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藥、戒毒研究續開展

社工局預計明年10月完成

為更好地掌握澳門濫藥人口的情況和成因,檢視本澳整體濫藥趨勢和調整防治措施,並強化相關服務資源配置,社會工作局自2019年6月委託「亞洲藥物濫用研究學會」開展名為「濫藥趨勢、戒毒服務需求與發展規劃研究」,因受疫情影響,有關調查工作將延續進行,並預計於2021年10月完成。 社工局呼籲受訪市民繼續支持是項研究工作,調查期間所搜集的一切資料會保密處理,僅作為澳門防治濫藥措施未來規劃及服務發展的參考依據。 市民如有任何查詢或需核實調查員身份,可致電研究單位查詢熱線:62305544、66956300;或於辦公時間致電社工局戒毒康復處:28714086。 本澳去年吸毒346人 社工局表示,澳門去年呈報的吸毒人數共有346人,社工局因應不同的對象及毒品趨勢,持續開展多元化的預防教育和文體藝活動。其中,「健康生活教育」及「智Cool攻略」,每年為超過2.3萬名幼高至初中三年級學生提供系統藥物教育課程。 另外,為拓展社區資源構建防治濫藥網絡,社工局聯同澳門工人醫療所及青少年服務機構建立個案轉介機制,為濫藥青少年提供健康檢查及輔導服務,鼓勵社區隱蔽個案及早接受戒毒治療。 社工局呼籲受訪市民繼續支持是項濫藥、戒毒研究工作,調查期間所搜集的一切資料會保密處理。 (資料圖片)

07/09/2020
17781

劃分18區 填海41公頃

《城市總體規劃》草案出台 面向未來20年發展

經歷多年的等待,《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下稱《總體規劃》)及《輕軌東線方案》正式公布,並自今(4)日起至11月2日開展為期60日的公開諮詢。《總體規劃》提出以「積極建設澳門成為一個快樂、智慧、可持續及具韌性的城市」為規劃目標,建議將澳門分為18個「規劃分區」,並按照「土地用途規劃圖」劃分土地主要用途,將商業區、工業區及旅遊娛樂區等三個產業分區做出清晰劃分;同時提出以填海方式連接澳門半島東北側與新城A區,填海面積約為41公頃。根據時程,《總體規劃》最終報告將於明年9月呈特首拍板。 特區政府昨(3)日下午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40)》草案,工務局局長陳寶霞、輕軌公司執行委員會主席何蔣祺、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環保局副局長黃蔓葒、房屋局局長山禮度、交通事務局副局長鄭岳威、旅遊局副局長許耀明、工務局城市規劃廳廳長麥達堯、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委員麥儉明,以及港鐵公司項目經理曾向強和奧雅納工程顧問城市規劃經理梁銘茵出席會議。 2040年總人口約81萬人 最新公布的《總體規劃》草案以2020年至2040年作為規劃期限,規劃範圍則為澳門特區行政區域,以及85平方公里海域管理面積、橫琴澳門校區、橫琴口岸澳方口岸區及相關延伸區等,至2040年總面積為36.8平方公里。而根據統計暨普查局的人口預測,本澳至2040年總人口約80.8萬人。 《總體規劃》草案提出,以結合「國家、區域、自身」三個層次,確立澳門未來發展定位。以「積極建設澳門成為一個快樂、智慧、可持續及具韌性的城市」為規劃目標,提出13條策略指引,在空間結構上打造「兩門戶」、「三樞紐」、「四軸帶」與多核心空間布局。 全澳劃分18區 各有規劃指引 草案提出,將澳門依照人口分布、特色和功能,分為18個「規劃分區」,各個分區依照各自特性有不同的規劃指引。工務局城市規劃廳廳長麥達堯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18個分區是根據各區的功能特性劃分,主要先按統計分區,以方便後續獲得詳細規劃數據。他以北區-2為例,北邊有東線站點,與南邊環境不同,未來在站點透過TOD(公共交通導向型發展)形式增加商業發展予市民使用,而遠離輕軌站的部分,則希望規劃更多綠化用地和公用設施。他認為劃分18個區域後,有助日後進行詳細規劃。 近岸填海41公頃 連接新城A區 另外,草案亦提出澳門半島東北側與新城A區之間以填海連接,有關面積約為41公頃。 麥達堯表示,此部分填海對交通和社區環境有著正面作用,若社會支持相關諮詢內容,特區政府將就填海計劃向中央爭取,隨後再展開具體的專項規劃。 他續稱,建議填海原因是未來新城A區是重要的居住區之一,黑沙環現有的居住人口密度高,友誼圓形地至關閘一帶長期存在交通問題,近岸填海能夠擴寬空間,並增加更多綠化區域,當局現已初步完成水文研究,證實填海規劃是可行的。麥達堯強調,草案規劃填海的大前提是保護海域環境,填海是很節制性的,會將對生態的影響減至最低。

