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旅遊局數據,去年內地訪澳旅客中有900萬人次為廣東省持個人遊簽註來澳,佔內地旅客總人次的34%,是本澳旅客一大來源。珠海及廣東省分別在上月12日及26日恢復來澳個人遊簽註的辦理,受惠於有關政策的放寬,本澳出入境旅客數量逐漸回升,有旅遊區商戶昨日表示,近期生意有少少好轉,由過去的完全沒人,到現在每日約有十至20個旅客。旅遊業界人士就估計,由於廣東省辦理來澳個人遊簽註需要七個工作日,旅客量回升相信需要一些時間,而本月23日開放的全國個人遊簽註申請,恐怕也趕不及「十一」黃金周來澳。 自疫情爆發後陸續暫停開放申請的內地來澳個人遊簽註,自上月12日起陸續恢復,其中廣東省於26日恢復辦理,至昨日已滿七日。本報記者走訪中區旅遊區,人流旅客仍然稀少。 廣州旅客:澳門好靜喎 來自廣州、持探親簽證來澳的旅客劉先生表示,自己是繼4月後再次來澳,來探親順便購物,直言「呢到好靜喎,死城來喎!」雖然人少比較舒服,但卻缺少了熱鬧的氛圍,感覺較悶。而且食
為擴大支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中小企,特區政府臨時放寬「中小企業援助計劃」的申請條件,營業滿一年且符合其他資格的中小企業,可因應疫情影響而提出申請。經濟局昨(2)日表示,截至8月底,共有779宗申請受惠於臨時放寬措施。 共收6,551宗申請「中小企業援助計劃」臨時放寬申請條件的實施期將於9月10日結束,經濟局呼籲有需要的中小企業及早提出申請。而由本月11日起,營業滿兩年且符合其他資格的中小企業,仍可申請「中小企業援助計劃」。 經濟局稱,自2月1日至8月31日,「中小企業援助計劃」共收到6,551宗申請,已批准5,044宗,批准貸款金額約為澳門幣18.3億元;其中779宗獲批申請受惠於臨時放寬措施,涉及批准貸款金額約為澳門幣2.5億元。 獲批申請以零售業最高經濟局續稱,獲批准的5,044宗申請個案中,受惠行業主要包括:零售業(27.4%)、建築及公共工程(19.7%)、餐飲業(12.8%)、對公司之服務、髮型屋及美容院等個人服務(7.6%)、批發業(5.6%)、教育及醫療機構(4.7%)、運輸及貨倉旅行社(4.6%)及出入口業(3.0%)。 根據「中小企業援助計劃」的償還規定,援助款項以分期支付形式償還,首期還款於批給批示日起計第18個月時開始償還,往後每六個月還款一期。 「調整還款」措施紓緩經營壓力另外,為協助及支持中小企業應對經濟下行及紓緩經營壓力,經濟局亦推出「調整各項援助計劃的還款」的短期措施。對於尚未完成還款的「中小企業援助計劃」、「青年創業援助計劃」及「受『天鴿』風災影響的中小企業特別援助計劃」的受惠企業,可提出將最近一期未償還的援助款項申請下調至澳門幣1,000元,餘欠款項將在餘下的還款期內平均攤還。有關措施只適用於調整2020年12月31日前的還款。 自「調整還款」措施推出至上(8)月31日,經濟局共收到2,760宗申請,獲批准2,724宗,涉及調整金額約為澳門幣7,600萬元。 有需要申請「中小企業援助計劃」或「調整還款」措施的中小企業,可瀏覽經濟局網頁「www.economia.gov.mo」了解詳情並及早提出申請。
鴨涌河公園是澳門半島少有大面積綜合型公園,亦是澳門北區最多人使用的公園之一,身兼北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委員的婦聯常務理事許樂敏認為,鴨涌河公園是澳門北大門重要組成部分,但多年來公園周圍一直存在不同的環境和交通問題,包括鴨涌河水質污染問題、鄰近公園的「發財巴」停靠站產生空氣及噪音問題等,直接減低居民使用,期望當局通過完善鴨涌河公園休憩環境和設施規劃,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過去鴨涌河全河段淤積嚴重、雜草叢生,長久以來傳出惡臭,為了整治有關情況,去年起聯同青茂口岸(粵澳新通道)建設一同整治,包括澳門出資的鴨涌河綜合整治、珠海出資建設的鴨涌河生態補水工程,以及合作進行的鴨涌河排水口截污工程等三大項目,藉此使鴨涌河達到水功能區水質目標要求,成為一條水清岸綠的灣區生態廊道。