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務局局長林衍新昨(11)日在交通諮詢委員會會議上匯報澳門今年度巴士運作情況。林衍新稱,預計今年乘搭巴士人次或會再增加約1,000萬,較往年升幅5%。 林衍新在會後接受傳媒訪問,表示在會上向交諮委講解本澳現時巴士運作情況。林衍新指卸,截至今年5月,本澳巴士載客量為9,30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約5%,若以去年全年二億1,500萬人次計算,全年度或會增加約1,000萬人次。林衍新又指,與十年前相比,本澳約有33%的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率,直至今年,使用率已達至42%,已高出之前目標的40%,足見本澳公共交通服務運作良好。(資料圖片)
早前政府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米健被一份網傳匿名信舉報,信中指控其工作及辦事機構11項「罪名」,廉署正按既定工作程序處理有關投訴。米健昨(11)日在出席工商銀行(澳門)十周年慶活動前,受訪回應匿名舉報信事件,指目前未收到廉署調查邀請,他本人非常樂意廉署儘快展開處理程序,還他和政發局一個清白。
立法會第二常設委員會昨(11)日首次細則性審議《僱員的最低工資》法案。會後,主席陳澤武(圓圖)向傳媒總結會議內容,表示是次會議主要是和技術顧問溝通,當中認為有多條條文需要更清晰。 法案中建議適用範圍不包括家務工作員以及殘疾人士,陳澤武表示,會上有委員認為應把家傭及殘疾人士納入最低工資;有委員認為按照現時的社會形勢豁免個別工種是可保障上述人士的就業權利,一眾委員意見不一,期望政府可設殘疾人士生產力評估機制,將殘疾人士納入最低工資的保障範圍。陳澤武又引述顧問團表示,條文中是用「除外」字眼,認為有歧視成分,政府在字眼上可否有調整空間。 另外,法案中亦建議最低工資金額生效後滿兩年進行首次檢討,其後每兩年進行一次檢討,並可按經濟發展情況調整有關金額。會上顧問團建議法案可授權予行政法規檢討最低工資金額,不需經立法會審議。 有勞工界委員認同建議,認為通過法律修改條例所行走程度較慢長,「九個月至一年後先有(升降)金額出台」,相信透過行政法規作檢討,可縮短修法時長。另有委員則指出,現時修改法案是充分聽取社協意見,再交由立法會表決,過程可讓眾議員表達意見,如日後透過行政法規作檢討,擔憂社協所持的意見不一,政府是以怎樣的基礎而作出決定。
樓宇維修基金行政管理委員會今年上半年共批出166宗申請,資助金額逾1,500萬元(澳門元,下同),其中涉及供電總設施及電梯維修資助金額達550萬元。在申請個案中,有兩宗不獲批核,包括「樓宇維修資助計劃」一宗,主要是價格超出評價表上限;以及「樓宇管理資助計劃」一宗,原因是其申請不符合法律規定召集分層建築物所有人大會。 房屋局昨(11)日表示,今年1月至6月,《樓宇維修基金》轄下資助計劃批出之申請,包括「低層樓宇共同設施維修臨時資助計劃」81宗,金額共約760萬元,用作大廈進出口閘門、總供電、供水及排污設施之維修;「樓宇維修資助計劃」18宗,約690萬元,主要用作維修樓宇大堂飾面、更換供排水管、消防設施,以及電梯、天台及外牆防水、樑柱結構等維修;「樓宇維修方案支援計劃」三宗,約23萬元,用作外牆剝落、天台防水性能、消防系統、電力系統、電梯及供排水系統等共同部分的檢測,「樓宇管理資助計劃」60宗,約14萬元,主要用作召開分層建築物所有人大會,以及「樓宇維修無息貸款計劃」四宗,約11萬元,主要用作大堂、走廊飾面及通訊設施等維修。(房屋局圖片)
本澳驚傳有犯罪集團以偽造證件操控黑工壟斷某地盤施工的嚴重違法事件,有關工程中的三判公司涉嫌以偽造的澳門身份證、職安卡辦理地盤「入閘證」,讓黑工大搖大擺非法工作。司警於本月9日展開行動,先後拘捕15人,包括總承建商的安全主任及二判公司三名員工,並在關閘口岸截獲準備離境的三判公司負責人及十名涉案工人,警方又在涉事地盤辦公室內檢獲33張偽造澳門居民身份證與兩張職安卡。警方相信仍有20 多名涉案人士在逃,現正持續追緝中。
暑期將至,大量餘暇時間可令青少年放鬆享受愉快暑假生活,但與此同時,社會也要警惕嚴防青少年犯罪尤其是吸毒問題。政府有關部門應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攜手合作,在暑期舉辦更多健康積極向上且有吸引力的活動,並加強防罪宣傳,令學生度過愉快充實的暑假。 青少年濫藥問題近年來普遍受到社會關注。 據政府「澳門藥物濫用者中央登記系統」2018 年全年報告的資料顯示,2018 年整體呈報的吸毒人數共424 人,較2017 年減少8.2%。是次系統錄得的 424 名吸毒者中,有24名是青少年,較2017年增加三人。佔總人數比例也由2017 年的4.5% 增至5.7%,吸食毒品種類仍以冰毒最多,按人次計佔48.2%,比前年有顯著上升。 系統的報告資料中關於近五年的一些變化和特點提到,吸毒者是學生身份的人數及比例有所增加。吸毒青少年的原因最多是受朋輩影響( 34.2%),其次是好奇( 23.7%)、再次是尋求刺激(13.2%)。被呈報的青少年的平均年齡為 18.6歲,年齡最小的一位為15歲。第一次吸毒的平均年齡為 15.7 歲。未成年人(18 歲以下)五 名,佔青少年吸毒者 20.8% ; 未達刑事歸責年齡(16 歲以下)的一名,佔 4.2%。 