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沙環駿菁活動中心對開「黑沙環沿岸雨水排放口截污管設計連建造承包工程」地盤,昨(16)日上午8 時許發生致命工作意外,一名59 歲工人懷疑沒戴上配備的安全頭盔,進行釘板工作期間失足墮下約四米深坑,頭部撞到鐵枝或著地爆裂,當場死亡,地盤工友親眼目睹事發一刻,立即報警求助。司警稱,經對屍體表面進行檢查,未發現任何可疑傷痕;而勞工局人員現場跟進並頒下停工令。 死者為本澳居民,在地盤擔任模板工人。勞工局經初步調查後表示,死者當時正搬運模板,準備牆身的模板安裝工作,期間附近有約20件分別三呎乘六呎模板突然滑下,懷疑死者失足跌倒,頭部撞擊重物致死。 司警表示,昨日上午8 時許,地盤工友親眼目睹死者從地盤踏板失足跌落約四米深位置,於是立即報警求助。 隨後消防接報到場,使用工程車把死者運送至地面,司警及勞工局人員到現場跟進處理。經對屍體表面進行檢查,未發現任何可疑傷痕。事件初步列為工業意外,屍體有待法醫檢驗。據消息指,死者在工作期間有配備安全繩,但沒有佩戴安全帽。 勞工局已向相關承造商發出停工令,勒令停止所有工作,並將協助死者家屬跟進工傷意外的賠償事宜。勞工局表示,相關的承造商須落實全面有效的職安健改善措施及提交意外調查報告,並得到勞工局批准後方能恢復工作。
旅遊局將於農曆年初三(2 月7 日)及初六(2 月10 日)呈獻大型賀歲活動「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20 周年金豕報歲喜回家2019 農曆新年花車匯演」,與市民及旅客同慶新春,精彩內容包括花車巡遊、大型匯演、煙花表演、花車展覽及花車投票活動。農曆新年花車匯演亦將會是旅遊局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的首個獻禮。
澳門科技大學獲准開設本澳史上首個內外全科醫學學士學位課程,並以招收澳門本地學生為主,消息讓人欣喜。本澳過去一直被指缺乏西醫人才培訓,相信課程開設後,除了有助人才培養,同時亦可推動澳門醫學研究,是提升澳門醫療專業水平的重要一步。 《特區政府公報》刊登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日前作出的批示, 核准澳科大開設內外全科醫學學士學位課程, 課程期限為六年, 以英文或中文授課, 學生須在第六學年進行為期一年內外全科的臨床實習。 新課程開設後, 澳科大將組建成立醫學院,課程涵蓋基礎科學與人體知識,進階至內科、外科、社區與家庭醫學、醫療專科至臨床見習與實習等。 根據過去數年資料顯示,醫學類是澳門高中畢業生報讀大學志願的頭五位之一,但由於澳門沒有醫學院,本地長期以來缺少西醫人才培訓,立志從醫的澳門畢業生,只能到鄰近地區如國內及台灣等入讀醫學院。然而,本澳總不能長期依賴外地的醫學培訓,澳門若要成為國際化城市,就有必要完善自身的醫療體系,當中設立本地醫學院便是關鍵的一步。 業界指出,現時本澳在外地獲得醫學學位返澳擔任醫生的人數,大約有60至100 名,基本上已經足夠; 但近年除了私人醫療系統外,澳門各區衛生中心、離島醫療綜合體以及其他醫療項目將會相繼落成及擴建,意味著本澳醫療系統需配置更多醫護人員,以配合未來醫療發展。目前開始著手人才培育,對緩解醫療人手不足有很大程度的幫助。 政府近年投入龐大資源改善及提升本地醫療條件,但相對周邊地區而言,似乎澳門本地醫療水平仍有一段距離。澳門開設醫科學士課程,初期或會經驗不足,多借鏡鄰近地區的先進經驗,加強師資隊伍質素,以提升水平。不過,無論怎樣,此舉對培養澳門醫療人才及本澳醫療發展都是好的開端,亦對本地升大的同學提供多一種選擇,令醫療界提供更加適合澳門人的醫療服務。
