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颱風「海高斯」襲澳,導致內港一帶廣泛水浸。有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建議政府,未來在內港興建擋潮閘時考慮將內港防洪閘優化為一座具擋潮防洪、通航通關和商業用途的多功能綜合體;又關注政府提出擬於司打口公園地下興建蓄洪池,但至今未有施工時間表。 在昨(2)日舉行的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平常會議上,委員鄭洪光關注內港擋潮閘的建造,建議政府可具體做法是採用三層式建造,下層用於防洪,中層作為通關通道,上層為商業或政府建築。該建造方法除了可發揮防潮、防洪功能外,同時可建造一個新型、便捷的口岸,還有配套建築分別供珠海和澳門使用,屆時亦可增設旅遊設施等。 委員歐陽廣球發言時則指出,早前工務局計劃在司打口公園地下興建一個容積為1.5萬立方米的蓄洪池,以改善區內受水浸的情況,但至今仍未有施工日期。他又提到該區居民關注區內休憩活動設施嚴重不足。 他建議當局將公園的水池移平,或與蓄洪池升級改造為停車、蓄水兩用,紓緩區內車位不足,同時擴大可使用的活動空間,豐富公民教育資訊廊的軟硬件設施,構建多功能戶外大型公園供居民閒餘使用,藉此改善區內休憩設施不足的情況。
澳門內港往返珠海灣仔的海上客運航線恢復營運剛滿半月,隨著客量穩步增加,由今(3)日起班次由原本每小時一班調整為每半小時一班,兩地口岸的通關時間仍維持早上7時至晚上10時。海事及水務局相信有關調整可吸引更多市民和旅客使用內港至灣仔航線往返。 海事及水務局昨日發出新聞稿稱,內港往返珠海灣仔航線客量正穩步增加,近日客量為每日約600至700人次,相信班次調整為30分鐘一班後,將能提供更方便的出行選擇。當局又表示,未來兩地會根據國家防控政策和粵澳疫情實際情況,在合適的時間恢復客船班次為15分鐘一班。 海事局提醒乘客,在航程期間必須全程佩戴口罩,否則船公司有權拒絕乘客上船。通關人士需持有現行規定下有效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海事局提醒有關人士務必在出行前做好「澳門健康碼」及「粵康碼通關憑證」的轉換操作,確保通關暢順。 早前經濟局表示,隨著內地旅客簽註逐步恢復辦理,加上內港往返灣仔的海上客運航線今日起復航,預計到訪該區的旅客將逐步增加,相信可為該區商戶帶來商機。當局又兩度派員到內港碼頭派發「特色店計劃」宣傳品加強推廣,吸引更多旅客到該區的特色店和附近社區消費。
勞工局早前表示,已刪減約13,000個外僱名額,為本澳居民提供就業機會。不過,有社諮委認為,部分工種並不合適居民,或不願擔任,認為成效不大;又預料未來建築行業發展前景大,建議政府針對建築業進一步增設帶薪培訓課程。 在昨(2)日舉行的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平常會議上,委員李仲言在議程前發言時指出,失業率上升令澳門經濟體系單一問題再次凸顯。而本澳近期先後推出不少填海區的城市規劃及輕軌等大型基建項目,屆時定必需要大量建築行業人士,可見本澳建築行業有較大發展前景,能提供一定的就業機會。 李仲言建議當局就本澳未來的發展情況,進一步增設建築等有關行業的帶薪培訓課程,例如開展更多建築技能或文書培訓課程,進一步帶動本澳就業率同時,讓失業居民能夠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培訓內容,向他們提供更多技能培訓,增加日後就業出路,另一方面,培養更多本地的建築行業人員,為本澳長遠的「基建之路」發展打下基礎,以降低對外需求,減低本澳經濟過於單一的問題。
