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人士就業「過關斬將」困難重重

團體:啲老闆真係要好有心!

隨著本澳社會經濟發展,對特殊人士的接納和包容程度已有所提升,患有智障或自閉症的人士並非社會上的「包袱」,透過一系列的職業培訓計劃,與不同人士溝通,學會待人接物,再無以前般懼怕陌生人,分別可在園藝、洗衣等不同的範疇上工作,實現共融社會。但有團體稱,智障人士較其他殘疾人士公開就業困難,更曾被「彈返轉頭」。另有團體坦言:「除非個中小企老闆真係好有心,學員先可以工作於崗位內。」均望政府推出更多空間及政策協助特殊人士投身社會。 【本報記者鍾佩欣報道】 近年特區政府以至坊間不斷推動共融社區,期望本澳每個群體間相互尊重,構成和諧社會。過去一直為智障人士、自閉症人士和精神康復者提供多元化服務的扶康會,其中為智障人士提供職訓服務的「寶利中心」提供近200個服務名額,但近年容納量已逼近滿額。 按學員不同特性找對口工作 扶康會總幹事周惠儀稱,普遍外出工作者受壓能力較強,需同時負責多個範疇的工作,但在扶康會作職業培訓時,中心人員會根據學員的長處、能力等而安排工作種類,周惠儀舉例指出,「自閉症(學員)我一定安排佢做洗衣房燙衫,因為佢一條痕,佢都接受唔到;如果精神康復者叻啲嘅,會安排佢做咖啡師。」她強調是工作找他,並不是他找工作。 曾因衝突、語言溝通「彈返轉頭」 扶康會旗下中心設有包裝工場、洗車隊、餐廳、洗衣等不同的工種,而扶康會最終目的仍是期望學員可以公開就業,而過去亦有不少學員經過多番的職訓後仍未能公開就業,即使獲得公開就業的機會,亦會因同事間的衝突、語言溝通、崗位未能適應等原因而「彈返轉頭」。周惠儀更失落指出:「除非啲中小企老闆真係好有心,學員先可以工作於崗位內。」 聘用智障人士多以博企為主 周惠儀指出,聘用智障人士或精神康復者多以博企為主,而過去特區政府推出多項措施及政策,助殘疾或智障人士公開就業,包括殘疾僱員工作補貼計劃、殘疾人士就業發展資助計劃等,但長遠而言並不足夠。 民生生態圈助智障人士融入社區 周惠儀則建議可仿效香港,由多間職訓中心組成的小生態圈,她舉例指出,現時精神康復者的職訓中心位於民生區,一方面可助居民了解及支持智障人士經營下的餐飲、洗衣等服務,二來可助智障人士或精神康復者融入社區,她又期望政府可優先選購由社會服使用營運的職訓中心的產品,另一方面,政府名下物業或公屋地舖,可以優惠價租予社會服務企業,由智障人士等經營更多種類的服務機構。 康復者不甘一世攞政府援助 從事20多年社會服務工作的周惠儀扶助不少的智障、精神病康復者重投社會,但其中對周惠儀而言,有一名的精神病康復者最令她感深刻。 周惠儀稱,過去有一名約30歲的患者,家人對他期望極高,且出現家暴等問題最後患有精神病需入院治理,周惠儀引述其康復者稱:「我一直以來都冇一份長工,一直(工作)斷斷續續,我唔想一世攞政府援助金。」 就業變得開朗 改變人生方向 其後該康復者透過轉介,到扶康會旗下中心任職洗衣房的工作,能力及表現出色,最終扶康會聘請他成為會內職員,並做滿一年以上,周惠儀則引述當時該康復者領取到第一份雙糧的喜悅,她稱:「佢當時真係喊晒,佢好激動,因為佢係被加人工嗰個,終於受到社會的肯定。」周惠儀亦為他而感到高興,感動地指出,由入院治療到社企工作的過程中他變得更開朗,亦改變他的人生方向。周惠儀總結指出,自扶康會開設職訓中心後,上述改變人生的個案多不勝數,她認為推動社會服務的普及,更需政府、商家、居民互相支持。 設超市運作模式扶助就業 過去在社工局的支持下,弱智人士家長協進會開設具職業技能訓練的「虹光軒」,為學員配對職業,鼓勵智障人士積極參與就業市場,並設有超級市場運作模式扶助就業,協進會總幹事嚴家威指出,自2011年起至今約有150人參與職業技能訓練,而公開就業人數約有80 人次,其中博企聘用佔60%,其餘則為中小企,包括保安、清潔、餐飲、倉務、寵物美容、園藝等不同工種。 僱主對任職學員迴響正面 弱智人士家長協進會附屬虹光軒主任何宏峰表示,各學員均有不同的特性,任職初期工作人員會跟進其工作環境,以協助他們適應,而僱主對於智障人士不太了解,會較擔憂如何與他們相處,但直至後期,僱主對任職學員的迴響普遍正面,性格單純、富有責任心,且對工作的忠誠度大。何宏峰又指,現時智障人士工資與最低工資相若,平均月薪8,000至9,000元,即使薪金不達最低工資,政府亦會補回差額。 嚴家威憶述過去多年來的經驗指出,曾有學員因患上自閉症或智障會較為內向,但自從由社工及工作人員的引領下,接受職業技能訓練,或參與超市工作後,學員會主動踏出第一步,性格變得開朗、愿意與他人接觸,學會以「先生小姐,歡迎光臨」等簡單的句字,有效建立其信心、社交技巧等。嚴家威更笑言,部分學員任職超市工作後,現時購買貨會開始對比價錢,對貨品的敏感度亦相對提高。 賭牌競投加入聘請殘疾人士比例 嚴家威坦言,智障人士較其他殘疾人士公開就業困難,期望日後政府在政策上可更關顧智障人士治療及公開就業,短期內,政府可帶頭聘請智障或殘疾人士工作;長遠而言,賭牌競投條件上可否加入「聘請智障或殘疾人士」的比例等,相信可有助大力推動學員於社區公開就業。

