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理工學院昨日舉行「當代對話」翻譯及傳譯語言教育學術研討會。理工學院院長李向玉在開幕禮上致辭稱,理工學院堅持推動語言教學,而會議主題亦將圍繞「對話」展開;又稱8月份將開辦語言碩士及博士課程,目前學院師資足夠。 李向玉稱,這次研討會的舉行有著深刻意義,研討會主題為「對話」,而「對話」內容包括翻譯、口譯和筆譯,各個國家與民族間的溝通離不開翻譯,因此如何實現好口譯及筆譯是這次會議的主要內容。當中教師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會議中亦邀請到外國學者與本地大學的知名學者作研討交流,可見澳門在打造成為亞太葡語教學研究中心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李向玉又稱,在8月即將迎來新的《高等教育制度》法案實施,法例亦允許理工學院就語言、電腦、護理及體育等領域,開辦碩士及博士課程,為特區政府打造「智慧城市」提供人才,同時在未來兩至三年內將陸續開辦多個碩士及博士課程,包括會計和電子商貿等;他又強調目前師資力量足夠,將來會根據情況發展及與時俱進。
為迎接風季做好準備及加強部門的應急處理能力,地球暨氣象局於上周一連兩日進行應急系統測試演習,分別就通訊網絡和電力系統可能發生的事故進行演習。氣象局表示,演習過程順利,達到預期效果。 是次演習分別於上周四(19日)和周五(20日)進行。19日演習模擬通訊網絡發生故障,引致監測站的數據接收和訊息發布系統無法正常運作,氣象局隨即啟動緊急應變機制處理事件,透過傳真、流動通訊設備及其他方式等成功發布天氣資訊。20日演習模擬電力系統發生故障,氣象局的不間斷電源系統(UPS)和後備發電機於正常電力中斷時能即時運作,讓相關訊息發布系統及儀器穩定運作,維持必要的訊息發布。 同時,是次演習得到澳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協助,藉此加強雙方的應變處理能力及健全應變機制。
澳門大學傳播系大四畢業生舉辦的第16 屆「傳播周」昨日開幕。今屆「傳播周」以「傳.自言」為主題,探討Y 世代的身份認同及他們對網絡社交媒體的思考與批判。「傳播周」一連五天舉辦一系列體驗活動,反思使用科技的習慣,擴大對傳播和自我的認知,並透過名人講座、刊物發布、影片放映會等形式,展示應屆傳播系畢業生的學習成果。 同日並進行出版中文及英文實習刊物《傳人類》發布會,分別以「女性權益」及「新舊並存,和諧共融」之澳門為主題。《傳人類》中文主編何同學表示,近日全球各地發起關注女性權益的運動,但澳門人普遍關心交通、住屋等問題;女性權益及身份問題則較少被討論,同學希望以保障女權的《家暴法》作為切入點,反思本地女性在高速發展社會下的權益、社會地位等各項議題。
昨天(4月23日)是「世界閱讀日」,閱讀風氣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水平的指標。根據學生閱讀能力進度研究(PIRLS)和協作式問題解決評核(PISA)兩項測試顯示,澳門學生的閱讀能力雖然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卻低於鄰近地區,並存在閱讀不足及閱讀尖子相對較少的問題。 群力智庫昨日在舉行「閱讀風氣推廣政策」記者招待會,促請政府盡快落實興建大型及具規模的圖書館,如改建南灣舊法院為新中央圖書館和需規劃好在狗場、石排灣、新城A區等地建設大型圖書館,填補社區內圖書館不足的問題。 群力智庫副理事長陳家良表示,現時澳門圖書館共有305間,其密度之高,甚至稱得上是全球之最,但本澳閱讀風氣卻較鄰近地區低。根據2014年兩岸四地閱讀量統計,澳門人均閱讀量為1.14本,比同年香港人均1.7本要少,顯然澳門閱讀風氣有待加強和改善。 陳家良建議政府應著重推廣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以及加強親子閱讀。 他指出,現時圖書館主要使用人士為長者和學生,政府亦需要針對中青年人和在職人士,制定更多推廣閱讀計劃,促使全民閱讀,全面提升居民的文化水平。
外僱深宵街頭飲酒、吹水、交友本來無可厚非,亦是他們離鄉別井來到澳門後最省錢、最寫意的減壓兼娛樂方式之一,但他們這種「圍爐取暖」式集會不時製造噪音及鬥毆事端,備受居民詬病。 昨日凌晨位於渡船街休憩區的「喋血街頭」事件,初步懷疑就源於有人「口花花」調戲女子引起,而女事主的男同鄉則挺身「護花」,詎料對方竟隨身抽出鋒利美工刀,劃向「護花男」的手部及下顎,而下顎那一刀,差點要了他的命!
