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中聯辦主任傅自應,以《砥礪前行再譜新篇》為題,發表2021年新年獻辭。傅自應代表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向廣大澳門同胞致以新年祝福和誠摯問候。 傅自應表示,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應對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之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創造了極不尋常的輝煌。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增長率先由負轉正,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 「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有效應對疫情經濟逐步復蘇 2020年也是澳門極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央政府堅強領導和祖國內地大力支持下,賀一誠行政長官帶領特別行政區政府有效應對疫情,實現了新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良好開局,再次彰顯了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強大生命力,更加堅定了廣大澳門同胞對「一國兩制」的制度自信。 祖國是澳門最堅強的後盾。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支持特別行政區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台,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高品質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等,為澳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 乘風破浪 揚帆啟航 乘風破浪潮頭立,正是揚帆啟航時。2021年是國家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們相信,新的一年,行政長官和特別行政區政府將認真貫徹習近平主席視察澳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團結社會各界,強基固本、迎難而進,搶抓新機遇,應對新挑戰,實現新發展,續寫更加繁榮穩定的新篇章。 澳門中聯辦主任傅自應發表元旦賀辭表示,新的一年澳門將繼續實現新發展,續寫新篇章。(新華社圖片)
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員公署署理特派員王冬發表元旦賀辭,代表特派員公署向廣大澳門同胞致以新年祝福。 王冬表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2020年也是澳門「一國兩制」實踐迎難而上、砥礪前行的一年。 新一屆特區政府管治團隊逆勢開局、攻堅克難,和社會各界守望相助,經受住了重大考驗,「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愈發彰顯。 促成澳應急醫療隊非洲抗疫合作 一年來,涉澳外交堅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全力協助特區政府做好防疫涉外工作,堅決反對外部勢力插手干預特區事務,協助特區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創新開展對外交往。外交公署協調各方,促成澳門應急醫療隊首次隨國家醫療隊出征非洲開展抗疫合作,特區青年公務員首次由國家推送踏上聯合國舞台,「鑽石公主號」、「威斯特丹號」澳門居民平安回家。 新的一年,外交公署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准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特區社會大局穩定;著眼疫情影響下國際關係新特點新規律,為澳門各領域創新開展對外交往搭橋鋪路;充分發揮外交資源優勢,認真踐行「外交為民」「外交惠澳」宗旨,為推動澳門「一國兩制」偉大事業行穩致遠作出應有貢獻。 外交公署署理特派員王冬為澳門市民獻上節日祝福。(外交部駐澳公署提供圖片)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很多事有些人常說,等到疫苗出現就好了,等到疫情過去就正常了,但很多跡象顯示,疫情帶來的改變將是永久的、徹底的,疫後世界是一個無法回到過去的世界,大到全球治理,小到生活工作,一些習以為常的概念將不再那麼「正常」。 從武漢頒布封城令開始,全球化世界裡的人們再次意識到邊界的觸感,出行、社交、出入境都有了距離,一方面這是對全球化不設防的一次檢討,另一方面又體認到新冠疫情大流行需要全球合作來應對,儘管全球經濟社會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解決方案仍需要在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聯繫中找到。新冠疫情並不是讓全球化不見了,而是讓全球化改良了,物理邊界的存在反而凸顯了全球聯繫的重要,促進了多邊主義的復興。 疫情還凸顯了經濟結構上的缺陷。如行政長官賀一誠所說,澳門經濟結構過於單一的問題在疫下更顯著。防疫失能的香港,2020年GDP收縮幅度約在5%到6%之間,防疫成功的本澳,卻要衰退60.9%。特區政府發展經濟適度多元,也到了需要檢討策略的時刻。 