27/05/2021
23874

今年首季68項會展活動

與會者13.8萬人次按年升71.7%

統計暨普查局昨(26)日公布資料顯示,今年首季共有68項會展活動,包括61項會議(同比減少56項)及七項展覽(增加四項);展覽增加帶動首季與會者/入場觀眾按年上升71.7%至13.8萬人次。 首季會議與會者數目同比下跌61.5%至6,523人次;四小時或以上的會議及與會者分別有36項(減少47項)及4,529人次(下跌67.0%)。首季會議的平均會期為1.0日,按年縮短0.4日,總使用面積下降57.5%至3.4萬平方米。七項展覽全部由非政府機構舉辦,入場觀眾按年上升1.1倍至13.2萬人次。首季展覽的平均展期同比減少0.1日至2.9日,總使用面積則增加73.7% 至1.3 萬平方米。 七項展覽共收入622萬元 根據七項展覽主辦機構提供的資料顯示,首季收入及支出分別為622萬元( 澳門元,下同)及477萬元。收入中有85.7%來自出租參展攤位,支出中展場制作及布置與宣傳及公關分別佔34.8%及31.8%。展覽之收入在扣除支出和政府及機構資助( 89萬元)後錄得57萬元盈餘,較2020年同季(108 萬元)減少47.7%。 首季展覽共吸引了420個參展商及5,608名專業觀眾,來自本地的分別佔總數94.5%及95.6%。按323個受訪參展商的資料顯示,收入中有為商品銷售,支出中攤位租金佔67.8%。 參展商對各項服務滿意度不一 在評價方面,首季受訪參展商滿意本地公司所提供的安排及服務之佔比均達92.6%,較上一季分別增加6.3個百分點及5.5個百分點;然而,對其餘項目的評價則有所下跌,當中對展覽主辦機構的接待服務(73.7%)、展場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80.3%)和工作效率及態度(80.6%)感到滿意的參展商佔比,較去年第四季分別減少6.8個百分點、5.6個百分點及5.2個百分點。

