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總規劃繪寫未來發展藍圖 落實考驗政府能力

特區政府昨日公布《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其豐富內容不但對過往阻礙澳門發展的問題進行一一回應,更加入不少與時俱進的城市發展新概念。但所謂萬事起頭難,《總體規劃》草案雖然跨越年,但仿若一份自帶時間表的「todolist」。未來十年中,眾多政策的落實執行、事項的優先推進順序、多項大型工程的規劃開展,以及如何確保公帑善用,都是對本屆特區政府施政能力的考驗。 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是澳門首份法定總體規劃草案,以2016年完成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發展策略(2016-2030)》為基礎。草案內容豐富詳實,存在不少亮點。 《總體規劃》草案配合國家策略,精準定位。《總體規劃》草案提出結合「國家、區域及自身」三個層次,確立澳門未來城市發展定位,配合推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助力大灣區聯動建設,做好開發橫琴的文章,為澳門居民打造美麗家園。明確規劃目標為積極建設澳門成為一個快樂、智慧、可持續及具韌性的城市。 《總體規劃》草案明確規劃範圍和預計人口,包含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行政區域(包括平方公里管理海域面積)、橫琴島澳門大學新校區及橫琴口岸澳方口岸區及相關延伸區,至2040年規劃範圍內的土地總面積約為36.8平方公里(包括新城區)。考慮到本澳土地資源緊缺,因此提出加快利用海域資源,以及向中央申請在東北區填海公頃連接區。此外,預計至2040年本澳總人口約為80.8萬。 《總體規劃》草案聚焦民生,完善土地、住屋、交通和公共設施布局規劃,加快打造宜居社區。重新將本澳土地劃分為18個規劃分區,將土地劃分為八種使用類別。同時,貫徹公交優先原則,配合構建集輕軌、巴士於一體的公共運輸網絡,鼓勵綠色出行。不但關注治理水浸,更計劃分別於內港、路環西側構建融合防災減災及具改善沿岸水環境功能的濱海景觀岸線。至於都市更新方面,優先考慮發展年期較長、建築物樓齡較高、生活環境較擁擠的地區開展都市更新。 橫跨20年的新澳門已經初見模型,政府如能將規劃一一兌現,必將是澳門居民之福。冀望特區政府能在是次諮詢中廣納各方聲音,結合不同專家團隊專業建議,為澳門居民打造真正的美麗家園。

04/09/2020
10287

當局研公共充電位收費

推動私人停車位安裝充電機

為改善澳門空氣質素,減少車輛尾氣排放,政府積極推動使用環保車輛,其中電動車尤其受到關注,但需要先解決充電問題。現時全澳各區共有200個公共充電位,能源業發展辦公室昨(3)日發出新聞稿表示,政府冀推動「自用充電設施為主,公共充電設施為輔」的充電模式,電動車公共充電將實施收費。 能源辦稱,按目前的考慮,擬制定的公共充電位和私人充電收費,在定價的取向上,將考慮私人充電收費較公共充電位便宜,以推動市民在私人停車位安裝中/慢速充電機自用。 另一方面,除需要顧及公共充電位的安裝及運維成本,還需要體現實際的電力消耗。故此,從長遠考慮,公共充電位需要收費。以快速公共充電位為例,現時定價的取向會考慮以較一般住宅電費高,但將會較一般汽油車每一公里油耗支出為低。現時,能源辦正就有關充電收費作出研究,並將適時向社會公布。 能源辦早前指出,為鼓勵市民在私人停車位安裝充電椿自用,法律現時已允許通過張貼工程通知方式,方便小業主在樓宇共同部分進行電力工程,簡化充電車位的安裝手續,冀望市民與大廈的管理處或管委會就工程作出協調,政府亦會指示澳電作出充分配合。 由於快速充電機的安裝成本較高、減少電池壽命、浪費電網資源等,政府鼓勵市民在住宅樓宇的停車位安裝自用中/慢速充電位,除方便、省錢外,在晚間非繁忙時間利用中/慢速充電,對電池使用壽命、提升電網效率均有好處。