輕軌氹仔線多個車站上月接連發生飾面板和木塊脫落事件。交通事務局局長林衍新認為,輕軌氹仔線運營至今八個多月,無論是輕軌運營、運行系統等在本澳均屬新事物,希望社會諒解;而早在2015年,當年的氹仔經屋湖畔大廈、路環石排灣經屋業興大廈及社屋樂群樓等公屋,在入伙短短數年內,多處牆磚接二連三出現甩磚情況,以至更嚴重的「空鼓磚」,對住戶造成十分巨大的影響,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去年被追問時表示,「若有啲嘢當時做得唔好,大家要接受」。 澳門公共工程出現質量問題並非單一事件,舉例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開幕不久即出現漏水及大面積沉降問題;前關閘巴士總站因設計問題導致通風系統欠佳,長年需要左修右補,直至「天鴿」風災後才徹底重建;又例如塔石廣場玻璃屋滲漏嚴重,落成多年也曾荒廢多年;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的澳門大學河底隧道僅僅使用六年就出現滲漏老化,需要展開為期兩年的維修工程。 公共工程「豆腐渣」問題一直為市民詬病,認為是相關部門在工程採購、監工及檢測等環節都未完善的結果,最後受影響的就落在作為用家的本澳小市民身上。將心比己,官員面對公共工程出現質量問題時,絕不能只叫市民多多包容就能了事。有關言論不但火上加油,甚至會影響政府強調「首重民生」的施政形象。 政府未來將興建大量公屋,行政長官賀一誠曾承諾,今屆政府一定會完成新城區第一期的3,011個經屋單位;加上政府有意興建約2,000多個照顧長者的長者公寓,可見未來公屋會是很多澳門小市民的安樂窩,為了讓居民安居樂業,政府必需重視民意,做好監督公共工程的職責。改善工程質量檢測和監察機制,檢視執行公共工程的各個環節。一旦發生質量問題時,應設法改善,避免同一問題再次發生,為居民建設美好居住環境,提升幸福感而努力。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由澳門基金會與澳門口述歷史協會合辦,澳門中聯辦宣文部、澳門特區教育暨青年局、文化局支持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展覽」,今(3)日上午11時在塔石藝文館揭幕,展出70多幅珍貴歷史圖片,輔以簡明的歷史故事和圖片說明,旨在普及抗戰歷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雖然澳門在這場戰爭中未被戰火波及,但仍與祖國休戚與共,眾多澳門人投入抗戰救亡運動,以不同方式支援祖國,書寫了澳門沒有烽煙的抗戰多彩畫卷,為此,展覽將分為兩部分向觀眾逐一細說。 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中華民族的抗戰過程,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的建立。「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加快侵華行動,從關外迫進華北地區,面對國難危機,全國人民掀起抗戰救亡的新高潮。其後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是日本侵略活動的延續和大升級。 第二部分主要簡介抗戰期間,澳門人共赴國難的抗戰故事。在十四年抗戰期間,澳門湧現了不少英雄人物,如澳門杮山結義堂的李福伍、澳門鏡湖醫院派遣的救護隊,以至活躍在廣東前線的「澳門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的眾多青年骨幹等。從他們的抗戰故事可以了解當時澳門人如何以自身特有的條件和方式守護國土,為中國抗戰的勝利作出了不可或缺的歷史貢獻。 展覽展期由今(3)日至9日,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10時至下午7時(9日下午4時撤展)。展覽免收門票,歡迎有興趣的人士前往參觀。