27/05/2021
7234

澳餐飲行業協會訪貿促局

「一站式」服務利投資者落戶

澳門餐飲行業協會會長李蔭良、常務副會長林皓賢、常務副理事長劉志輝等一行,日前拜訪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交流投資者落戶澳門問題。貿促局投資者服務廳高級經理陳家齊表示,投資者「一站式」服務為投資者在澳落實項目的過程中提供支援和協助,亦會派專人跟進項目,由諮詢至落實投資計劃的各項行政程序。 陳家齊稱,為鼓勵澳企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投資,「粵港澳大灣區九市商事登記便利服務」為有意在灣區九市開業投資的澳企提供免費服務包括:手續諮詢、代收代辦商事登記手續、代寄紙質資料及代收營業執照等。認為在上述服務可與餐協加強合作。 李蔭良認同招商引資是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要素,便利高端客商來澳投資促進各行業發展, 期望繼續加強與當局在展會與招商工作的雙向互動,例如在大型會展活動中設「澳門街」展示澳優質產品,助餐飲企業與高端客商開展更多的業務洽談等。 李蔭良又反映,葡語國家食品質優類全,在本澳有一定需求,該會不少會員均希望疫後當局能適時復辦與葡語國家供應商的洽談會、配對、商務交流等活動,採購到優質的飲品和食品。 澳餐飲行業協會拜訪貿促局,加強與當局在展會與招商工作的雙向互動。 (餐協提供圖片)

27/05/2021
9473

工聯總會十大勞動權益

「經濟援助」議題備受關注

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於今年4月繼續舉辦「十大勞動權益新聞選舉」,目的是希望居民從三十五則有關工聯、工聯議員和工會在維權工作、社協討論等受社會關注的勞動新聞中,選出十則居民最關注的議題,因應疫情持續,今年也加入經濟援助的新聞,我們期望能藉活動了解居民的訴求和期望,同時亦希望藉此引起社會各界對目前勞動權益狀況的關注。 今年,活動共收集1,680 份表格,篩選重複後,有效投票表格共有份。經資料整合,由「工聯提五大施政建議獲正面回應 特首:多項措施穩民生促經濟」位居榜首,得票率達61%,其次為「梁孫旭倡續推新一輪經援措施」和「李靜儀促監管輕軌公司提升效益和服務質素,落實培養本地人」,分別佔59% 和52%。居民最關注的議題是「經濟援助」,佔四個席位,其次為「就業權益」議題,佔三個席位,「勞動基準」議題則佔兩席,「職業培訓」議題佔一席。 今年最受關注的「經濟援助」議題,主要包括「工聯提五大施政建議獲正面回應 特首:多項措施穩民生促經濟」、「梁孫旭倡續推新一輪經援措施」、「工聯總會向經財司提六建議助受疫情影響行業渡過難關」及「工聯總會訪行政長官提十六項施政期望建議」;而「就業權益」議題,則分別為「疫情影響調查發布六成僱員疫下憂工作」、「部分博企下半年續推無薪假 博協促保障本地人就業」及「工聯辦招聘博覽會求職者眾多 續推動帶津培訓提升職業技能」;「勞動基準」議題,則包括「全面最低工資十一月實施」和「立會細則通過勞動法修訂案」;「職業培訓」議題,則為「李靜儀促監管輕軌公司提升效益和服務質素,落實培養本地人」。 去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為澳門社會經濟帶來巨大挑戰。 在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下,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同心抗疫,推出多項防疫措施,在「疫」戰中取得階段性勝利。然而,澳門作為外向微細型經濟體,極易受外部經濟環境影響,在疫情持續肆虐全球的情況下,澳門經濟發展遭受嚴重衝擊,不少居民陷入失業、無薪假、收入減少等困境,面臨入不敷支。從今次活動結果發現,居民對「經濟援助」、「就業權益」議題尤為關注,反映在疫情下,居民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不足,特區政府須主動作為,積極運用各項措施,以落實「穩經濟、保就業」的目標,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深化與灣區內城市合作,加快經濟復蘇步伐 目前,澳門經濟雖已穩步復蘇,然而復蘇速度未如預期。期望特區政府積極爭取中央政策支持,出台放寬旅客來澳門限制措施,如支持與灣區內各城市旅遊氣泡,同時,持續深化與灣區內城市合作,開發更多元和豐富的旅遊產品,增強內地旅客來澳意願,加速經濟復蘇,帶動更多就業崗位。 二、落實本地居民就業優先,提振居民就業信心 根據統計暨普查局2021年第一季就業調查數據,失業率較去年第四季有所上升,已回升至4%,顯示就業市場仍面對較大壓力。在本地居民就業仍有壓力下,特區政府有責任落實本地居民就業優先政策,必須透過調整外僱額度,保障本地居就業權益。為此,期望特區政府著手完善外僱退場機制,騰出職位空缺,讓符合相關職位要求和有意願的本地居民進入就業崗位,提振居民就業信心。 三、完善職業培訓制度,助本地居民提素質 新冠疫情影響下,推進澳門經濟結構轉型的進度。然而,澳門培訓體系仍有較大不足,使本澳人力資源結構,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相關制度亟待完善。當前,澳門有關職業培訓的法律法規大多制定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明顯未能滿足勞動市場的需求。期望特區政府加快完善有關法律制度,為職業培訓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藉此提高僱員培訓意願,促使其主動提升自身職業素養和技能,以配合經濟社會的變化,促進向上流動。 四、完善勞動法律制度,加強勞動權益保障 疫情襲來不僅突顯經濟結構問題,也突顯勞動權益保障的不足。疫情持續至今已逾一年,部分僱員放無薪假也已超過半年。不少僱員因而收入大幅減少,生活壓力大增。過去,第43/95/M號法令《訂定在中止僱主及勞工間之勞動關係以及減少工作時數時應遵守之規則》(「停工補償制度」)規定僱主應保障僱員每月工作日數不少於十六天,否則須作出相應補償,然而,隨著《僱員的最低工資》法律出台,該法令已被廢止,相關僱員失去原有保障,已影響勞動權益發展,不利於和諧勞動關係的建設。為此,冀特區政府能更加主動積極健全勞動法律制度,加強對無薪假的監管,補足勞動法律的不足之處。

