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者冀納入《最低工資》範圍

賀一誠:需平衡當中利弊

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賀一誠昨日上午到訪扶康會,有殘疾人士向他表達訴求,希望政府將他們同樣納入《最低工資》法案的保障範圍內。賀一誠回應,有關建議有利有弊,需要進一步聽取社會意見。 賀一誠昨日到訪扶康會寶利中心,除了聽取扶康會的工作介紹,又參觀了位於會址內的社企工場。雙方討論期間,有殘疾人士表示,希望政府將他們同樣納入《最低工資》法案保障範圍內,認為如果殘疾人士被排除在《最低工資》法案外,他們對社會的貢獻會被忽略。 賀一誠回應稱,現時政府已有政策鼓勵聘用殘疾人士的僱主,但如果將殘疾人士同樣納入《最低工資》法,恐怕僱主就未必會選擇僱用殘疾人士,認為需要進一步聽取社會意見,平衡當中利弊。 另外,有殘疾人士家長表達希望政府調升殘疾津貼金額,以及增設照顧者津貼,進一步紓緩照顧者因長期照護殘疾人士所承受的經濟壓力。 賀一誠回應,他需要再研究照顧者津貼可行性研究報告內容,對於報告指現時在本澳推行照顧者津貼政策基礎及時機尚未成熟的論述再作了解。他重申可研究推行試點的做法,了解發放津貼的可行性,再進一步推廣。 至於扶康會批評,由於《無障礙通用設計建築指引》無法律約束力,在興建社服設施的過程中沒有相應的法律配套,因而遇上不少困難。賀一誠認為可通過修法解決問題,但涉及在澳門舊區興建社服設施的情況則要視乎實際環境有沒有提供創設條件。

20/08/2019
20125

操縱匯率近半世紀的美國

人民幣匯率順應投資環境轉變跌破七算,結果中國就被美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中美貿易戰如此「搞法」,估計下半年環球經濟難以樂觀。試想像,若貶值是提振出口的萬靈丹,那世界為何還有窮國?論匯率操縱,實情美國才是天下第一。過去半個世紀只要美國貿易逆差擴大,美國便以加徵關稅脅迫他國匯率升值。 美國1971 年首度出現逆差,美國政府當時認為是匯率不公所致,把矛頭指向歐洲,揚言對進口商品加徵一成附加稅,迫使德、法等國簽下史密森協定而調升匯率,整個1970 年代美元對日圓、馬克、法郎及英鎊貶值三至五成,但貶值最終沒有提振美國出口,美國的貿易赤字由1971年的23億美元升高至1979年的275億美元。 赤字於1984年升破1,000億美元,美國次年邀日、歐等國諮商並簽署了著名的「廣場協議」,結果「廣場協議」簽署後兩年(1985至1987年)觀察,日圓、馬克及法郎升值逾五成,反觀美元則貶值三、四成,然而美國貿易赤字依舊逐年升高,1998年升破2,000億美元。 美國從1970 至2000 年這段期間藉公平之名,以加徵關稅在市場上翻雲覆雨。結果美國2008 年首先掀起全球金融海嘯,導致各國蕭條,隨後美國連續三波量化寬鬆(QE)向市場注入的二萬億美元,又有多少成為熱錢流進亞洲推升了各國匯率,誰是製造匯率「災難」大家心知肚明。 二戰後美國對全球經濟復甦有貢獻,但隨著自由貿易、全球生產,歐、日的崛起,美國沒有反省自己,反而把貿易赤字全數歸咎於匯率不公。但「史密松寧協議」、「廣場協議」之後,美國貿易赤字仍扶搖直上,近年已升至8,000 億美元。 半個世紀以來,美國從不反省是自己的問題,反而經常指控匯率不公,過往加諸德、法,及後歸罪日本,如今推給中國,從尼克遜、列根直到特朗普的歷任美國總統都認為匯率不公,動輒以貿易報復威脅,令人不恥。如今特朗普更變本加厲,一年來在他鋪天蓋地的放話下,不僅全球股市為之天搖地動,就連實體經濟如今也已氣息奄奄。但願他在風暴來臨前及時懸崖勒馬,否則悔之晚矣。歷史告訴我們,當風暴紛然而至,不分中美英法,將是全球的悲哀。

20/08/2019
22795

《新社屋法》明年今日生效

社屋申請設恆常性機制

俗稱《新社屋法》的《社會房屋法律制度》,將於明年(2020)8月20日起生效。法律生效後,申請租賃社會房屋屬恆常性機制,任何符合規定的家團或個人,均可透過郵遞、電子方式或其他由房屋局指定的方式,於任何時間向房屋局遞交申請。法律設有過渡規定,正輪候社屋申請的家團沿用舊制度審批,但計算家團收入及資產上限,則以行政長官的最新批示為準。 根據《新社屋法》規定,家團申請須由一名年滿18歲、在澳門特區連續或間斷居留至少七年且為澳門特區永久性居民的家團成員提出。個人申請人須年滿23歲或孤兒年滿18歲、在澳門特區連續或間斷居留至少七年且為澳門特區永久性居民。如有合理解釋,行政長官可在特殊情況下,接納已年滿18 歲但未滿23 歲的個人申請人申請。 《新社屋法》旨在協助經濟狀況薄弱的澳門特區居民解決居住問題。法律生效後,社屋申請採取恆常化機制,市民可以隨時提出申請,雖然政府承諾少於四年半可以上樓,但社屋供應量備受關注。最新一期社屋申請確定輪候名單內輪候家團共6,300多戶,但政府可分配、待維修及在建單位合共只有5,200多個,僅能回應最新一期社屋申請的輪候家團,政府未來推行社屋恆常化申請時,需抓緊規劃興建社屋項目,縮短上樓年期,方可切實幫助有需要人士解決住屋問題。

20/08/2019
53874

大灣區西岸科教聯盟成立

譚司:合作是發展的金鑰匙

粵港澳大灣區西岸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合作聯盟成立儀式暨首屆聯盟科教合作論壇,昨(19)日在澳門大學舉行。逾70名來自大灣區西岸高校領導及政府代表參與,共同見證聯盟的成立。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在成立儀式上表示,在參與大灣區建設中,澳門特區堅持「提升自身能力」和「加強區域合作」,成立西岸科教聯盟,將成為促進西岸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 聯盟由澳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五邑大學共同發起,共17間大灣區高校參與。聯盟啟動之初,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西岸高校科教合作為主要目標,再逐步有序拓展至聯動科研院所及企業單位,共同提升大灣區西岸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水平,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譚俊榮致辭時表示,澳門特區政府高度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不斷加大投入,努力完善高等教育制度,教學和科研水平持續提升,但與東岸的深圳、香港和廣州的科技實力和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相比,澳門還須努力加快發展。他強調,大灣區各城市合作是發展的金鑰匙,聯盟的成立真正抓住了時代發展機遇,定會成為促進西岸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致辭時稱,聯盟的成立是澳大努力抓住大灣區發展時代機遇、積極配合特區政府部署、體現大學擔當的舉措。他續稱,希望通過聯盟的平台,集合西岸城市的科教力量,發揮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引擎作用,切實推動澳門、西岸以及整個大灣區的持續發

20/08/2019
11178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