治安警昨日公布資料顯示,前天(21日)本澳各口岸合共錄得逾57萬人次出入境,打破今年春節期間單日55萬多人次的出入境紀錄,同時,關閘口岸出入境紀錄亦達至44萬人次,創下關閘口岸最高出入境人次
路環竹灣馬路昨(22)日下午約1時30分發生驚險交通意外,一部私家車疑因司機踩錯油門及扭軑,以致衝出路面,衝落約十米下山坡,司機幸僅受輕傷,由消防員救出車廂自行由山坡爬回路上,被送往鏡湖醫院治療。現場路段因救援工作一度要封閉。 駕車男子姓鄭,年約60歲,本澳居民。事發現場位於路環竹灣馬路往黑沙方向近905B17燈柱,路旁山坡長滿矮樹叢,私家車衝落山坡約,八至十米,被樹叢擱起,停在山坡上,救援人員包括消防人員及警方人員接報到場處理。 現場消息稱,消防到場後派人員落山,將年約60歲駕車男子救出離開車廂,自行由山坡爬回路上。其後警方派出一輛「吊機車」及一部拖車到達案發現場,嘗試把私家車拖回地面,但礙於現場地勢複雜以及坡度陡峭,消防員更要出動「電鋸」鋸開障礙物,吊車及消防合力,最終把私家車從山坡下拖回地面。 治安警稱,司機酒精濃度為零,懷疑是踩錯油門及扭軑致車輛衝落山坡引致意外。經檢查後,司機右手擦傷,送鏡湖醫院治理。
討論多時的《輕型出租汽車客運法律制度》法案(俗稱「的士規章」)在立法會一般性通過修訂法案,提出的士司機若五年內累計四次違規,會被「釘牌」。澳廣視時事節目「澳門論壇」昨日探討澳門的士制度法案,有意見擔心警方日後執法時出現誤判情況,希望為司機引入完善上訴機制,提高公平性。多名與會嘉賓都認同,應設有完善的申訴機制。 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凌世威表示,當局現時對疑違法的士司機作出檢控,需要進行搜證、聽證等一系列行政程序,而修法後只需執法人員即時票控便可,但他認為,警方未必即時可看到事實全部,建議設立上訴機制,避免誤判或冤枉司機。 律師何金明稱,目前澳門《道路交通法》對違法者有相關申訴部分,但申訴者若要推翻行政決定則比較困難,因為需要自行舉證,例如申訴者需具備對法律的認知、對事實的取證能力等,「唔係你一言我一語就可以推翻」,認同日後立法會可在這方面多加討論。 至於新修法建議的士必須要安裝錄音設備及衛星導航系統,的士司機互助會理事長郭良順表示贊同,並希望同時引入錄影設備,讓司機及乘客多一個保障,「半夜車到啲飲大咗嘅客人,坐坐下會一拳揮埋嚟,只能口同鼻講」;他並認同的士司機五年四犯須「釘牌」具阻嚇性。 民建聯副主席陳德勝亦同意完善上訴機制,但認為錄音設備除洩漏乘客私隱,並會增加司機精神壓力。 論壇上不少市民認同今次修訂「的士規章」,另有市民關注到未來的的士牌照公開競投採用公司制問題。郭良順表示,希望未來能推出部分可讓的士司機以個人名義競投牌照,並規定駕駛者必須是投標本人,讓司機不只是替人「打工」,增加對行業歸屬感。
第三階段「持續進修發展計劃」截至上(3)月底,共有82,000人申請, 課程參與人次達 16萬,政府已支付金額達三億元。教育暨青年局延續教育處處長黃志勇(圓圖)昨日受訪時表示,在課程參與情況方面,55%修讀職業技能類課程,其中商業管理、語言翻譯、創意文化等較受歡迎;年齡方面,39歲或以下居民佔60%。可見澳門年輕人會因應職業需要和個人發展而積極裝備自己,不斷進修,為未來向上流動奠定知識基礎。 機構課程審批方面,黃志勇表示,目前不獲批准的課程約有10%,主要因應課程費用、過往執行情況及對教青局指引的遵守程度作出綜合考慮,局方在評審過程中也會與機構充分溝通,包括採用電話、電郵、季度面對面講解會等形式,清晰、具體地準確傳遞參與課程的要求。 為達成《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健全專業認證制度及繼續推進終身學習型社會建設目標,為終身學習創造有利條件,鼓勵澳門居民參與,藉持續進修,尤其透過參與職業培訓課程及考取證照,以提升個人素養和技能,從而配合經濟產業多元發展及營造學習型社會。第三階段「持續進修發展計劃」目的是支持於2017年至2019年任一年12月31日或之前年滿15歲澳門居民終身學習,計劃申請期限為2017 年4 月11 日至2019 年12 月31 日, 資助上限為澳門幣6,000元。
本報早前獨家踢爆有科技公司假冒本澳博企與貴賓會名義,召開發布會大賣虛擬貨幣,經司警深入調查,上周三(18日)晚間逮捕一名涉嫌冒用名義的本澳男子,並發現幕後涉及一個至少十人組成的詐騙犯罪集團,該集團發行總量達20億個虛擬貨幣,以開放認購價每個港幣三元計算,最高詐騙金額可能達到港幣60 億元。 雖然警方已將事件定性為涉嫌詐騙行為,但該公司仍然宣稱自己合法,根據昨(22)日該公司網站刊登的公告,該公司強調其認購活動非一般認定的ICO(首次代幣發行)行為,並換掉原本帶有特區政府標誌的貨幣LOGO,又強調該公司遵守法律,將虛擬貨幣的落地應用「退出整個中國市場」,撇清一切可能違法行為。本報記者實際查詢其虛擬貨幣資訊,發現目前仍然持續有交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