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牌導遊與團友夾計扮自由行

旅遊局:巡查數百次仍難檢舉

立法會公共行政事務跟進委員會昨(10)日下午舉行會議,跟進非法導遊監管事宜,旅遊局局長文綺華列席會議。據旅遊局提供數據指,由去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通車日)至今年3月31日,只收到七宗在關閘口岸的投訴個案;而當局曾在上述期間巡查全澳各口岸164次,包括12次與治安警和勞工局的聯檢;針對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巡查305次、大三巴89次,但至今仍沒有成功檢舉個案。委員會認為可用「接送員」法規對有關情況作出規管,當局回應指有待研究。 委員會主席施家倫引述當局表示,因疑似非法導遊與「團友」聲稱是自由行,在集體旅遊合約上列明為自由行,加上他們在關口集合或解散後自行乘車到景點,難以界定是有人從事非法導遊工作。當局曾與內地部門溝通,但因內地無規範旅遊團體須在澳門有地接社,所以只能對內地業界作出呼籲。施家倫表示,現時有法規列明在集體旅遊中可以安排有「接送員」,但須由指定旅行社支付報酬。委員會認為暫時可用上述法規作出處罰,當局回應指有待研究。 據旅遊局提供的數據指,2018年旅行社接待旅客有909萬人次,比2017年上升5.5%;2019年頭兩個月已接待147萬人次,同比上升4.3%。而澳門現時約有3,000名持導遊執照人士,當中只有不足1,000名人士正從事導遊工作。換句話即平均每個導遊一個月可接30團遊客。施家倫稱,有委員擔心本地導遊生計被非法導遊影響。 澳門現行法律雖然規定來澳旅行團必須由本地導遊負責帶團,但同時並無禁止在無導遊的情況下群眾集體來澳遊玩,更無禁止使用大型車輛等情況,難以進行檢控;而在檢控非法導遊的實際操作上,需要搜集足夠證據支持,執法上存在一定困難,委員會望政府代表能夠為解答有關問題。

11/04/2019
19664

工務局簡介荔枝碗防洪方案

路環西側沿岸或呈「兩湖」景觀

昨(10)日下午舉行的城規會全體會議上,工務局簡介路環荔枝碗沿岸防洪整治方案,包括建設堤岸及景觀湖兩個方向。會上委員多數支持景觀湖方向,認為可以在安全和景觀之間取得平衡。工務局局長李燦烽在會後表示,由於防洪整治涉及到利用海域,需要得到中央政府批准,當局會聽取社會意見、進行海底及地質勘查,加緊進行研究定案。 工務局介紹初步整治規劃,提出堤岸及景觀湖兩個方案。 堤岸方案將沿舊船廠路環碼頭外設置堤岸,現狀岸線外移30米,岸頂設計高程4.5 米,擋浪牆設計高程5.4 米,採取加高海堤與現有堤岸連接。而景觀湖方案由舊船廠外緣設置堤岸至海關後方高地,形成景觀湖,岸頂設計高程4.5 米,擋浪牆設計高程5.4 米,堤頂設置步行通道,堤上設置水閘進行調蓄。 工務局又指,路環船人街及十月初五馬路沿岸整治規劃初步方案去年已向城規會、路環團體和居民介紹整治構思,意見主要認為「一湖」方案較優。若在荔枝碗沿岸也實施景觀湖方案,可與十月初五馬路段的景觀湖連接成為「兩湖」,相信對水體和景觀的影響較小。由於十月初五馬路一段以及荔枝碗一段之間正是路環碼頭所在,當局初步計劃會在碼頭處裝設活動式防洪設施。 林翊捷委員指出,荔枝碗船廠片區是被評定文物場所,認為兩個方案都會破壞受保護的水體,李燦烽回應指,日後在研究過程中會與文化局密切溝通。胡祖杰委員認為,可以考慮將路環碼頭的功能移到其他地方,以免留下容易入水的弱點。梁慶球委員就認為,「安全擺第一,景觀擺第二」,希望當局盡快研究落實方案。