本報記者日前到鴨涌河一帶了解工程進度,見河道地面旁有地塊鋪路,另一邊仍為泥沙,河道中間有不少雜草,根據建設發展辦公室網頁資料顯示,粵澳新通道鴨涌河綜合整治工程目前仍在進行當中,合約完工日期為今年12月。 河道沒活水居民憂仍存蚊患在附近經營車行的卓先生表示,由去年起工程啟動,河道臭味逐漸消失,不定時有工作人員鋪墊地面石塊,以及綠化工程。居住附近的楊小姐表示,去年底施工期間,蚊患及塵埃情況較嚴重,現時施工情況大致完成,問題亦隨之消失。楊小姐認為現時河道美觀程度略有不足,同時指出,河道沒有活水,擔憂未來仍有蚊患等問題存在。 環保學者批工程治標唔治本生態學會會長何偉添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鴨涌河將建造成一條人造渠道,鋪成石渠,工程基本上已完工,但因下層石屎及布料仍未穩固,因此現階段仍未注水成河道。而對於上述整治工程,何偉添指治標唔治本,「做啲唔做啲」。何偉添稱,據他了解,工程未有清理埋底層的「污染泥土」,直接在上面鋪置石屎、瀝青布料掩蓋,因此暫時未有惡臭傳出,經過一段時間後,當布料受壓、老化等原因透底,再無法阻隔污染泥土釋出惡息氣味,形成「死水」,屆時鴨涌河可能會有臭氣、蚊患等情況。 打造「一河兩岸」新風景線鴨涌河全長約2.3公里,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與廣東省珠海市交界,為了改善鴨涌河沿岸環境及景觀質量,提高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包括截污及雨水排放工程、淤泥處理工程、水生態修復工程、河口水閘工程、邊防設施工程、垂直防滲系統、管線保護。 婦聯常務理事許樂敏期望當局能結合鴨涌河綜合整治工程,通過優化相關公園的兒童遊樂設施,長遠而言完善北區綜合休憩設施規劃,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憩環境,打造「一河兩岸」新的風景線,共建美好家園。
為加深公眾對澳門近現代歷史和文化的認 識,培養愛國愛澳情懷,文化局轄下澳門博物館 將於今(9)月至 12 月期間舉辦「 文化導賞遊 」,透 過介紹對澳門奉獻良多的英雄人物事跡,串聯鄭 觀應紀念館、中西藥局舊址、葉挺將軍故居及冼 星海紀念館等展館,讓整個城市成為一座生動立 體的博物館。活動費用全免,今(3)日起接受報 名,參加者可獲贈精美紀念品一份,名額有限。 導賞遊共設有兩條路線,路線一將在本(9) 月20日及10月17日舉行,行程為蓮峰廟 -觀音古廟(觀音仔)- 冼星海紀念館- 觀音堂(普濟禪院)-葉挺將軍故居;路線二將在11月15日 及 12 月 19 日舉行,行程為中西藥局舊址 - 十月 初五日街 -福隆新街 -亞婆井前地 -鄭家大 屋 - 鄭觀應紀念館。活動由專業的導賞員透過生 動有趣的講解,以步行形式,沿途向參加者講述 澳門的歷史文化故事及英雄人物事跡,導賞遊時 間為下午 3 時至 5 時 30 分,講解以廣東話進行。 有興趣市民可於今日早上 10 時起透過文化局 網 頁 網 上 活 動 系 統 」「 www.icm.gov.mo/eform/ event」進行網上報名,倘報名人數多於指定名額 時,將以抽籤形式決定,獲錄取者將以短訊通知。
珠澳兩地持續透過聯絡機制進行情報交流及資料互換,針對水客活動進行重點打擊,繼8月份澳門海關先後搗破多間水貨店舖及查獲估值逾澳門幣千萬元貨物,前(1)日珠澳兩地執法部門在拱北及關閘口岸附近同步開展打擊行動,雙方合共查獲約3,000件貨物,估值約澳門幣380萬元,並分別對35名涉案人士進行調查及處理。 珠澳雙方執法部門針對水貨源頭及其收集點進行重點打擊,根據兩地情報共享及分析,分別於拱北及關閘口岸附近鎖定懷疑水貨店舖及貨物收集點。 前日,澳門海關與珠海市公安局見時機成熟,兩地同步採取收網行動,行動期間,澳門海關在目標店舖內搜獲約2,200件包括舊手提電腦、手提遊戲機等電子產品以及美妝產品,估值約300萬元(澳門幣,下同),現場跡象顯示,該店舖有人員涉嫌聘用外地僱員,以「螞蟻搬家」形式將貨物分批運送出境,逃避兩地海關的監管。 另外,珠海市公安局則在拱北口岸附近查獲多個水貨收集點,並檢獲約800件包括舊手提電腦、手提遊戲機、美妝產品、中國白酒、紅酒及月餅等貨物,約值80萬元。 