04/09/2020
47883

增加原區就業 推進都市更新

居住面積佔比將增至22%

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40)》草案(下稱《總體規劃》草案),當中明確住房規劃三個重要目標方向,包括居住用地基本滿足到2040年預測人口的住屋需求;優化將來職住平衡空間布局;建設宜居新區等。居住空間除新城區外,還將研究在青洲、氹仔、石排灣增加新的居住用地。 在都更方面,則計劃透過土地利用分配,優先發展北區-2、中區-1等發展年期長、建築物樓齡較高的區域。草案預計,基本能滿足2040年80.8萬預測人口的住屋需求。 昨日公布的《總體規劃》草案提出將全澳土地劃分為居住區、商業區、工業區、旅遊娛樂區、公用設施區、生態保護區、公共基礎設施區、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區。 工務局城市規劃廳長麥達堯表示,現時本澳居住區約佔全澳土地17%,未來希望透過新城A、C和D區,以及氹仔北、石排灣和青洲等新土地的建設,規劃研究增加新的居住用地,逐步緩解現有部分地區人口密度偏高的情況。 青洲不再增加公屋 被問及為何仍新增青洲的居住用地,麥達堯回應指,青洲仍有較多未開發的土地,雖然總體規劃希望現有居住區不再大幅增加人口,但不代表所有區域都不作居住用途設置,具體居住容量將在詳細規劃中訂定。工務局長陳寶霞則指出,青洲區用地及氹北用地基本為私家地權,未來不會規劃作公屋用途。 奧雅納工程顧問城市規劃經理梁銘茵則表示,本澳到2040年屬於中程度預測,保守合理估算澳門人口增長將會速度放緩,而總規設有五年檢討機制,未來可到時按實際人口增長幅度調整總體規劃。 考慮北區-2、中區-1優先都更 總體規劃草案提出以都市更新的契機,透過土地利用分配,重新規劃住屋、商業、公用設施、公共開放空間等,提升居民生活素質,強化城市多核心發展。 草案提出未來的18區中,以北區-2及中區-1為都市更新優先發展區域,工務局城市規劃廳廳長麥達堯表示,北區-2主要為祐漢、台山區;中區-1則東起松山,西至新橋、提督馬路,因為該區建築物較舊及人口密度較高,故建築優先推動都更進程。 麥達堯表示,由於工業對社區有影響,故希望將工業區集中設置。現有居住區附近的零散工業用途希望轉非工業用途,如改為商業用途,因與慕拉士連成一片,希望轉為商業區域。 新城A、D區增大型康體設施 規劃作全澳性且獨立佔地的康體、教育、醫療、文化、社會及市政服務等設施的區域為公用設施區,如體育館、高等院校、醫院、博物館、康復院舍及墳場等。鼓勵複合利用,持續優化公用設施的可達性及與居住區的連接性,以擴大服務覆蓋範圍。規劃構思於新城A區南端及路環荔枝碗新增全澳性文化設施,於逸園跑狗場原址、新城A、D區規劃增設大型康體設施,並於南灣湖C、D區規劃政府設施。