11/04/2019
23527

當旅客來到家門口

在剛過去的清明節小長假,來澳旅客數量又創新高,數以十萬計的旅客將小城擠得水洩不通; 有團體昨日起在下環區舉辦為期一個月的活動冀吸引旅客入區,卻被居民「鬧爆」擾民; 本澳是否徵收旅客稅的話題最近在社會鬧得熱哄哄,各界意見不一。各種因旅客數量引起的問題一時間浮現,自然又令人關注到澳門的旅遊承載力。 去年的訪澳旅客量超過3,500 萬人次,今年農歷新年及清明節假期旅客量又超過預期,較去年同期增加逾兩成,相信今年的旅客量將再創高峰。澳門以發展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為目標,受旅客歡迎本應高興,但眾多旅客使用了公共空間及資源,超出城市負荷,甚至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時,這種犧牲居民生活換來的繁榮景象,究竟是否值得。 本澳土地資源有限是客觀的事實, 政府一直提出將旅客分流到舊區,但卻沒有考慮到舊區的環境及配套能否承受大量旅客到訪。以本澳去年推出的活化關前街活動為例,雖然該區人流增加,但人車爭路的矛盾隨即顯現,亦有居民批評活動破壞了該區原本寧靜的環境。近日再有團體聯同政府在下環區舉辦類似活動,即引起不少居民反對,質疑這種活動究竟是「分流」措施、還是將旅客逼爆的問題擴展至其他社區? 旅遊博彩業是澳門主要經濟支柱,居民當然希望有關產業繼續健康發展,亦希望旅客來澳不只是去賭場,還可到不同地方了解澳門,但這種要把不同區域變成遊客區的做法並不宜矯枉過正,舊區活化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解決舊區居住問題才是首要; 遊客區和住宅區亦應有一定界線,否則會造成社會很大的矛盾。 澳門以發展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為目標,但一直以來只見「旅遊」,不見「休閒」。本澳大三巴、議事亭一帶幾乎每日都人山人海,寸步難行,該區居民經常要面對大量旅客造成的道路阻塞和嘈音,與旅客爭巴士等問題,相信無人希望自己的社區,變成另一條新馬路。

11/04/2019
23292

「下環巡禮」昨日開鑼

冀傳承及發展特色文化

由多個團體合辦、為期近一個月的「下環巡禮」,昨(10)日下午3時在亞婆井前地舉行開幕式。 活動期間,下環區部分商戶提供消費優惠,期望藉此宣傳社區形象,推動社區經濟,發掘下環區特色與亮點,讓更多的居民和遊客「認識下環,來到下環,關心下環發展」。 「下環巡禮」由下環坊會、澳門中區南區工商聯會、澳門媽閣水陸演戲會、澳門漁民互助會、澳門西南區工商聯合會主辦,並獲旅遊局贊助,由昨日起至5月5日為市民及旅客帶來各種精彩活動,包括在司打口、下環、媽閣等附近舉辦漁港風情展示、土生文化之夜、導賞服務、微電影放映會、音樂表演,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媽閣水陸演戲酬神以及下環圍里半天遊等。 澳門中區南區工商聯會會長李卓君致辭時表示,通過籌備下環巡禮活動,可以看見下環社區的居民、商戶、社團和專業人士都十分積極參與社區營建工作。對此,他表示衷心的感謝。李卓君相信,有居民與商戶的參與、專業團隊的協助,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環社區的整體環境定能得到改善,特色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共同構建成更有活力及具發展潛力的地方。 下環區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具傳統中國特色圍里街巷,也有西方味道的教堂和建築景觀,有土生葡人美食,也有地道的澳門特色美食,但同時面對舊區老化、水患等問題。期望舉辦系列活動吸引更多居民和旅客認識下環,發掘區內的特色和亮點,推動該區多元文化旅遊。

11/04/2019
16982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