雙方合共帶走35名涉案人士協助調查,當中本澳涉案人士包括一名店舖負責人、四名店舖職員及兩名水客,海關已根據《對外貿易法》之相關規定作出起訴,一經判罰,最高可被科處50,000元罰款,而被查獲的貨物亦會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珠海拘25水貨客另外,由於有一名水客為外地僱員,故有關人士連同上述店舖負責人涉嫌違反《聘用外地僱員法》,海關已提起有關程序,並交由勞工事務局跟進。珠方執法部門亦依法對涉案三名店舖負責人及職員、以及25名水客作出處理。 海關將持續與鄰近地區及本地執法部門開展同步打擊行動,透過多方情報交流,打擊水客活動。海關呼籲,防疫常態化下,放寬兩地人員往來的政策來之不易,市民及外僱人士切勿因貪圖利益而從事相關活動。
上月颱風「海高斯」襲澳,導致內港一帶廣泛水浸。有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建議政府,未來在內港興建擋潮閘時考慮將內港防洪閘優化為一座具擋潮防洪、通航通關和商業用途的多功能綜合體;又關注政府提出擬於司打口公園地下興建蓄洪池,但至今未有施工時間表。 在昨(2)日舉行的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平常會議上,委員鄭洪光關注內港擋潮閘的建造,建議政府可具體做法是採用三層式建造,下層用於防洪,中層作為通關通道,上層為商業或政府建築。該建造方法除了可發揮防潮、防洪功能外,同時可建造一個新型、便捷的口岸,還有配套建築分別供珠海和澳門使用,屆時亦可增設旅遊設施等。 委員歐陽廣球發言時則指出,早前工務局計劃在司打口公園地下興建一個容積為1.5萬立方米的蓄洪池,以改善區內受水浸的情況,但至今仍未有施工日期。他又提到該區居民關注區內休憩活動設施嚴重不足。 他建議當局將公園的水池移平,或與蓄洪池升級改造為停車、蓄水兩用,紓緩區內車位不足,同時擴大可使用的活動空間,豐富公民教育資訊廊的軟硬件設施,構建多功能戶外大型公園供居民閒餘使用,藉此改善區內休憩設施不足的情況。
澳門內港往返珠海灣仔的海上客運航線恢復營運剛滿半月,隨著客量穩步增加,由今(3)日起班次由原本每小時一班調整為每半小時一班,兩地口岸的通關時間仍維持早上7時至晚上10時。海事及水務局相信有關調整可吸引更多市民和旅客使用內港至灣仔航線往返。 海事及水務局昨日發出新聞稿稱,內港往返珠海灣仔航線客量正穩步增加,近日客量為每日約600至700人次,相信班次調整為30分鐘一班後,將能提供更方便的出行選擇。當局又表示,未來兩地會根據國家防控政策和粵澳疫情實際情況,在合適的時間恢復客船班次為15分鐘一班。 海事局提醒乘客,在航程期間必須全程佩戴口罩,否則船公司有權拒絕乘客上船。通關人士需持有現行規定下有效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海事局提醒有關人士務必在出行前做好「澳門健康碼」及「粵康碼通關憑證」的轉換操作,確保通關暢順。 早前經濟局表示,隨著內地旅客簽註逐步恢復辦理,加上內港往返灣仔的海上客運航線今日起復航,預計到訪該區的旅客將逐步增加,相信可為該區商戶帶來商機。當局又兩度派員到內港碼頭派發「特色店計劃」宣傳品加強推廣,吸引更多旅客到該區的特色店和附近社區消費。
勞工局早前表示,已刪減約13,000個外僱名額,為本澳居民提供就業機會。不過,有社諮委認為,部分工種並不合適居民,或不願擔任,認為成效不大;又預料未來建築行業發展前景大,建議政府針對建築業進一步增設帶薪培訓課程。 在昨(2)日舉行的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平常會議上,委員李仲言在議程前發言時指出,失業率上升令澳門經濟體系單一問題再次凸顯。而本澳近期先後推出不少填海區的城市規劃及輕軌等大型基建項目,屆時定必需要大量建築行業人士,可見本澳建築行業有較大發展前景,能提供一定的就業機會。 李仲言建議當局就本澳未來的發展情況,進一步增設建築等有關行業的帶薪培訓課程,例如開展更多建築技能或文書培訓課程,進一步帶動本澳就業率同時,讓失業居民能夠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培訓內容,向他們提供更多技能培訓,增加日後就業出路,另一方面,培養更多本地的建築行業人員,為本澳長遠的「基建之路」發展打下基礎,以降低對外需求,減低本澳經濟過於單一的問題。