新冠疫情使人們更加清楚看見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中的缺陷。疫情對底層人民造成更大的生命財產衝擊。我們看見街上有更多申請失業補助的人,卻也看見企業高管HomeOffice一整年還能累積更多身家。媒體報道中抗疫前線的「無名英雄」,其實是擔心失業的逼不得已。相較於拯救失業者,政府更傾向於拯救企業。世界上許多所謂發達國家,其實對底層人民的呼喊無能為力。 疫情也改變了企業的聘僱模式。「零工經濟」與「共享員工」成為熱詞,一些失業者或自行創業,或成為自僱者,也有「半失業者」開始兼差送外賣、開網約車。愈來愈多的自由工作者令「零工經濟」發展出更多想像。UberEatJustEat等配送企業已開始尋找既不聘為僱員又能給予更多保障的新模式。如Uber在意大利與右翼工會達成協議,將為配送員提供時薪、裝備與保險,以及集體談判權。 無論是對本澳或世界,2020年都是揭露問題的一年,綜觀歷史,大災難的出現通常也伴隨著大改革。人們對於民主、自由、經濟模式與氣候的想法,將會在2021年催生出更多的改變。我們需要找到新的社會治理模式,需要重新理解國家與社會的關係,理解邊界、經濟、流通的意義,與此同時,保障弱勢、平衡市場、公平分配、社會公義仍是不變的追求。
元旦假連周未假期一連三日昨(3)日最後一天,治安警察局公布資料顯示,元旦當日入境旅客為22,000人次為三日假期中最高人次,昨日截至昨晚9時,經本澳口岸出入境總數約23.6萬人次,其中入境旅客13,243人次,出入境旅客總數3.9萬人次。
因應澳門經濟受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影響,特區政府為扶持中小企,穩經濟保就業而推出的消費補貼,已於上周四(12 月31 日)結束,計劃完結後,澳門通公司將於本(1)月20 日起為居民提供消費卡轉換成一般電子儲值卡服務。
一連三日的元旦假期昨(3)日最後一天,新馬路一帶的商戶指元旦期期間「旺丁不旺財」,整體生意未有明顯升幅,甚至有商戶指比剛過去的聖誕假期稍有下跌;坦言對近期生意未敢太樂觀,預期到暑假才有明顯上升。
2020 年全年博彩毛收入604.41 億元, 較2019 年減少2,320 億元, 減幅79.3%。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已持續近一年,打擊各行各業,雖然內地已恢復自由行簽註,但在各項防疫措施及全球疫情仍然嚴峻的情況下,本澳旅客數字仍大不如前,日均旅客量維持兩萬多左右。
澳門半島「南灣湖計劃」C區及D區地段承批事件過去鬧得沸沸揚揚,多個承批人過去曾就批給被宣布失效提出訴訟,最終被法院宣判上訴失敗。廉政公署在關於《74個被宣告臨時性租賃批給失效之土地審批卷宗之調查報告》中,提到南灣13幅土地的利用上,承批人沒履行批地合同條款,未能完成原定或獲准修改的土地利用計劃。 作為承批人之一,澳門房地產聯合商會理事長關偉霖昨(3)日接受本報訪問時i坦言「無話可說」,對於廉署的報告表示遺憾。他直言時任行政長官曾指出,會給予土地承批人一個公道,指會要求廉署調查事件,但最後結果全部都是承批人問題。關偉霖表示,很多個案都進入法院處理,但他坦言廉署不是裁判機關,暫時唯有表示對事件不理想。 承批人冀當局對商人釋出善意 澳門房地產聯合商會會長吳在權則認為,政府這麼多年收了這麼多土地,政府亦有自己對法院判決的表述;對於廉署報告,他將土地及承批人的關係比喻為「水」和「魚」,坦言「如果水中有一條魚,魚死了可以歸責是魚的問題;但如果水中有兩條魚,兩條魚都死了,那是魚的問題,還是水的問題呢?」吳在權認為,現時政府收了這麼多幅閒置土地,質疑究竟是土地問題還是「魚」的問題呢?他指出,責任上政府在某一個情況下,應對民間商人有善意原則。
廉政公署對74個被宣告臨時性租賃批給失效土地審批卷宗經過兩年多時間完成調查,日前發表調查報告,認為所有卷宗涉及的土地承批人均沒有切實履行臨時性租賃批給合同條款,未能完成原訂或獲准修改的土地利用計劃。承批人在取得土地臨時批給後,以諸多理由要求更改或修改土地用途,擴大可建樓宇規模及高度,甚至一心伺機尋求利益最大化,明顯違反合同法律關係中的善意原則。 新舊《土地法》規定基本一致 報告稱自2010年3月起,行政當局逐一審視未能在合同所定土地利用期內完成土地利用,或租賃期已完結的土地批給個案,並在2015年起陸續宣告多幅土地批給失效。其後有人多次透過媒體公開表示,新《土地法》中有關租賃期屆滿後仍未完成土地利用即導致批給失效的規定並不合理,要求修改新《土地法》。 2018年11月,時任行政長官崔世安在立法會透露,已要求廉署展開調查,綜合分析被宣告批給失效的74個土地審批程序,以查明相關宣告土地批給失效的決定是否存在行政違法或行政不當。 廉署在報告中,綜合分析74個卷宗涉及土地的利用期和租賃期,發現所有土地先後在舊《土地法》及新《土地法》生效期間屆滿而仍未有完成土地利用。廉署並對比了新、舊《土地法》相關條文,認為兩法在處理以租賃制度批給土地的規定基本一致,新《土地法》中有關土地利用期間及土地租賃期間屆滿後而仍未完成土地利用,會導致土地批給失效的規定由來已久,並非新規定,問題只在於執法力度。 一改再改用途違反法律善意原則 廉署認為,所有卷宗的土地承批人均未遵守臨時性租賃批給合同的條款,當中有個案要求修改土地利用或遲遲不向當局遞交土地利用建築計劃,也有個案不積極跟進已遞交的建築計劃,共通點都是未能完成原訂的土地利用計劃。承批人在取得土地臨時批給後,以諸多理由一次或多次要求更改土地利用或修改土地用途,明顯違反合同法律關係中的善意原則。 指責工務局拖延審批不成立 對於外界質疑工務局拖延審批,導致土地承批人無法在土地租賃期內完成土地利用,廉署認為有關指責並不成立。廉署指出,所有個案均是承批人無依時遞交最起碼符合批給合同原條款的建築計劃,又或工務局審批計劃後承批人不依時作出後續跟進所造成。且每當承批人遞交的建築計劃明顯不符合原要求,就會導致工務局須重新研究城市規劃,無可避免地須耗費更多時間徵詢其他權限部門的意見,此舉實非工務局延誤審批計劃,反而是因承批人明顯違背臨時性批給合同原條件而導致延誤土地利用。 廉政公署對此認為,承批人在取得74個土地臨時批給後,以諸多理由要求更改或修改土地用途,違反合同法律關係中的善意原則。(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