澳門中聯辦前天(15 日)晚上在新竹苑舉辦澳門中文媒體負責人春茗活動,澳門48 家中文日報、電台、電視台、周報、期刊以及中央駐澳媒體負責人近70人應邀出席,中聯辦副主任薛曉峰出席並致辭。 薛曉峰副主任代表中聯辦向澳門新聞界致以新春祝福,對澳門新聞界一年來為維護澳門社會繁榮穩定發展所做出的貢獻表示充分肯定,對澳門新聞界愛崗敬業、熱情奉獻精神表示敬意,勉勵澳門新聞界繼續弘揚愛國愛澳優良傳統,自覺承擔起推動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行穩致遠的新時代新使命。 薛曉峰副主任向澳門新聞界提出四點希望:一是堅持「一國兩制」正確導向,始終高舉愛國愛澳旗幟,堅守傳媒社會責任,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二是堅持根植澳門特區,奏響國家與澳門的新時代強音, 為新中國成立70 周年、澳門回歸祖國20 周年、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等重大事件,積極開展新聞報道, 營造良好輿論氛圍。三是堅持守正創新,注重新聞採編和經營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推進傳媒融合步伐。四是堅持弘揚中華優秀文化, 推進「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設,講好澳門故事。 中聯辦宣傳文化部部長萬速成、副部長劉偉等參加活動。
雄偉壯觀的港珠澳大橋被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全長55公里,橫跨珠江三角洲,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工程耗時九年、投入千億元人民幣。飛渡伶仃洋兩岸的港珠澳大橋23日上午9時正式開通。儀式在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檢驗大樓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澳門行政長官崔世安、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等港澳特區政府官員,以及廣東省、珠海市領導出席。 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創下多項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體現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鬥精神,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這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 港珠澳大橋的開通,不僅是又一中國奇蹟的面世,亦代表著粵港澳灣區新時代的來臨,港珠澳大橋連通灣區南面水路,構建了大灣區九市二區的三小時城市群,亦形成港珠澳三地一小時生活圈,成為首座連接「一國兩制」三地的世界級跨海大橋。
本澳十日內發生第二宗涉及非法旅館的命案。本月6日發生於皇朝區的非法旅館命案,蝸居於廚房吸入一氧化碳致死的案件,本已夠離奇,而昨早(15日)發生於氹仔埃武拉街豪宅「萬國華庭」一單位的非法旅館命案,同樣耐人尋味。 命案最詭秘的是,死者包租公(二房東)與兩名內地男租客發生爭執及打鬥後,雖然身體幾處被割傷,但不致命,三人其後被消防救護員送院治理期間,初時報稱身體不適的包租公身體狀況急劇轉壞,送抵醫院後不久即一命嗚呼! 雖然警方初步指案件不涉他殺,惟一日未解剖屍體檢驗,誰也不能肯定死者真正死因,包括他身患隱疾、身上被攻擊的瘀傷導致隱疾爆發等,都有可能令他致命。倘若如此,案件定性大有斟酌餘地。 當局處理非法旅館問題一直進退失據,部門之間缺乏共識,以至如何修法、是否修訂為刑事化,亦莫衷一是。惟坊間普遍對當局的拖沓處理手法相當不滿,期望當局應做則盡快做,不要讓非法旅館問題繼續惡化下去。至於接連兩宗命案,是否促成當局加快步伐處理非法旅館問題的催化劑,拭目以待。
非法旅館又弄出人命!這次的命案,跟本月6日的一宗,同樣教人覺得稀奇古怪。而兩宗命案有一共通處,就是無論二房東及租客,大部分是內地人士;昨早斃命的二房東,是一名47 歲姓羅的內地男子,涉案的另外兩名男子,亦是內地人士。究竟三人有何瓜葛、是甚麼關係、案發時因何爭執等資料,有待警方進一步調查,惟不能忽視的是,非法旅館的問題一日沒有有效處理方法,這種潛藏社區的「毒瘤」,一日不會消失。