27/05/2021
5987

尊重科學 合理接種

中國被譽為世界上疫情防控最成功國家之一,國內經濟亦得以穩步復蘇,然而隨著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疫情反彈,我國疫情防控無疑正面對極大壓力。在各方嚴防死守之下,安徽、遼寧、廣東等地都出現了零星確診個案,專家推測均是由境外輸入所致。其中距離澳門「近在咫尺」的廣州,其荔灣區一宗確診病例就是屬於印度變種新冠毒株,並於數日內發現多宗關聯確診病例或無症狀感染個案,一時間人心惶惶。 在本月21日,廣州市荔灣區一名75歲女子確診新冠肺炎,而且發病前14天一直身處廣州,令公眾擔憂其社區傳播鏈,以及會否存在更多隱形無症狀感染者。隨後數天,廣州當局展開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同時眾多市民亦紛紛預約前往接種新冠疫苗,有網民就無奈稱,「鍾南山叫你打疫苗你不去,一個阿婆就搞到全市排隊」。 不錯,這正正是本澳衛生當局所擔心出現的情況。由於澳門當局一直應對疫情得宜,長期無出現社區感染,市民對防疫逐漸出現鬆懈,亦缺乏動力接種新冠疫苗。當局直指,若疫情平和時期都未能提高疫苗接種率,萬一日後出現社區傳播,醫護人員已經要忙於應對疫情,恐怕難以滿足突如其來的疫苗接種需求。 在日前的新冠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新聞發布會上,衛生局官員不斷苦口婆心地解說疫苗接種的好處,勸說公眾居安思危、嚴格防疫,以及盡快接種疫苗。除了增加接種地點便利居民,當局亦探討接種疫苗後可豁免核酸檢測、乃至放寬出入境檢疫措施等政策,居民應積極配合,共同構建社區免疫屏障。 必須指出的是, 新冠疫苗並非萬能神藥,不同種類疫苗的保護率和副作用各有不同,接種後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軀」,仍然有被感染的可能, 但科學數據已經證明, 接種疫苗可以大大減低出現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鍾南山院士也指出,人類未來可能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或許要像預防流感一樣定期注射疫苗。對於疫苗,我們無需神化,亦無需恐懼,而應尊重科學、合理接種。

