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廣發證券及澳門大學合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投資研討會」,昨(25)日下午在澳大圖書館演講廳舉行,邀請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如何發展大灣區的新格局。 有學者表示,特區政府有意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建議本澳及大灣區城市可向發展中的葡語國家發行「綠色債券」,協助葡語國家建設環保項目,以發揮澳門獨特的金融角色功能。 研討會主講嘉賓之一澳門大學大西洋銀行財務學講座教授、亞太經濟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蘇育洲稱,本澳與葡語國家經貿關係密切,但不少葡語國家仍在發展中,資金不足,若想發展環境保護較為困難,認為大灣區城市可以利用本澳與葡語國家關係的優勢,向他們發行綠色債券,協助葡語國家建設環保項目等,以發揮澳門在大灣區中綠色金融的角色及中葡平台的功能。 蘇育洲又稱,因應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建設方案、以及常住橫琴澳門居民今年7 月1 日起可試行參加珠海醫保等措施相繼出台,本澳居民可考慮在珠海、橫琴等地發展旅遊和養老設施等,發掘當中的投資機遇。
港珠澳大橋通車至前天(24日)剛滿半年,據南方網報道,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擬在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開展旅遊,並於昨(25)日啟動全球公開招標其旅遊及配套設施、開發總體策劃及概念設計。 港珠澳大橋通車運營已半年,逐漸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遊客的「打卡」熱點。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表示,期待引進全球領先的旅遊開發理念,引入全球最優資源參與旅遊及配套設施開發工作,共同塑造大橋世界級的品牌。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總長約55公里,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共管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大橋整體設計採用「珠聯璧合」的景觀理念。其中,東、西兩座人工島是大橋從橋樑到隧道的轉換站,西人工島主要承擔管理的功能,東人工島則預留旅遊觀光功能。
針對外賣配送平台「澳覓」近期再爆「拖數」問題, 涉及過百商戶,涉款逾100 萬元。「澳覓」首席執行官江海濤昨(25)日回應事件時表示,公司將於下月中旬舉行新聞發布會交代事件,並對商戶提出解決方案的建議。 江海濤昨日出席公開活動期間接受傳媒訪問,他承認「澳覓」在商戶服務方面的確有些地方做得不足,下月中旬會向公眾交代事件。被問及「拖數」事件目前對公司的影響,他則表示目前「澳覓」的訂單數量仍在持續增長,繼續合作對商戶仍有好處。 早前江海濤接受本報專訪時則表示,「拖數」事件因涉及各商家對賬、入賬所需人手操作的環節耗時長,以及2 月份農曆新年假期等因素所致,承諾未來將提供分別周結、雙周結及月結三個結算方式,盡量將結賬的時間打散,改善相關問題。 (吳泳欣攝)
特區政府科技委員會及科學技術發展基金主辦的「2019互聯網+智慧城市高峰會」,昨(25)日在威尼斯人舉行,在「粵港澳大灣區互聯網創新論壇」上,澳門電子商務協會會長畢志健表示,為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地方經濟建設與區域經濟合作,大灣區各城市電商行業代表經過友好協商簽訂粵港澳大灣區電子商務合作發展倡議書,並於論壇上舉行簽署儀式。 倡議書內容包括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產業互聯電子商務發展評審標準;邀請「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區產業共同加入該聯盟,共同搭建產業互聯電子商務,發展平台,推動互聯網、大數據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等。 畢志健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後,大灣區內不同的城市根據各自優勢制定發展定位,澳門需著力建設「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三大角色,同時亦要進一步加強城市之間彼此交流合作,以互聯網為紐帶,以科技創新、產業互聯為主線的目的,團結粵港澳各方力量,達成高度統一的戰略思想,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共同體建設貢獻力量,確定形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梁佩茵攝)