輕軌氹仔線多個車站上月接連發生飾面板和木塊脫落事件。交通事務局局長林衍新認為,輕軌氹仔線運營至今八個多月,無論是輕軌運營、運行系統等在本澳均屬新事物,希望社會諒解;而早在2015年,當年的氹仔經屋湖畔大廈、路環石排灣經屋業興大廈及社屋樂群樓等公屋,在入伙短短數年內,多處牆磚接二連三出現甩磚情況,以至更嚴重的「空鼓磚」,對住戶造成十分巨大的影響,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去年被追問時表示,「若有啲嘢當時做得唔好,大家要接受」。 澳門公共工程出現質量問題並非單一事件,舉例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開幕不久即出現漏水及大面積沉降問題;前關閘巴士總站因設計問題導致通風系統欠佳,長年需要左修右補,直至「天鴿」風災後才徹底重建;又例如塔石廣場玻璃屋滲漏嚴重,落成多年也曾荒廢多年;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的澳門大學河底隧道僅僅使用六年就出現滲漏老化,需要展開為期兩年的維修工程。 公共工程「豆腐渣」問題一直為市民詬病,認為是相關部門在工程採購、監工及檢測等環節都未完善的結果,最後受影響的就落在作為用家的本澳小市民身上。將心比己,官員面對公共工程出現質量問題時,絕不能只叫市民多多包容就能了事。有關言論不但火上加油,甚至會影響政府強調「首重民生」的施政形象。 政府未來將興建大量公屋,行政長官賀一誠曾承諾,今屆政府一定會完成新城區第一期的3,011個經屋單位;加上政府有意興建約2,000多個照顧長者的長者公寓,可見未來公屋會是很多澳門小市民的安樂窩,為了讓居民安居樂業,政府必需重視民意,做好監督公共工程的職責。改善工程質量檢測和監察機制,檢視執行公共工程的各個環節。一旦發生質量問題時,應設法改善,避免同一問題再次發生,為居民建設美好居住環境,提升幸福感而努力。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由澳門基金會與澳門口述歷史協會合辦,澳門中聯辦宣文部、澳門特區教育暨青年局、文化局支持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展覽」,今(3)日上午11時在塔石藝文館揭幕,展出70多幅珍貴歷史圖片,輔以簡明的歷史故事和圖片說明,旨在普及抗戰歷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雖然澳門在這場戰爭中未被戰火波及,但仍與祖國休戚與共,眾多澳門人投入抗戰救亡運動,以不同方式支援祖國,書寫了澳門沒有烽煙的抗戰多彩畫卷,為此,展覽將分為兩部分向觀眾逐一細說。 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中華民族的抗戰過程,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的建立。「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加快侵華行動,從關外迫進華北地區,面對國難危機,全國人民掀起抗戰救亡的新高潮。其後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是日本侵略活動的延續和大升級。 第二部分主要簡介抗戰期間,澳門人共赴國難的抗戰故事。在十四年抗戰期間,澳門湧現了不少英雄人物,如澳門杮山結義堂的李福伍、澳門鏡湖醫院派遣的救護隊,以至活躍在廣東前線的「澳門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的眾多青年骨幹等。從他們的抗戰故事可以了解當時澳門人如何以自身特有的條件和方式守護國土,為中國抗戰的勝利作出了不可或缺的歷史貢獻。 展覽展期由今(3)日至9日,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10時至下午7時(9日下午4時撤展)。展覽免收門票,歡迎有興趣的人士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