27/05/2021
10715

同一項目兩年均在「開展」階段

財委會批澳大報告不嚴謹須澄清

立法會公共財政事務跟進委員會昨(26)日下午舉行會議,跟進2021財政年度第一季度PIDDA預算執行報告。主席麥瑞權會後匯報會議內容稱,2021年的「投資計劃」最初預算為185.1億澳門元,經核准預算為185.4億元,增加0.3億元。實際開支為27.2億元,預算執行率為14.7%,預留金額為129.5億元,預算使用率為69.9%。對於執行率較低,麥瑞權引述政府解釋,因為首季多數工程處於招標、準備工作等階段,因此執行率較低,但使用率有69.9% 已經較高,指當局效率已經有所提高。 至於首季245個項目中有73個項目的預算使用率為零,麥瑞權特別點名澳門大學的S34教職員宿舍建造工程項目。他表示,根據澳大提交的報告,該項目預算並不在2020年最初預算,是澳大在2020年4月追加,在去年第四季PIDDA預算執行報告的「執行進度」中稱:「項目已於2020年第二季度開展,預計將於2022年完成。」但在今年首季提交的報告中卻稱「項目已於2021 年第一季度開展,預計將於2022 年完成。」委員會因此提出疑問,麥瑞權引述澳大解釋稱「可能在寫的時候寫錯」,委員會質疑「冇審核單位架咩」,提醒撰寫報告要嚴謹。同時,委員會批評澳大提交的報告僅有「幾時開始、幾時完成」,中間節點沒有撰寫,讓委員會難以監察工程每個階段進度的快慢。麥瑞權以工務局提交的報告為例,要詳細寫明「開標地腳幾時完成,結構、裝修幾時完成」,直言委員會多次向澳大提出要寫明工程節點,直至今次報告發現問題,坦言對此感到不滿,要求澳大澄清及書面補充工程節點報告,警告若下次仍「只得開始同最後結算」及將每年的理由陳述都「Copy 落黎」,委員會絕不接受。 冀有時間表配合A 區公屋落成 此外,委員會跟進環保局多個項目,包括人工島污水處理設施建造、焚化中心第三期設施建造、海泥加固填海工程、路環污水處理廠升級工程II、新城A區中央道路共同管道的建造工程等。委員會關注新城A區項目,麥瑞權引述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稱,A區公屋準備開標,且幾年後便會完工,但環保局並非工務部門,詢問有否與相關的專營公司溝通,是否有足夠人手應付招標、工程問題,能否配合A區公屋落成時間,希望環保局能盡快提交具體時間表。 同時,委員會關注路環污水處理廠升級工程II,詢問當中的技術是否俗稱的「再生水」,麥瑞權提出,當年提出使用「再生水」技術時,當局以成本較高為由取消,現時是否引入新技術,希望局方能提交資料介紹相關技術。 體育局將剔除600多萬元預算 此外,委員會又表揚體育局接受意見。麥瑞權稱,有關體育局一直就「體育發展局西翼辦公樓」進行訴訟,並每年設有600多萬元預算,委員會認為現今是赤字預算,不用「壓住D錢」令第二個部門急需用錢時卻沒有錢,政府要更有效運用公帑,建議體育局若不知官司何時完結,則毋需列入預算項目,若「官司贏咗唔使出錢」,如果敗訴再提出申請特別預算,體育局接受建議,下個預算案將會剔除有關項目預算。

27/05/2021
5379

蛋卷鐵盒藏毒郵包寄澳

警拘四男 搜市價90,000元毒品

【本報記者劉凱輝】司警揭發有香港販毒集團利用蛋卷鐵盒藏毒,再郵寄來澳的販毒案件,販毒集團更食物真蛋卷作掩飾,將毒品收藏在蛋卷下面。行動中司警共拘捕四名涉嫌吸毒和販毒的本地男子,並撿獲黑市價90,000 元的毒品。 四名涉案的本澳男子分別姓陳,37歲,無業;姓陳,35 歲, 無業; 姓王,37 歲, 的士司機; 三人涉嫌販毒被捕。同案司警亦拘捕一名28歲朱姓男子,其報稱物業顧問,涉嫌吸毒。 司警早前接獲情報,有香港販毒集團指派兩名男子在澳販毒,毒品會以郵寄方式來澳。司警在調查中發現,懷疑受僱於香港販毒集團的35歲和37歲陳姓男子,經常要求同一的士司機王某協助接送及交收毒品,的士司機王某因此亦被懷疑與案件有關。 司警鎖定目標後展開行動,本月25日晚上率先拘捕在青洲進行毒品交易的37歲陳姓男子,當時正打算購買四包可卡因(每包價格為900元)的朱某亦即場被捕,他承認有吸毒習慣。司警其後前往陳姓男子租住的中區某賓館調查,結果拘捕另一名陳姓涉毒男子,以及搜出49小包可卡因及兩小包冰毒,共重克,黑市價90,000 元。 翌(26)日,司警再前往涉案的士司機位於北區的住所將其拘捕,他承認協助販毒,每次會平分販毒所得報酬。司警相信37歲陳姓男子販毒至今已有三至四個月,不法獲利40,000多元,他被捕後亦承認因欠債被招募犯案,供稱每售出一包毒品可獲100元報酬;另一名陳姓男子則拒絕合作。案件現時已移送檢察院處理。

27/05/2021
11978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