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入校支援處理學生情緒

因應最多宗青少年學生輕生事件,特區政府高度關注青少年精神及心理健康發展,衛生局於今年1月聯同教育及青年發展局、社會工作局、中華教育會、天主教學校聯會及明愛生命熱線,設立「以愛同行—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建立65項細節工作目標,透過與家長會座談,了解家長需要和對子女期望;邀請司警局談判小組成員培訓老師和輔導員,增強前線人員對學生情緒的洞察力等。 政府設立「以愛同行—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透過社會全方位廣泛參與,做到「聯防、聯控、聯動協作機制」,共同針對家庭環境、網絡媒介、人際關係、學習生活等方面對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發展提供支援,開發並收集各方家長教育資源,加大力度提升親職教育功能;將生命教育主題價值融入學校規劃和課堂教學;完善課業和評核的指引;加強教師和學生輔導員陪同青少年成長的角色。 將生命教育融入課堂 具體措施包括開發並收集各方家長教育資源,加大力度提升親職教育功能;將生命教育的主題價值融入到學校規劃和課堂教學;完善課業和評核的指引;優化與相關部門、教育團體、民間組織及學校的合作機制;加強教師和學生輔導員陪同青少年成長的角色;透過衛生部門提供的「綠色通道」直接轉介作適時支援;加強宣傳「生命熱線」及青少年線上輔導服務;加強跨部門社區服務防護網等,全社會共同做好「生命守門員」角色。 工作小組可起預防作用 澳門中華教育會副理事長暨菜農子弟學校校長王國英受訪時認為,「工作小組」的設立具有一定迫切性,透過跨部門合作,期望在悲劇發生前能及時處理,起到預防作用。另一方面,「工作小組」亦針對駐校輔導員以及導師面對學生情緒的洞悉能力等進行培訓,隨著近年事態發展,「工作小組」亦邀請司警局談判小組成員培訓老師及輔導員,相信對於開解學生負面情緒有一定幫助。 培訓可增輔導員應變能力 王國英指出,現時本澳學生與輔導員比例約為600比1,以菜農子弟學校為例,平均一名輔導員跟進個案有20至30宗,主要涉及學生與家人溝通欠佳、家人對子女期望過高,以及學生認為老師處分不公等原因。王國英認為,現時駐校輔導員年紀較輕,工作經驗不足,相信透過「工作小組」培訓活動,可增加輔導員處理應變能力。他又指出,授課老師與學生接觸時間長,可更快捷發現學生的負面情緒,建議日後授課老師可一同參與培訓,多角度開導學生,了解其需要。 沉迷網絡家庭關係疏離 王國英表示,近月觀察到學生情緒波動大、抗逆能力不足而選擇輕生,或因疫情所致。王國英解釋,疫情下學生大部分課外活動減少,導致不少青少年沉迷網絡,與家庭關係疏離。王國英直指,「若學生接觸不良訊息,或會導致產生不良負面情緒」,近期亦了解到學生不願直接用電話熱線與社工傾訴,以及直接與家長對話,因此教青局以及社工局開通手機社交軟件,以文字形式訴說負面情緒,「對症下藥」跟進處理。 籲家長能了解子女日常 「工作小組」不定時舉辦家長座談會,了解家長需要和對子女期望。王國英指出,隨著網絡高速發展,學生沉迷網絡時間長,他呼籲家長能了解子女日常所接觸的事物,避免他們接觸不良信息。王國英續指,教青局、社會工作局、衛生局、以及社團等參與「工作小組」工作,而隨著未來發展,認為需要更多部門參與,例如體育局、治安部門等。 王國英稱,疫後陸續開展部分課外活動,期望透過體育局了解青少年的發展動向,以正確方式引導青少年不應過度沉迷網絡。