行政長官賀一誠前(1)日在政府總部會見澳門工程師學會新一屆理監事成員一行,雙方就推動建築業界的可持續發展和青年培育等議題交換意見。賀一誠肯定學會自創會以來對澳門工程業界的創新改進和人才培養方面貢獻,並期望各成員能擴闊思維,裝備自己,為業界的發展作努力。 賀一誠表示,特區政府正加緊推動BIM(建築資訊模型)及組裝件技術應用於大型政府工程,包括離島醫療綜合體、新城A區規劃及P地段的長者公寓等,而新城A區學校區的規劃將會加強基礎建設,以配合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發展。他指出,隨著政府各項大型工程相繼展開,未來澳門建築業會有很大的發展機遇。 該會長胡祖杰在會面上就澳門城市總體規劃、都市更新、建築工程相關法律制度、建築業可持續發展及青年工程師培養等議題提出意見及建議。理事長蕭志泳匯報了該會的會務工作,包括透過講座、課程和交流活動推動業界發展。各理監事成員在會面中提出了包括BIM(建築資訊模型)應用及培訓、預製組件、推動人工智慧教育,以及青年融入大灣區發展等意見。
為逐步落實《海關總署與澳門海關共同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合作安排》,粵澳海關將於本月下旬推出「粵澳海關跨境一鎖」計劃,利用科技系統提升貨物通關便利化水平。為此,澳門海關聯同經濟局本周在中華總商會舉辦講解會,向業界詳細介紹計劃的內容。 「粵澳海關跨境一鎖」計劃是粵澳海關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合作項目之一,利用衛星定位功能的安全智慧關鎖對跨境陸路運輸的載貨車輛作全程監管,實現對車輛及其所載貨物在陸路口岸自動快速驗放的一種通關模式。兩地海關透過同一把具衛星定位功能的電子關鎖,以「一鎖到底,全程監管」為目標,對跨境載貨車輛作全程監管,使貨物可不受干擾地跨境通行,減少同批貨物被兩地海關重複檢查情況,加快貨物運轉流程,為業界減少貨物的運送時間,提高競爭力。 「粵澳海關跨境一鎖」主要適用於陸路跨境貨運,服務對象為已使用電子報關服務的外貿經營人。申請人需先向供應商申領電子關鎖,並親臨內港海關站或拱北海關申辦點辦理電子關鎖註冊,經審批後便可使用。
俗稱「260統考」的高中畢業學歷程度綜合能力評估已於今年7月26日進行,昨(2)日出版的《特區公報》刊登了開考最後成績名單,合共名准考人中,出席率為76%,合格者共有3,321人,合格率為30%。是次開考成績有效期為三年,取得合格成績的投考人可在期限內報考技術輔導員、氣象技術員、海上交通控制員等職程的專業或職務能力評估開考。 行政公職局昨日發出新聞稿稱,是次開考是按新修訂的第23/2017號行政法規開展的第四個以學歷程度進行的綜合能力評估開考,考試成績只分為「合格」和「不合格」,50分或以上評為合格,50分以下評為不合格。考試出席率為76%,合格率為30%,最高成績為93分,取得70分或以上的合格者超過200人。 合格三年內可報考相應公職 是次高中程度綜合能力評估開考的成績有效期為三年,取得「合格」成績的投考人,自本月2日起至2023年9月1日,只要符合法定要件,可報考公共部門為填補技術輔導員、公關督導員、車輛查驗員、車輛駕駛考試員、郵務輔導技術員、照相排版系統操作員、督察(僅第一及第二職等)、氣象技術員、海上交通控制員、水文員、海事督導員、無線電通訊輔導技術員及地形測量員的專業或職務能力評估開考。相關職位薪俸起點260點,以現時每點91元計算,月薪約23,660元。 考生呻難度高 合格率歷次新低 在本次開考之前,「統一管理制度」共進行了三次綜合能力開考,包括小學畢業、高等專科學位、學士學位三種學歷程度,合格率分別為60%、50%、40%,本次高中畢業程度開考合格率30%創下新低。 本次考試題目共有60題選擇題,分為「語文理解」、「語理及數理邏輯」、「數學運算的一般應用」、「執行行政工作的基本技能和知識」及「澳門法例」五個範疇,考試時間為一小時,平均一分鐘需完成一題。 當日考試結束後,有考生認為難度較大,特別是數學題目需時較長,考試時間太緊湊。亦有考生指,考題內容尚可接受,認為如何合理分配時間也是能力的體現。 第四季開展「430統考」 為了讓部門可按自身的用人需要隨時開展專業或職務能力評估開考,以招聘公務人員,行政公職局會按不同的學歷程度定期開展綜合能力評估開考,當局將於今年第四季開展學士學位程度(職位薪俸起點430點)的綜合能力評估開考,呼籲有意投考人士作好準備,並應留意在《特區公報》刊登的開考通告。
