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署再揭違規採購事件 不符免招標規定

學者倡公開判給資訊及質量

廉署在上月發表的2020年工作報告再次揭露政府部門違規採購事件。批評新聞局出版的《澳門》雜誌,以及「經貿資訊網站」直接判給的做法,明顯未符合免公開招標的法律規定,直指新聞局現時的監督措施欠充分。有新聞學者指出,事件可歸咎於新聞局對雜誌以及網站的定位方向並不清晰、缺乏透明度所導致,認為當局有責任於合同條款上列明其要求。有時事評論員則建議政府在判給資訊方面可公開大眾得悉。 【本報記者鍾佩欣報道】 近年澳門廉署及審計署接連揭發多宗違規採購事件,2016年審計署抽查280個項目,發現其中81項未有按法定程序判給,涉及金額約1.28億元。其中涉及環保局、澳門基金會、交通局、工務局等,大部分是調研項目判給金額超過50萬元或預算許可,但卻沒有依法招標或向三間公司詢價,直接判予某些機構,有的沒有依法簽訂合同。 以雙方合作良好為由直接判給 廉政公署去年(2020年)專案調查一宗是涉及舉報新聞局,多年來無公開招標及詢價,直接將《澳門》雜誌的中、葡、英三個版本的採編服務分別判給三家公司,每一版本服務費累計達1,000萬至2,000多萬元。新聞局每年都以滿意原公司服務、雙方合作良好等為由,引用《採購法》免除公開招標及詢價規定直接判給。廉署經調查,排除上述三家公司獲新聞局直接判給服務合同與公職人員不當利用職務之便或貪污濫權的行為有關。 新聞局又將經貿資訊網站的營運服務直接判給其中一家公司,且該網站內容只轉錄其他49家媒體的澳門新聞,合同費用每年卻數百萬元。其後,新聞局每年以原公司為本澳少數具備相關專業經驗、滿意原公司服務、雙方合作良好、維持網站運作風格統一等為由直接判給。 批新聞局監督措施欠充份 廉署指出,新聞局監督經貿資訊網站的營運與質素的工作,也未見有就如何收集及組織稿件提出明確要求,無定期監督並確認承批公司提供的服務與行政當局支付的費用是否匹配,顯示新聞局現時的監督措施欠充分。 新聞局回應廉署工作報告時表示高度重視對該局服務採購提出的意見,並積極跟進,並指出《澳門》雜誌中、葡、英三個語言不同版本製作服務現已再次公開招標,發掘市場潛在的服務提供者。另外,經貿資訊網站的營運自去年4月30日與承批公司合約期滿後,已由新聞局接管,現時沒有外判。