07/04/2021
23354

促進全民心理精神健康

新青協倡多方加強聯動

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副理事長施妮娜受訪時表示,疫情下青年、以至成年人有不少的隱形創傷,而近月連續發生多宗青少年學生輕生個案,引起社會各界關注,而今年1月特區政府設立「以愛同行——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全方位關注青年身心健康發展,作為青年社團的一員,對方案表示支持及樂見。 施妮娜稱,過往青年團體有聯合司警局等部門舉行座談會及工作坊,但坦言上述活動未能讓每位家長及學生成功參與,因此日後「工作小組」應致力促進全民心理健康。施妮娜建議可加入保安部隊相關部門如治安警、消防局、海關等,以及各所學校及青少年團體參與,多方加強聯動機制。 社會對身心健康認知貧乏 施妮娜續指,受情緒困擾的青少年處於迷惘周期,包括文理分科、大學選擇專業等不同階段,屬於青少年身心發展及自我定位階段,當青少年尋找社工支援時,社工仍需聯繫家長溝通,但她坦言,現時社工及家長間的信任度仍需加強。施妮娜又指出,本澳社會對於身心健康認知以及正向的情緒教育等知識較為貧乏,相信未來「工作小組」需循該方面改善,全面性照顧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 施妮娜指出,青少年於成長階段日漸希望變得獨立自主及獲得認同感,建議可透過成長支援、壓力支援及身心支援等方面加強他們於應試、升學抉擇、人際關係等問題中調節自己。 施妮娜建議可透過成長支援、壓力支援及身心支援等方面加強青少年於應試、升學抉擇、人際關係等問題調節自己。(《力報》攝影組攝) 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副理事長施妮娜表示,「工作小組」應致力促進全民心理健康。 (資料圖片)

07/04/2021
29011

首兩月交通違例檢控逾十萬宗

交諮委:疫情穩定「出車數字多咗」

治安警察局昨(6)日公布今年1月至2月交通統計數字顯示,今年首兩個月共錄得2,117宗交通意外,比去年同期上升46.71%;交通意外受傷676人,同比亦升了37%。「違反道路交通法/規章」個案方面,今年首兩個月錄得約10萬零4,000宗,罰款總金額為2,464多萬澳門元,同比均增19%,有意見指相關數字急增近20%,與去年同期處於疫情高峰期,市民響應政府號召要留守家中,外出車輛及人數大減有關,但亦呼籲行人及駕駛者應提升過路安全意識和注意交通標示。 【本報記者劉凱輝報道】 在今年首兩個月10萬多宗「違反道路交通法/規章」個案中, 其中違泊被「抄牌」佔94,000 宗,比去年同期上升20.16%;公共道路鎖車461 宗,上升186.34%;咪錶鎖車宗, 上升23.03%。而今年首兩個月檢控衝紅燈708宗,同比上升45.98%;其中電單車衝紅燈216 宗, 同比去年增204.23%。駕駛時使用流動電話檢控則減少至260宗,同比去年下降,駕駛者不讓先200 宗,同比減少20%。 涉及醉駕的汽車意外有七宗,同比增逾1.3 倍。 居民車輛出行增 意外自然升 針對治安警最新公布今年首兩月交通意外數字,交通諮詢委員會副主席黃承發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交通意外與去年同比急增近20%,相信是由於去年1至2月正值疫情高峰期,市民響應政府號召要留守家中,出行車輛及市民大減有關;他指出,車輛及市民外出增加,交通意外機率亦會自然增長;另一方面,加上現時路面工程增多,駕駛者及行人一時間未必能適應習慣,相信亦是交通意外增加的主因之一。他呼籲行人及駕駛者尤其在工程附近要留神小心,近年亦觀察到過馬路的人士不時有「睇手機」、「衝出馬路」等亂象,他認為行人意識有待提升。 的士違例同比減少55% 「違反道路交通法/規章」個案方面,今年首兩個月共錄得10萬多宗,黃承發稱,今年比去年同期疫情平穩,出行居民及駕駛者增多,相關違例被檢控數字自然增加,他稱「出車數字多咗」,交通違規亦自然增多,認為屬於正常現象,但亦指出,違例檢控個案與駕駛者的駕駛習慣有關,呼籲駕駛者應該注意交通標示,遵守交通規則及切勿胡亂泊車。 此外,今年首兩個月打擊的士違例32宗,同比減少近55%。

07/04/2021
25392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