04/09/2020
15715

劃分三類主要經濟產業用地

慕拉士工業區擬轉為商業區

《總體規劃》草案提出劃分三類主要的經濟產業用地,即商業區、工業區及旅遊娛樂區。同時構思發展多個商業圈,助力本澳開拓高端產業新核心,把握橋頭經濟新機遇,促進經濟適度多元,提高城市經濟韌性及綜合競爭力,配合未來經濟戰略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新合作。 第一類:商業區規劃主要作商業辦公、金融、零售、餐飲、會展等服務性活動區域。維持現時主要位於新馬路及新口岸的商業區,亦配合口岸設施、居住區及旅遊娛樂區的分布,於關閘、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管理區、路氹邊檢大樓原址、新城區、氹仔北側、內港及慕拉士大馬路等區域增加配套商業,以帶動區域合作及口岸經濟的發展。 第二類:工業區規劃主要作工業活動及產業發展的區域。整合現時較為分散的工業用地,集中設置於青洲跨境工業區、北安工業區、路環聯生工業區和九澳工業區,鼓勵產業升級。居住區內的原工業用地將釋放作非工業用途,逐步緩解工業與居住用地毗連所引致的社區問題,優化宜居生活環境。 第三類:旅遊娛樂區規劃主要作旅遊項目及相關服務的區域。用地布局維持集中於路氹城及新口岸等分區,構思於澳門半島打造「濱水歷史旅遊軸帶」,加強其他旅遊娛樂元素和配套設施,發揮協同效應,促進旅遊業與其他行業共同發展,持續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工務局城市規劃廳長麥達堯表示,由於工業區對社區始終有影響,因此希望將居住區附近零散的工業區轉為非工業區,例如改為商業區、公共設施、綠化空間等,而慕拉士大馬路的工業區計劃轉為商業區。 奧雅納工程顧問城市規劃經理梁銘茵稱,總規草案希望整合和逐步遷移土地使用率較低的工業活動,到一些較為核心的工業區,為澳門促進新興和高端產業創造環境,釋放鄰近居住區的工業用地,緩解附近一帶的環境污染問題。

04/09/2020
30503

活化內港長遠整治計劃

增設全新旅遊景點

草案提出構建都市防災減災體系,一方面透過防減災基礎設施的規劃,另一方面透過救災避險設施的規劃,以提升城市綜合安全保障能力,確保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颱風、暴雨及風暴潮會造成本澳低窪地區嚴重水浸,針對防洪排澇的基礎設施規劃,研究開展海堤、擋潮閘、蓄水池、泵站及主要排水管網等基礎建設,提高防洪、防潮、排澇及蓄水能力。 當中提出針對內港的長遠整治計劃,除加快落實防災減災工程,同時配合打造沿岸商業街暨水岸公園,結合周邊輔以泵站、避險中心、交通設施等基建,提振內港經濟活力,增加全新的旅遊景點,呼應建設「一河兩岸合作軸帶」。 另外,為應對未來人口及城市發展,規劃主要用於設置城市基礎設施的區域為公共基礎設施區,包括供水、排水、電力、天然氣、污水處理、廢物處理及電訊等全澳性公共基礎設施,以提升基礎設施的服務範圍和效益。 除了維持現時的全澳性公共基礎設施外,澳門東側將集中規劃全澳性公共基礎設施,例如於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澳門口岸管理區集中設置污水處理廠、燃料中途倉、物流設施等,以及於路氹城的東側集中設置固體廢物處理等設施,有助創造基礎設施之間的迴圈協同效應。 內港水岸公園模擬圖。(《總體規劃》草案圖片)

04/09/2020
14795

草案具體落實細節欠奉

學者提醒防災建設要放首位

《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昨(3)日終於出爐。 有學者認為草案內容大致正面,但只是概念性規劃,欠奉具體的落實細節,是否可行相信要等到正式執行時才能見真章。學者又提醒政府在構思新規劃的同時,勿忘將防災抗災建設作為首要達成目標。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草案雖然正面,亦避開了一些社會爭議的內容,但整體而言草案內容仍屬保守,而且在數據支持方面顯弱,例如沒有提及草案希望達成的人均目標是多少;或者在工業區轉型方面,沒有提及是否要先將本澳既有的工業區先整合。 勿讓新規劃 拖累內港防洪建設 就政府有意將內港碼頭一帶改造成商業區,林宇滔表示不反對,但特別強調該區規劃重點仍然是防災抗災,不能一拖再拖,提醒政府不應該讓新的規劃影響既定的防洪建設,要盡快落實。 解決業權問題仍是都更重點 社會綜合研究學會會長葛萬金同樣認為草案目前仍未釋出更多操作細節。而對於草案將本澳土地劃分為18個規劃分區,又將祐漢、台山、松山至新橋一帶列為都更優先發展區域,他則關注未來政府要如何解決業權問題推動都更,仍有商確餘地。他以現時政府推動祐漢區都更計劃為例,主要是該區有不少業主早已搬走,認為要業主自資參與重建的方式,難對業主造成誘因。建議政府未來可參考其他做法,例如招攬發展商協助重建,如此市民不用自資重建,發展商在重建後又可出售部分建築樓層回本兼獲利。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04/09/2020
11786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