口左轉緩慢駛至,撞倒兩名男童,其中一名被捲入車底,但沒有被車輪輾過,有人事後稱兩名男童「太細個睇唔到」。涉事澳巴司機通過酒精測試,警方對其在斑馬線不讓行人作出檢控。 澳巴致歉 涉事車長停工 涉事的澳巴公司昨日晚間發出聲明表示高度重視事件,事發後隨即安排應急小組跟進處理,及時向涉事學童及其家人了解情況並前往醫院慰問,同時調取攝錄監控深入調查事件。澳巴就本事件向學童及其家人以及事件對公眾引起的不安深表歉意。 經初步了解情況,事發於昨日下午5時02分,涉事車長駕駛18B 線駛至永定街轉祐漢新邨第八街斑馬線停車禮讓行人後,以車速八公里/小時通過斑馬線並在巴士前門已過斑馬線時,有兩名學童在斑馬線左側走出,被巴士前門後車身碰到,目前涉事學童已送往鏡湖醫院檢查,初步情況為輕微擦傷。 涉事車長59 歲,2018 年7 月入職澳巴,上一次休息日是5月28日,2021年發生一宗輕微責任事故,2021年無投訴記錄。出於安全考慮,已安排涉事車長停工處理。

03/06/2021
25010

水客派貨被大廈看更撞破

警方拘三男撿94部舊手機

【本報記者劉凱輝】三名持藍卡(外地僱員身份認別證)的男子涉嫌受僱他人非法走水貨,協助一名叫「貓哥」神秘男子,將舊手提電話偷運回內地轉售,每帶12部舊手機可收取100至150澳門元作報酬;涉案水貨客日前在祐漢某大廈停車場分貨時,被巡經大廈看更撞破。警方接報調查後將三男子拘捕,並即場檢獲94部舊手機;三男子涉嫌觸犯僱用罪及違反外僱法,已被移交檢察院及相關部門處理。 被治安警拘捕三人中,涉嫌觸犯僱用罪男子姓湯,30歲,內地人,外僱送貨員,另外兩名受僱帶水貨男子均姓林及同樣35歲,其中一人為內地外僱管理員,另一人則持香港簽證身份書(外僱證件已到期)。 作賊心虛 看更當警察 案情指,湯某名為外僱送貨員,另一身份則為水貨客,一直為一名化名「貓哥」男子偷運二手手機返內地。上月28日晚上,「貓哥」指派湯某前往騎士馬路一間食店與一名不知名男子接觸,接收94部舊手機。湯某即時召來兩名水貨同黨林某(外僱管理員)及蔡某(內地男子,在逃),協助將該批手機偷運回內地。三人其後前往祐漢新邨第二街某大廈停車場「分貨」;期間,一名大廈看更巡經時,三名作賊心虛水貨客因見對方身穿制服,誤以為是警察,立即棄貨拔足而逃。 折返搜尋 警拘三人 翌日,心有不甘的湯某和林某打算一同前往停車場取回該批舊手機,途中遇上因外僱證件到期暫無工作的林姓香港男子,立即遊說加入,並承諾如成功將舊手機偷運回內地,每12部舊手機可收取100澳門元作報酬(湯某從中私吞50元)。三人互相壯膽後返回停車場尋找該批舊手機。早前撞破事件的大廈看更見三人折返,立即報警。治安警到場將三人截獲,及起回該批二手手機。相信是主腦之一的湯某拒絕交代「貓哥」身分資料及下落。警方正追緝「貓哥」及另一名涉案蔡姓內地男子下落。 三名男子涉嫌受僱他人非法走水貨,將二手手提電話偷運回內地轉售,水貨客日前分貨時被大廈看更撞破,警方撿獲94部舊手機。 (治安警察局提供圖片)

03/06/2021
23754

司警再接六宗信用卡被盜用案

上月以來已達100宗

司警近日再接報六宗本澳居民報稱信用卡被盜用及在境外消費案,損失折合近13萬澳門元。司警已接手調查,案件交由調查科跟進。 司警呼籲居民在使用信用卡消費時應加強防範意識,小心保管個人資料,以及購物時選擇商譽較好的店鋪。 司警昨(2) 日稱,在5月31日及6月1日,司警先後接獲六名本地居民報案,報稱信用卡懷疑被人用於境外購物消費,六名事主年齡介乎20至40歲,被盜金額由2,725元至74,000元不等,折合共損失122,000多澳門元。 由上月至本月1日,司警接獲本澳居民報稱信用卡被盜用案共達100宗,損失超過150萬元。司警局資訊罪案調查處處長龍漢威上周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時透露,今年以來信用卡資料被盜用案件大幅上升,今年首季錄得264宗,同比增加208宗,升幅主要從去年10月開始,從過往平均每月15宗案件,大幅飆升六倍至近月約90宗。龍漢威表示,針對問題消費,司警分析發現皆為未經持卡人授權的網上消費,期間無需進行資訊安全驗證,例如一次性密碼及雙重驗證,屬於高風險消費,消費內容主要網購名牌、電子產品,綁定服務平台消費。 司警發言人凌錦倫呼籲居民在使用信用卡消費時應加強防範意識,小心保管個人資料,以及購物時選擇商譽較好的店鋪。 (劉凱輝攝)

03/06/2021
10634

邀約女網友飯局要買點數卡

30歲食店女工被騙14萬

【本報記者劉凱輝】一名在食店工作女子為一睹一名女網友芳容,心急見面之下被對方多番以繳納保證金等藉口誘騙購買點數卡,最終被騙超過14萬元。司警已接手調查,暫時未有人被捕。 司警表示,女事主30 歲,本澳居民,在食店工作,報稱於上月29 日在一個網上交友平台上認識一名女網友,言談之間事主表示非常渴望與對方見面。其後事主多次希望邀請女網友約會及食飯,但女網友改用另一通訊軟件與事主聯絡。上30 日,事主再向女網友稱欲與她見面及食飯,但對方未為所動,並「吊高來賣」,指與事主食飯需要先付費。 事主之後按指示,在便利店購買1,200 元點數卡,並將有關資料傳送到對方,作為見面及食飯費用。 詎料,事主之後不斷收到女網友及自稱是其經理人訊息,要求再付費用,要求事主在便利店以購買點數卡方式支付保證金。事主為一睹女網友芳容,心急見面之下繼續購買點數卡,最終在短短兩日內合共為對方購買14萬元點數卡。騙徒得手後失聯,事主此時終於覺悟,懷疑被騙,前天(1日)報警求助,報稱合共損失141,200澳門元。 司警正調查一名30歲食店女工為一睹一名同性網友芳容,邀約飯局被騙購買點數卡,最終被騙超過14萬元奇案。(資料圖片)

03/06/2021
20208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