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托兒服務規劃方案

婦聯促再增加全日托額

特區政府前日公布《澳門特別行政區2018至2022年托兒服務規劃方案》, 主要目標包括確保托額的適當供應和合理分配、持續提升托兒所服務質素,以及拓展新型托兒服務及其他育兒支援措施。 婦女聯合總會常務理事呂綺穎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婦聯認同規劃方案的大方向,但同樣關注到托額增加的同時,全日及半日托額分配要滿足實況。 她指出,現時半日托的入托率只有70%,而全日托則有90%,希望政府按照文本推進計劃,進一步增加全日托比例。 立法會議員黃潔貞受訪稱,樂見政府為托兒服務作出規劃,以配合遞增的出生率。她表示,托兒服務不只是福利措施,也是家庭友善的重要政策之一,直接影響到市民的生育意慫。她指出,因現時雙職家庭眾多,對全日托兒服務需求大,建議政府進一步落實調整全日及半日托額分配,同時將現時兩歲幼童入托標準下調到一歲半,減輕家長負擔。她又建議當局每年均可參考該年的出生數字去調整托額,可令規劃更加合適。 黃潔貞並提到,文本中計劃優先讓有特殊需要幼兒入托的做法正確,但希望當局設有明確的輪候機制,讓有需要的家庭等待有期。同時,當局需設評估機制,讓另外一些有急切入托需要的雙職、弱勢家庭等優先入托,確保資源分配公平合理。另外,她又要求當局應對如何監督托兒所及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有更詳細的著墨,明確交代監督途徑。 《托兒服務規劃方案》執行期為五年,分兩階段進行,訂定至2022年托額供應數量目標為三歲以下人口的55%;逐步調整受資助托兒所兩歲全日班及半日班分配比例由現時70%比30%至85%比15%;引入弱勢家庭幼兒優先入托制度及透過持續評估,提升托兒所及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等。

29/12/2017
20665

兩男亂拋煙頭引火警被捕

司警籲煙民切勿以身試法

本澳接連發生多宗煙民亂拋煙頭引發火警案件,司警拘捕一名本地男子及一名內地男外僱,控以觸犯刑法典第264條「造成火警、爆炸及其他特別危險行為」罪,兩人過失引致火警的行為,一旦罪成可判處一年至八年徒刑。司警呼籲廣大煙民,切勿以身試法亂拋煙頭。 本月26日上午11時,友誼大馬路華都酒店旁邊一個空置地盤發生火警,消防到場時酒店保安員已經將火勢撲滅,但消防發現火警並非自燃,認為事件有可疑,交由司警縱火罪案調查科跟進。司警根據現場周邊錄影,發現起火前有一男子將煙頭拋落在起火位置,數分鐘後便出現明火。司警鎖定該男子身份,他是65歲陳姓本澳居民,在案發地點附近一商業大廈工作,任職旅遊車司機,司警於前天(27日)中午將其帶走調查,陳供稱在工作期間到樓下吸煙,之後將未熄滅的煙頭丟棄在案發位置。 本月19日晚,關閘華大新村第二街一個地鋪的卷閘門簷篷發生火警,司警調查後發現,起火前有一男子站在起火位置對出關閘廣場行人道吸煙,之後隨手將煙頭拋落到旁邊地鋪簷篷上,導致垃圾雜物被引燃。司警隨後鎖定該男子身份,為姓鄧35歲內地人,從事送貨外僱。司警前天(27日)將其拘獲,鄧承認當時在案發地點等候朋友,期間吸煙並亂拋煙頭引起火

29/12/2017
30434

見證重力波觀測寫歷史

陳文亮:我本是留級生

「不時在想,小說的情節是否真實,假如有一件是真的,那會有多震撼」。一個高中一年級七科全不合格、酷愛倪匡科幻小說的澳門學生,從課外書中的科幻,追逐現實世界的科幻。他是陳文亮,如今他在全球科研最前沿的研究機構繼續探索宇宙的未解之謎,是「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IGO)研究員、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團隊的一分子,也是不折不扣的澳門子弟。上周六(23日)他在澳門科學館天文館出席重力波講座,向澳門市民分享重力波相關知識,也希望用自身的經驗,鼓勵更多澳門人發掘興趣,勇敢追逐夢想。 時光回到2015 年9 月14 日,位於美國的「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IGO)首次成功觀測到黑洞合併引發的重力波現象,印證了愛因斯坦100 年前廣義相對論對重力波存在的假設,憑藉這項發現,LIGO 三位學者榮獲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殊榮,當時陳文亮即是LIGO 的一分子,負責重力波數據分析,估算重力波發生位置。 陳文亮在講座結束後接受本報專訪,談到自己有幸見證歷史,認為十分榮幸也十分幸運,他稱更多的感受是為前人的研究與獲獎的科學家感到高興。他謙虛的表示,相較於重力波探測的漫長歷史,自己只是有幸在數年前進入LIGO,貢獻一己之力。 七科「滿江紅」就愛衛斯理談到對宇宙的嚮往與求學的心路歷程,陳文亮坦言自己本不是一個「愛讀書」的好學生,雖然現在正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但在就讀濠江中學期間,曾試過七科不合格「滿江紅」,連補考的機會都沒 有,直接留級。他形容自己雖不是「搞事分子」,但上課不留心,食零食睇課外書「樣樣齊」。當時的他酷愛倪匡筆下的衛斯理系列科幻小說,「不時在想,小說的情節是否真實,假如有一件是真的,那會有多震撼」。

29/12/2017
36709

神秘重力波

政府不應一刀切封殺醫學美容

五年多前在香港發生的「DR醫學美容事故」,導致一死三傷。香港高等法院於本月18日作出判決,DR創辦人周向榮被判入獄12年、實驗室技術員陳冠忠被判囚十年,死者終於尋冤得雪。醫學美容近年崛起,內地美容院猶如「雨後春筍」,而然當中不少都隱沒在民居中。而在澳門,近年來亦發生多宗涉及美容院提供醫學美容的事件。有本地業界指出,醫學美容屬專業性非常強的行業,行業的專業操守需要政府把關。 隨著本澳社會經濟發展,愈來愈多大學生及年青一代關注醫學美容及整容服務。醫學美容前景亮麗,不少新人都想加入,但由於本澳沒有相關的發牌制度和方案,有關規管醫學美容的法例已訂立超過20年,監管與執法存在漏洞,阻礙了醫學美客的發展。衛生局強調,美容院屬非醫療場所,若提供藥物注射、填充劑注射、整形手術、抽脂等涉及外科及入侵性的醫療程序均屬非法行醫,須由註冊醫療場所醫生施行。 有議員及美容業界均指出,如果澳門有類似外國高端的醫學美容服務,做好澳門品牌,相信可以吸引內地旅客來澳消費,發展經濟產業多元化,因此,澳門特區政府不應再「一刀切」封殺醫學美容。而必須立法加強監管,令行業具有專業性,包括開設專業美容師考核制度,讓非醫學人員亦能考取專業執照,操作簡單的醫療美容儀器。 此外,政府除監管操作外,還要多了解提供相關儀器的代理商,實行源頭監管,並開放更多權限予美容行業,提升專業水平,而不是直接封殺美容業發展。本澳衛生局早於2015 年曾表示,會研究探討區分醫療程序及美容服務的指引,惟至今仍是「自聞樓梯響」,藉著「DR醫學美容事故」裁決於近期再次喚起社會對醫學美容的關注,當局必須以此為鑑,盡快就本地醫療美容立法,以及加強公眾對醫學美容的性質和風險的認識,防止美容悲劇在本澳發生。

29/12/2017
21264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