23/06/2021
31211

學者:欠缺新聞定位方向

合同條款上需列明其要求

澳門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兼立法會議員林玉鳳受訪時認為,出版雜誌內容水平決定其判給的費用,而雜誌以及網站的定位方向亦相當重要,林玉鳳指出,事件可歸咎於其方向並不清晰、缺乏透明度所導致,而新聞局亦有責任於合同條款上列明其要求。 廉署批評網站內容只轉錄其他49家媒體的澳門新聞,林玉鳳認為編寫文章過程,輯錄他人的資訊作資料搜集是合理情況,包括不同地區的內容,數字、個別特定資訊等,而整體而言,需了解新聞局所營運的「經貿資訊網站」的具體要求、目標、受眾以至定位的方向,而判給公司的營運模式又是否能符合新聞局的規定及要求,從而訂定合同費用。她又認為雙方的合同亦要清楚列明其要求於條款內。 判給費用視乎文章水平及深度根據廉署報告的資料指出,新聞局在《澳門》雜誌每一版本服務費累計達1,000 萬至多萬元。林玉鳳表示,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難以判定其費用是否合理,需視乎其文章的水平及深度、印刷質量要求高、以及作家經驗等。林玉鳳舉例指出,一個新聞專題要求性高,涉及獨家採訪的報道花費較大的人力資源,其費用會相對昂貴;反之,邀請作家寫稿,則會設有一定稿費限額。 不鼓勵局方自家經營資訊媒體 據新聞局回應指出,經貿資訊網站的營運自去年合約期滿後,已由新聞局接管。作為新聞學者的林玉鳳並不鼓勵新聞局自家經營一個資訊媒體,會使資訊及內容較為「官腔」,其編寫人員需按照公務員的相關規則,缺乏一定的獨立性。林玉鳳則建議政府若果有資源,以及社會上需某種的傳播媒介,外判是相對較好選擇,另一方面亦可培育經貿的傳播人才,但大前提下,新聞局的內容質量的監管亦相對重要。 談及過去各政府部門的外判資訊內容不透明,缺乏外界的監督。林玉鳳指出,過去政府部分招標文件均有公開工期、價錢等資料,但唯獨質量方面未有公開,林玉鳳則笑言:「好多工程爛,道道都爛,又快又平就做到畀你,但就冇咗質量」,因此作為議員,期望政府可公開其質量要求,可讓坊間監測其專業水準。 澳門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兼立法會議員林玉鳳指出,新聞局判給事件可歸咎於其方向並不清晰、缺乏透明度所導致。 (資料圖片)

23/06/2021
13638

三「土」項目列國家級非遺名錄

展現澳門非遺形式多樣 內涵豐富

澳門傳承著400多年東西方文化交匯的歷史文化遺產,賦有東西方多元文化交融共存特色,文化上的優勢和特色是亞洲其他城市無法取代,也是與鄰近區域眾多城市競爭的獨具資本。 國務院本月10日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澳門申報的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土生土語話劇和土地信俗三個項目,全部成功入選。目前澳門共有11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凸顯出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樣且內涵豐富。 國務院於本(6)月10日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由澳門申報的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土生土語話劇和土地信俗三個項目,全部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文化局表示,三項目能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不但提升非遺項目的認受性和保護力度,更展現和傳揚了澳門保存的中西文化和諧交融成果,肯定和突顯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文化定位。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土生土語話劇和土地信俗是澳門重要的文化傳統和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三「土」特點各有不同 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源於16世紀,以葡萄牙的烹調方法為基礎,融匯歐、亞、非的食材及烹調方式,菜品豐富,變化多樣,是澳門的地道美食,體現了澳門獨特的飲食文化,也是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的見證。 土生土語話劇是澳門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戲劇,是土生葡人社群熱愛的舞台表演藝術,以戲劇演出作為平台表達對社會議題和熱點輿情的意見,話劇中使用土生土語作為表演語言,充分反映澳門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並存的城市特質。 土地信俗在澳門由來已久,數百年來,澳門華人為保一方水土平安,鄰里和睦,家財旺盛,社區繁榮,以各種形式供奉土地公,形成了世代相傳的民間信俗,並以農曆二月初二的土地誕為年度重點活動,是促進鄰里團結,增進居民對社區認同感、歸依感的重要媒介,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在澳門一脈相承的重要體現。 迄今11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 國務院自2006年至今,先後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前澳門共有11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包括由粵、港、澳共同申報的粵劇和涼茶製作技藝;由本澳獨立申報的木雕─神像雕刻、道教科儀音樂、魚行醉龍節、南音說唱、媽祖信俗、哪吒信俗;以及本次新增列入的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土生土語話劇和土地信俗。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社群、群體及在特定情況下被視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工具、物件、手工藝品及文化空間;有關文化遺產世代相傳,被社群、群體因應周圍環境、與自然的互動及其歷史不斷地再創造,為社群、群體及個人孕育認同感和持續感。其範圍包括:傳統及口頭表現形式;藝術表現形式及屬表演性質的項目;社會實踐、宗教實踐、禮儀及節慶;有關對自然界及宇宙的認知、實踐,以及傳統手工藝技能。