04/09/2020
40022

關閘至氹仔碼頭最快15分鐘

輕軌東線設施全面地下化

繼去(2019)年 12 月起,輕軌氹仔線完成 建設且正式運行,接著輕軌東線的規劃 備 受 關 注 。 昨( 3 )日 《 輕 軌 東 線 方 案 》 正 式對外公布,方案建議輕軌東線由關閘至氹仔北安碼頭,路線初擬全長 7.65 公里,計劃設六個 車站,預計落成後,由關閘到氹仔北安碼頭僅需 15 分 鐘。另外,輕軌東線主要以海底隧道形式興建,施工期 間基本不會佔用現有路面,建成後亦具備於惡劣天氣下 運作的條件,能提供全天候的乘車服務。 工務局昨(3)日正式公布《輕軌東 線方案》,今(4)日起至11月2 日展開為期60日的公開諮詢。方案 指出,澳門特區政府為配合城市發展 與促進社區融合,豐富和加強澳門現 有公共運輸網絡,擬興建由澳門半島 連接到氹仔的輕軌東線網絡。 輕軌東線由關閘至氹仔北安碼 頭路線初擬全長約7.65公里,當中 有250米是利用現有氹仔線軌道接 駁而成,東線共設六個車站(ES1 至 ES6),車站及軌道均在地底運行, 能提供全天候的乘車服務。 設六車站 東線與氹仔線連接輕軌東線分為三段,第一段 為澳門半島北面,設有兩個車站, 由隧道連接位於馬場北大馬路及友 誼橋大馬路對開的海床下的ES1及 ES2輕軌站;第二段為北區沿海段 及新城 A 區,連接澳門半島至新城 A 區南端,設置ES3至ES5共三個地底車站,只有部分通風口及車站出 入口會位於地面,盡量增加綠化空 間,減低對景觀的影響;第三段為 連接新城 A 區及 E 區的海底隧道,新 城E區的ES6 站為輕軌東線最後一 個車站,將興建與氹仔線連接的過 渡段,由地底緩緩向上爬升,與氹 仔線高架橋的結構相連接乘客可無 縫換乘氹仔線。 惡劣天氣下具備運作條件輕軌公司預計輕軌東線落成後, 由關閘到氹仔客運碼頭只需15分 鐘。輕軌東線主要以海底隧道形式興 建,施工期間基本不會佔用現有路 面,建成後亦具備於惡劣天氣下運作 的條件。諮詢文本指出,輕軌東線將 會成為第一條連接澳門半島及氹仔的 輕軌海底隧道,由於東線為地下線路 不受惡劣天氣影響,令線路有條件於 惡劣天氣下正常運作,相信可進一步 紓緩跨海大橋的交通。

04/09/2020
41637

為開學學童做足準備

政府將增加兒童口罩供應

因應本澳幼兒、小學、中學及特殊教育學校於9月初陸續開學,兒童口罩需求增加,特區政府在開學前已積極部署加大採購兒童口罩,近日亦成功添購部份數量,在新一輪(第21輪)保障口罩供應澳門居民計劃期間,符合資格市民將可一次性購買30個兒童口罩。已購買15個兒童口罩和15個成人口罩的市民,倘當中的成人口罩未使用,屆時亦將允許置換成兒童口罩。 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羅奕龍醫生在昨(3)日的新冠肺炎應變協調中心新聞發布會上稱,第21輪保障口罩供應澳門居民計劃已由上8)月30開始,將於本(9)月28日完結,每位合資格人士可以透過計劃於指定藥房或衛生中心一次過購買30個口罩,其中,滿三周歲至四周歲兒童,每人每次可選擇購買15個兒童口罩和15個成人口罩,或30個成人口罩。 他稱,在第20輪計劃中,每人每次選購小童口罩30個的共有15,791人,每人每次選購小童口罩15個和成人口罩15個的共有6,954人;而第21輪計劃執行至昨日,每人每次選購小童口罩30個的共有3,956人,每人每次選購小童口罩15個和成人口罩15個的共1,694人,雖然數據顯示市民對兒童口罩的需求只佔整體的一小部分。 可一次購30個兒童口罩因應本澳幼兒、小學、中學及特殊教育學校於本月初陸續開學,特區政府在開學前已積極部署加大採購兒童口罩,近日亦成功添購部分數量,預計相關防護物資近日陸續抵澳,應變協調中心在短期內將增加兒童口罩供應,符合資格市民可以在新一輪計劃期間一次性購買30個兒童口罩,至於已購買15個兒童口罩和15個成人口罩的市民,倘當中的成人口罩未使用,屆時亦將允許置換成兒童口罩。羅奕龍醫生呼籲未購買兒童口罩的居民不需急於購買,而需更換兒童口罩的市民,當局會計算貨量後,盡快公布允許更換的時間表,他強調當局有足夠數量供市民更換。 已購成人口罩包裝未拆可置換另外,他重申,當局會仔細檢測市民拿來更換的口罩,若原包裝未拆開,基於不浪費原則,會重新使用;若是已打開包裝的則會報廢處理。他指出,市民有把成人口罩置換成兒童口罩的權利,但現時市面上的兒童口罩供應充足,亦不難購買,呼籲若已打開口罩包裝,市民應避免浪費繼續使用,善用公共資源。

04/09/2020
17003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