為針對非法旅館問題,特區政府於去年12月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研究非法旅館刑事化問題。工作小組由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擔任協調員,並於昨日舉行首次會議。 陳海帆表示, 留意近期有若干懷疑為非法旅館的事件發生,特區政府十分關注非法旅館問題,期望透過剛成立的跨部門工作小組,就法律方面進行研究,深入分析所有問題的癥結,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工作小組近期會約見關注團體聽取意見。 旅遊局局長文綺華日前亦引述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此前的表態,認同修法將非法旅館刑事化。她提到,在此前查封的1,000多宗非法旅館個案中,至今只有約100宗繳交罰款,原因是大多數經營者為內地人,他們選擇離開後不再來澳,因而無法起到處罰效果。
《禁止非法提供住宿》法律於2010年8月13日生效,法務局當時指出,非法旅館問題長期困擾居民,影響居民日常生活及衛生環境,亦造成治安及消防等問題,更令人擔心是非法旅館已成罪惡溫床,衍生層出不窮的罪案。 特區政府為了有效打擊非法旅館,特別制定《禁止非法提供住宿》法律,法律生效後,非法旅館的經營者及招攬人都可被處20萬至80萬元罰款,而住客、業主、地產中介及物業管理負有合作義務,配合有關部門調查。此外,經有關部門查證後,提供非法住宿的樓宇及單位,會被施加封印及中斷水、電供應,任何人損毀封印或擅自恢復或提供水、電,最高可判兩年監禁。 但法例生效八年多,不但未能遏止非法旅館,反而「開完一間又一間」。旅遊局局長文綺華前日表示,法例生效以來,非法旅館1,000多宗開罰個案中,僅有100多宗繳交罰款,原因並非證據不足,而是非法旅館經營者及控制者大部分為外地人,這些人之後一走了之,當局亦無可奈何。 她又稱,倘不繳交罰款,政府只能禁止其再入境,倘不交罰款且不再入境,則難以追究責任,故她認為,未來要思考如何令非法旅館的罰則更有阻嚇力。無論行政處罰,抑或刑事處罰同樣需視乎證據,包括現場證據、租約簽署人及後續收集證據等,以認定是否非法旅館的經營者或控制者;政府每日都有派員巡查非法旅館,包括遊旅遊局帶領的巡查活動,以及警方打擊犯罪行動時發現非法旅館,旅遊局會開展後續跟進工作,例如封屋、斷水斷電。
本報早前專題報道本澳「工厦活化」計劃失敗,令全澳佔地約40萬平方米的110幢工廈空置多年一直未被再利用。工務局透露,都市更新委員會正根據現行法律相關規定,就工廈再利用進行討論,現時行政當局已委託顧問公司就此議題開展研究。 立法會議員何潤生早前就「工厦活化」提出書面質詢,指出特區政府曾經於2011年4月推出「工厦活化」計劃,鼓勵業權人將工業大廈重建成住宅單位,但試行三年至2014年4月暫停計劃,只有15宗申請,兩宗獲批。歸根究柢,工廈「工厦活化」問題 受制於工廈業權分散,由於將大廈全幢清拆重建必須取得全體業權人同意,在統籌上具有一定難度,只有單一業權的工廈較容易推行活化計劃,加上工業大廈只能從事工業活動,現行法律並不容許工業與商業、住宅用途混合使用,而《民法典》規定轉成住宅或商業用途,同樣須徵得百分百業權同意,倘若不以創新思維面對問題,完善法律法規,「工厦活化」之路將會舉步維艱。 土地工務運輸局日前書面回覆何潤生議員書面質詢時稱,都市更新委員會正根據現行法律的相關規定,就工廈再利用進行討論,都市更新委員會下設的專責小組已就降低樓宇重建的業權比例進行研究並提出相應建議,該項有關業權比例的建議將同樣適用於工廈。 針對何潤生議員提問,何時公布「工廈活化」成為文創、培訓或體育場所等用途的研究結果。工務局指出,根據文化產業基金資料顯示,文創企業大部份屬初創微企,受資金所限,傾向選擇租金低廉的工作室。現時有不少文創企業進駐工廈,基金資助的企業中,約50間設址於工廈中。因此,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首階段,通過資助不同定位的服務平台,基金要求其提供低於市場價的服務收費,協助進駐的文創企業,降低文創工作者的創業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