第一屆醫療事故鑑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兩年任期於今年2月25日結束,醫療事故鑑定委員會昨(25)日發出新聞稿總結過去一屆工作,委員會在第一屆期間接獲27宗醫療事故鑑定申請,受理18宗個案,其中14宗個案完成鑑定,三宗鑑定程序未完結,一宗自行撤回申請;未被受理的九宗個案,有五宗因不符合法律規定被駁回,四宗申請手續未完備,有待申請人補交資料。 已完成鑑定的14宗個案中,其中三宗為醫療事故。 有五位利害關係人在法律規定期間就鑑定報告書內容提出聲明異議,委員會依法回覆。委員會在鑑定程序中共對92人進行聽證,聽取13位來自港澳及內地專家學者的專業意見,向相關醫療機構調閱病歷、請求說明,以及要求協查部門提供資料共85次,到醫療場所現場勘查兩次;14份鑑定報告共引用171篇不同國家或地區的醫學文獻,向醫療服務提供者提出了46項改進工作建議。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昨天(25 日)至明天(27 日)一連三天在北京舉行,行政長官崔世安率領澳門特別行政區代表團出席高峰論壇及系列活動,昨日上午參與高峰論壇的「民心相通」分論壇,發言時表示澳門會主動把握「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機遇,透過全力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著力創設文化交流平台、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以及有力發揮歸僑僑眷的資源優勢,深化人文交往,助力「民心相通」。
內地「五一」假期馬上就要來臨,不過與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內地勞動節放假時間安排,由原本的僅「五一」當天休息,調整為5月1日至5月4日,共計4天。加長版假期,令內地遊客出遊熱情大漲,旅遊市場不斷升溫。內地客源佔據本澳最大的旅遊客源市場,今年1月至3月的統計數據顯示,內地遊客佔總入境旅客百分比皆超70%以上。本澳應提前準備,積極應對大量遊客潮,同時做好交通等配套,提升接待能力。 在內地居民熱切期盼的加長版的「五一」假期來臨之際,內地包括鐵路、高速公路在內的交通部門加強部署,鐵路加開班次,高速公路在擁堵和事故多發路段加強研判,旅遊部門宣傳加長版旅遊路線吸引客流,旅遊機構也設置包括主題親子遊、蜜月遊、畢業遊、夕陽遊等各類特色遊,與旅遊相關的交通、酒店、餐飲等行業也收穫火爆的訂單。 同時,內地旅遊研究機構也表示,突然而至的「五一」小長假放假消息,令很多遊客將原本的周邊游計劃調整為中短途旅遊,釋放國內旅遊需求,而高鐵、動車也成為最熱門的出行方式。意味著相較往年,可能會有一些更遠省市的內地遊客,會通過高鐵、動車來到粵港澳大灣區,來港珠澳大橋「打卡」,順便入境本澳。屆時本澳入境遊客數字勢必會遠遠高於去年。 早前,旅遊學院的一份承載力研究報告指,本澳最佳旅客接待能力為每年4,010萬人次以下,以及不超過每天11萬旅客人次。且不談今年春節「黃金周」七天假期,來澳旅客逾121萬人次,僅日前剛剛結束的四天復活節假期,就已經錄得 246萬人次出入境,同比增加 16.5%。其中入境遊客超過55萬人次,同比上升 39.3%。 難以想象,今年「五一」假期,又會有多少遊客訪澳。 此般「日日超載日日載」現象依舊上演,當局一直強調澳門旅遊承載力尚未飽和。但當局對市場變化應有敏銳反應,每逢內地長假期,應採取前瞻性兼實質性的應對良策,更好利用最大客源地的旅遊市場,開發具吸引力的旅遊產品以及路線,吸引過夜遊客。 與此同時,遊客過度集中在大三巴等世遺景點,人潮洶湧對居民生活造成影響,當局致力開發的智慧旅遊系統,能否在今個「五一」發揮作用,助遊客分流,值得檢驗。完善其他配套,提高接待能力及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則是特區政府長期不變的課題。
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昨日下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貿易暢通」分論壇發言時表示,澳門正努力透過持續優化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功能和內涵,以更優質的服務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梁維特指出,國家支持澳門進一步發揮「中葡平台」作用,結合澳門旅遊、會展、特色金融、中醫藥、文化創意等產業的發展,不斷豐富平台的內涵和功能,「中葡平台」功能正不斷完善和優化。 「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成立至今近16年,促進了與會國間多個領域的合作;澳門一直努力發揮「一國兩制」、中葡雙語、良好商業環境等優勢,承擔著以語言文化為紐帶、以經貿合作為主題、以金融服務為支撑、以共同發展為目標的平台功能,為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各領域合作發揮積極作用。 他強調,澳門將繼續致力於「中葡平台」與「一帶一路」的有機結合,透過產業對接、善用財政儲備投資、高端專業服務等渠道,重點促進中葡雙方在產能、投資貿易、人力資源、資金融通等多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助力國家高質量對外開放及多邊商貿合作。 澳門同時也致力透過精凖聯繫內地與葡語國家、歐盟的作用,結合「+澳門」理念,構建三條經貿合作路徑:中國內地-澳門-葡國-歐盟;中國內地-澳門-巴西、拉丁美洲;以及中國內地-澳門-莫桑比克及安哥拉-非洲,以協助中國內地企業「走出去」的同時,也協助內地省市地區把葡語國家企業「引進來」,助力國家的多邊貿易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