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提出以「 一國兩制 」方針收回香港、澳門,以解決英葡於歷史遺留下來的殖民地問題,進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於1987年4月13日,中葡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 中葡聯合聲明 》,宣布中國於1999年12月20日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從而圓滿解決了這一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澳門回歸後實行「 一國兩制 」、澳人治澳和高度自治的政策, 澳門《 基本法 》的制定是「 一國兩制 」偉大構想的具體化和法律化表現,是貫徹實施「 一國兩制 」的關鍵所在,亦是澳門繼續向前發展的根本保證。澳門回歸20年來,能夠繁榮穩定的發展壯大,離不開《 基本法 》的「 定海神針 」作用。
第五屆特區政府行政會委員名單公布,11名委員中有八名為新委任,可謂大換班。其中現任行政會委員馬有禮退任,其子、現任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行委員會主席馬志毅獲委任,而來自工聯的李從正則接班何雪卿,福建澳區政協聯誼會會長張宗真、街坊總會副理事長陳家良則延續了福建社團、街總在行政會的一席之地。 行政會委員的職責是協助行政長官推動政策、實施決策,被稱為特首的小「 內閣 」,外界關注多位新成員對未來的看法。本報昨日訪問到馬志毅與陳家良,談到對未來的工作期望。
被稱為特首「 內閣 」的特區政府行政會委員名單昨(11)日出爐,第五任行政長官辦公室宣布由張永春、歐安利、林金城、陳澤武、馬志毅、李從正、陳家良、邱庭彪、楊道匡、張宗真、周永豪等人組成第五屆政府行政會,有關的行政命令將於本月20日公布,同日宣誓就職。其中年僅30歲的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會長周永豪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行政會委員。周永豪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未來他將把更多年輕人的聲音帶進行政會中。
立法會公共財政事務跟進委員會昨(11)日舉行會議,跟進財政年度第二及第三季度「 行政當局投資及發展開支計劃 」(PIDDA)的預算執行情況。委員會主席麥瑞權會後引述委員會總結指,政府各部門在工程開展前缺乏討論,導致工程延誤、部門項目執行率低,強調部門之間要加強溝通協調。 昨日會議上,有七個政府部門及機構派代表出席,解釋部分負責項目執行率為零的情況,另外財政局及行政公職局代表亦列席會議。委員會主席麥瑞權會後表示,其中有39個項目由2018年到年第三季的執行率依然為零,而2019年第三季的預算執行率低於50%的項目有96個。 麥瑞權總結項目執行率低原因,包括有些部門至今仍不清楚現行法律規定,有哪些項目工程是可以由部門自行跟進,哪些要交由工務局審批,因此拖慢了項目進度。有些項目在圖則完成後才發現沒有設置無障礙設施,需要進行修改,導致項目延誤,委員會建議政府向各部門舉行講解會。 針對項目的批則、改則問題費時,委員會建議各部門向財政局申請立項時,先加強跨部門溝通,了解更多資訊,又建議立項時按每一季度細分。以離島警務廳大樓為例,麥瑞權引述工務局指,大樓設計在防火安全和結構等方面都有優化空間,當局基於善用公帑原則,需要重新審視工程計劃,要求使用部門回覆意見,於今年月取消了公開招標,因此要取消今年已申請了的預算。 雖然委員會列出了多項政府仍需改進之處,不過麥瑞權稱,委員會認為各政府部門在預算執行方面有進步,部門「 願意將原因講出嚟 」。委員會建議各部門應提前做好溝通,避免項目要中途修改甚至取消。
正在建設中的橫琴新口岸昨(11)日首次開放予媒體參觀,橫琴新區發展改革局副局長王彥表示,現時建設工程推進快速,粵澳雙方正在協商啟用日期,有信心在澳門回歸紀念日時滿足通關條件,今年底至明年初旅檢通道將率先投入使用。
由文化局主辦的第19屆澳門城市藝穗節將以「 搞作無譜,地膽帶路 」為題,於明年1月10日至19日期間舉行,共帶來17場精彩節目,以及13項周邊活動,引領觀眾遊走澳門大街小巷的不同角落,展開奇思妙想的創意旅程。 文化局昨(11)日舉行發布會介紹系列活動,局長穆欣欣表示,藝穗節貫徹「 全城舞台、處處觀眾、人人藝術家 」的理念,成為了很多人初次接觸表演藝術的起點,亦幫助有潛力的本地藝術家或團體踏出第一步,日後推薦到海外演出,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本屆藝穗節活動包含舉行17場演出及 13項延伸活動,由本地藝術家帶領觀眾深入本澳大街小巷,由住宅到文化地標,貫通歷史與現實之間。除本地藝術家外,文化局亦邀請來自英國、台灣、加拿大等地的藝術家,以偶物劇、劇場及舞蹈等演出,融匯本澳的特色文化。本屆藝穗節同時設有《 斜槓特攻 》幕後製作志願者招募、工作坊、講座、交流會等周邊活動,為觀眾帶來豐富及多元的藝術體驗。 各場演出門票將於本月15日(星期日)上午10時於澳門售票網公開發售,各工作坊則於本月16日上午10時起接受網上及電話報名,報名開放至活動舉辦前一天或額滿即止。更多節目資訊可瀏覽藝穗節網頁www.macaucityfringe.gov.mo或臉書專頁「 澳門城市藝穗節 Macao City Fringe Festival 」。
為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向海外宣介澳門回歸祖國後的發展成就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意義,《 中國日報 》在澳門舉辦「 新時代大講堂 」專題演講活動。 活動於昨(11)日下午假美獅美高梅宴會廳舉行,邀請多名政商界人士,包括信德集團行政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何超瓊、香港蘭桂坊集團主席盛智文等,共同圍繞「 追夢粵港澳大灣區,共創共融美好生活 」這一主題進行演講,並交流探討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 主辦方表示,希望今次的「 新時代大講堂 」為建設大灣區、促進地區合作與世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真知灼見。
澳門電台時事節目《 澳門講場 》昨(11)日探討大灣區經財服務,消費者委員會執行委員會主席黃翰寧、貿易投資促進局行政管理委員會執行委員余雨生、勞工事務局就業廳廳長孟瑞怡出席。 黃翰寧表示,澳門人由於對內地法律欠缺認識,或遇到無良中介,近年出現不少爛尾樓問題。他呼籲市民買樓前應先查閱預售許可證和建築工程許可證等證明,在買樓過程應列明合同、不可輕信口頭承諾,選擇正規及信譽良好機構,簽合同前認真閱讀內容,不應採取陰陽合同方式辦理手續,履行合同時如遇糾紛要循司法途徑解決。 另外,黃翰寧表示,澳門消委會已於上月(11月)加入全國性電商直通車平台,加強市民在內地網購平台的消費保障。市民如在這些平台遇消費爭議,可直接向本澳消委會求助。至於本地的誠信店, 1,000間店鋪當中只有28間分數達95分以上獲A級認證,而評分過低的店鋪會有專人輔導協助改善。 貿促局行政管理委員會執行委員余雨生表示,當局在內地已開設六個代表處,並在廣州代表處設大灣區城市聯絡員。2018年至今年月,已走訪900家內地企業,跟進160家企業在澳門的投資項目,當中有20個項目落實,包括餐飲、中醫藥、科技等。余雨生指,本地企業往大灣區城市營商最關心的是商業登記、知識產權、稅務和人力資源的問題,長遠則關心市場訊息、配對等,當局在本地展會活動皆設「 粵港澳大灣區配對專場 」,今年以來已促成簽署了26份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