而吸毒的地方在澳門本地的有 66.7%,在香港及中國內地的分別佔 18.5%、14.8%。吸毒場所仍然隱蔽,在家、朋友家及酒店吸毒超過七成。 在21歲以下青少年呈報個案中,使用大麻情況較2017 年有所上升,青年人使用大麻問題關注。 政府每年皆會舉辦系列活動,鼓勵青少年以及大學生善用餘暇,提升自我。包括暑期課程、「青年善用餘暇計劃」以及大學生赴灣區實習計劃,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暑假安排提供更多選擇。 但是有關暑假活動名額有限,參與者也僅僅是少數,當局應該思考如何舉辦更多意義的活動,並擴大覆蓋面,吸引青少年走出家門主動參與。社工局平時雖然也舉辦預防教育,並優化兒童健康生活教育課程,以及與多個民間機構和醫療團體合作開展不同類型社區活動,還推出手機應用程式和專題網頁等,取得一定成效。可防止青少年濫藥的工作不能鬆懈,日常防毒宣傳如何有效延續至暑期,也值得思考及重視。
一名本澳男子日前在廣州某工藝品市場購買一串「硨磲」貝殼製品,上月經拱北關返澳時被海關查獲,由於「硨磲」屬於瀕危野生動物,男子將面臨相關罰則。 拱北海關昨日表示,上月21日下午,一名本澳中年男子經拱北口岸無申報通道出境,官員透過X光檢查發現他的行李物品疑似有異,於是進行重點檢查。 關員在他的行李中發現一個印有「硨磲珍寶」字樣的深紅色木盒,打開一看,發現盒內是一串繫著黃色流蘇的白色圓珠手串,總重約820克,每顆白色圓珠約略粗於拇指大小,質地堅硬,上有半透明淺色條紋及斑紋,與「硨磲」手工製品特徵相符。 由於男子無法出具任何授權證明,海關依法暫扣該手串並送相關部門鑑定。經華南野生動物物種鑑定中心鑑定,該手串是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的「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簾蛤目硨磲科」物種的貝殼製品。 「硨磲」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中所載的瀕危動物,其中「庫氏硨磲」更是國家一級保護海洋生物,內地法律規定,郵寄或攜帶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製品出入境,需持有瀕管部門出具的證明及相關國家檢疫證書,並主動向海關申報。
議員李靜儀昨(11)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現時澳門各行各業都存在相當多黑工,其中建築業更是重災區,黑工情況較為嚴重。以司警今次破獲的案件為例,為了幫黑工掩飾身份,不惜偽造證明文件,犯下更多罪行。她指出,聘請黑工工資更低,不需要為其買保險或提供福利,亦不需花時間辦理申請外僱手續。 她希望當局在相關處罰制度上做出調整,推出更嚴厲的處罰及更嚴格地執行。 李靜儀表示,曾多次接獲本地建築工人投訴,指發現工作場所內疑似存在不少黑工,當警察巡查時就會有一些人躲起來,「如果唔係有問題,洗乜嘢匿埋」。由於建築業的特性,許多時候相關部門未必能證實聘請黑工是與僱主有關,加上處罰成本低,故相當容易引發此類問題。 她希望政府在聘用黑工或非法工作的處罰制度上,能夠做出調整,包括需要有更嚴厲的處罰以及附加處罰的執行要更嚴格地進行。李靜儀指,政府曾清晰說明,於本年第三季度可能就關於澳門目前黑工處罰制度加重罰則的方案作諮詢,期望政府能兌現承諾,盡快在法律方面進行檢討,從而加強打擊黑工情況。
從內地過關返澳時,無論經過哪個口岸離境,總會在關口附近遇到詢問簽證或換幣的拉客人士。橫琴警方本月5 日展開行動,在橫琴口岸周邊拘捕四名形跡可疑、鬼鬼祟祟騷擾旅客的男子,他們涉嫌違法拉客擾亂口岸秩序。 橫琴警方指出,被捕四人供稱會於下午2時開始,聚集在口岸周邊進行違法拉客活動,一直到凌晨3 時許為止。他們通常會以招手、攔車、跟隨等方式上前詢問旅客是否需要停車、簽證、兌換貨幣等違法服務。被捕四人年齡由19至36歲不等,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3 條第一款第(二)項之規定,已被依法行政處罰。 橫琴警方表示,暑期臨近,前往澳門遊玩的遊客數量激增,而為確保橫琴口岸在旅遊旺季的良好秩序,橫琴派出所亦會加強巡邏力度,防止相關罪案發生。
「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今年1月3日成功登陸月球背面,並傳回地球首張近距離拍攝的全景照片,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漸漸被揭開。實際上,在為史上首次成功登陸月球背面的探測器歡呼之餘,孰知澳門高校也有份為這一特殊的太空探索做出貢獻呢?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祝夢華在月球演化歷史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他的研究論文不僅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刊載,研究成果更是為「嫦娥四號」的科學資料分析以及後續的月球、火星探測任務提供新的科學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