新學年各階段教育機構陸續開學,昨(2)日為開學第二日,教育暨青年局教育廳廳長黃嘉祺昨早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表示,首兩日全澳共有80%學生(約60,000名)開學,各方安排大致順利,局方亦不斷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交通情況較為暢順,並派員到學校協助開學。 黃嘉祺稱,由於部分學生已有一段時間未返回校園,當局已要求學校在開學期間教授「開學第一課」,教導及增強學生的防疫意識。當局亦要求學校檢視防疫用品及設施,在抗疫期間也有給予有關指引,規範校方在防疫衛生措施及課堂安排等。 對於未滿三歲的幼兒未能如期開學,仍有較多家長表示不滿,並感到措施對相關幼兒不公平。黃嘉祺回應稱,局方自今年7月學期結束後,一直與衛生局和學校關注疫情發展作出多個預案,最終推出相關措施。他重申,考慮到防疫政策,三歲以下幼童未必能長期佩戴口罩,只能暫時不開學,對部分家庭造成不便,局方表示抱歉。 逾270幼童使用友善措施 黃嘉祺指出,當局與社工局協調受資助托兒所提供友善措施,至今暫時有300名未滿三歲幼童的家長查詢,其中270多名已確定使用措施。他續稱,托兒所空間相對較大,幼童在托時會被安排相隔足夠距離,故期間無須佩戴口罩。一段時間後只要幼童年滿三周歲便可入學,但進入校園須佩戴口罩。 被問及三周歲幼童分批陸續開學,會否影響教學進度,黃嘉祺稱,大部分學校能理解措施及配合,校方也認同教師有足夠專業可照顧不同時期回校的學童,他強調年幼學童非著重知識性內容、毋須追趕進度。由於各間幼稚園在明年1月份有相應評核制度,黃嘉祺稱,如學生在今年11月至12月才入學,時間較為倉猝,會建議校方豁免其有關評核。
《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通則》將於明(2021)年9月1日生效,學校須設有包括教師及家長在內的校董會,其職權可任免校長,以及監管辦學方針等。有任職教師的市民昨(2)日致電時事節目「澳門講場」表示,擔憂校董會成員或會涉及利益衝突,導致學校財政賬目模糊混亂。 出席節目的教育暨青年局顧問高級技術員盧小鵬回應稱,法例規定校董會需制定章程,章程內容包括迴避制度,即校董會討論議題若涉及個別成員利益,有關人士需迴避討論,並不能參與處理相關事項。財政賬目方面,校方亦需向教青局提供會計帳目,以便當局監督學校財政支出。 至於有家長關注加入校董會的方法,盧小鵬表示,需視乎學校制定的相關章程,《基本法》保障教學自主,私校通則亦讓辦學實體自行任命有助學校發展的人士加入校董會,但學校校董會章程制定後,需交由教青局確認才能生效,體現自主和監察的平衡。 另外,有家長擔憂新學年中學的歷史、地理、視覺藝術和音樂等科目成為必修課後,會加大學生學習壓力。教青局教育研究暨教育改革輔助處處長鄭錫杰解釋,有關修改對總課時沒有增減,相信不會增加學生太大壓力,但可令學習更系統化、更全面,培養學生愛國愛澳精神。 教青局顧問高級技術員盧小鵬(右一)表示,《 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通則 》規定校董會章程內容須包括迴避制度,避免利益衝突。 (馮靖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