23/06/2021
17277

申報非遺助力文化保育傳承

增強社會認受性

對於本澳再有三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澳門理工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高等學校校長林發欽博士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文化遺產保育是一個很重要的國際性文化議題,要保存澳門文化獨特性及多樣性,必須要透過不同方法進行文化保育。那麼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一個最重要元素就是申報,讓其成為澳門乃至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這樣能更加有利於保育,因為納入非遺名錄後能引起大眾矚目及關注,在申報過程中,會動員整個社區重新關注及整理相關項目資料進行保存,還要提出一個可持續性的保育計劃,例如未來如何傳承及保護有關項目。 林發欽表示,有關項目若納入非遺名錄後,相關人士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以「搭棚」作為例子,在以前「搭棚」只是建築業中的一部分,透過「搭棚」相關工會協助其申報後,發現其實相關人士很自豪,由對該門手藝是一個「搵食」工具,變成樂於與別人分享「搭棚」的工藝,他們也會疏理有關技能,讓這些技能得以重現。這樣能促進、凝聚、加強族群傳承主體,對這個自己傳承中的技藝或技能獲得認同及驕傲,這樣也有助於社區的文化工作。 社會大眾關注更利於傳承 林發欽指出,現時土地信俗納入非遺名錄,將能引起公眾關注,以前每年二月初二是土地公寶誕,大家認為只是「街坊拜下土地」,但現時明白及理解更多有關資料,從一個更廣泛的文化層面看待這個事物,有關族群會感到光榮,認為這是優良傳統,這樣能有利於相關活動的保存,「以前有啲嘢搞唔到」、「年輕一代唔想搞」堅持不了就放棄,但現時許多人都知道了,增強年輕一代的積極性及傳承,例如主持土地信俗的人士已是中青一代,年齡層也逐漸向下移。而相關傳承團體的持份者,他們對於土地誕傳承的地方均會更加關心,都會更好地保存這些地方,這樣能有利於文化保育。另外,他稱,納入澳門特區及國家非遺名錄之後,特區政府文化局及國家相關文化旅遊部均會給予有關項目上的支援,更有利於傳承。 納入非遺必有人傳承 澳門歷史文物關注協會會長鄭國強表示,國家對澳門文化和歷史建設都相當重視,尤其是對兩個土生文化,土生語及土生話劇,也是證明對澳門社會和諧及給予土生族群的一種尊重。兩個土生項目已申請多年,其中土生語已屬於「急待搶救」,皆因世界上已很少地方使用,若能用非遺保護,一定會產生傳承人,相信有關傳承者會成為土生族群的導師。這樣對於澳門文化建設和歷史傳承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也對澳門成功落實「一國兩制」,在該方面能與其他地區交流是一個很好的基礎。 至於傳承方面,他指,如果成為世界遺產,澳門可以利用這個名義,將這些東西帶出去,包括到葡語地區,因為葡萄牙本身都不是十分瞭解這些事物,鄭國強形容這樣與葡語系國家交流,澳門就多了一個秘密武器。

23/06/2021
16392

土生土語話劇 語言大薈萃

澳門的土生葡語,是定居澳門土生葡人在澳門400多年間形成的一個語言體系,葡萄人自歐洲出發探險,探索海上貿易之路, 歷經非洲、印度、馬六甲到澳門,沿途與當地女子通婚,帶來不同地方族群的血統,逐漸形成澳門的土生葡人社群,他們日常用作溝通的語言謂之土生土語,其基本詞彙以葡萄牙語為基礎,夾雜著馬來語、粵語、英語及西班牙語,可說是語言的一個大薈萃。 話劇最重要元素是語言,土生土語話劇是最能體現這種方言特色的獨特藝術,通過舞台藝術的表達方式,將這種多語言混雜、 多語言結構的特點,利用文化差異、語調、不同用詞及腔調的變化,以喜劇的形式進行調侃和諷刺,針砭時弊,不正統但不失地道。深受眾多土生葡人和本地華人的喜愛和追捧,並維繫土生葡人的澳門情懷。 現今,澳門土生土語已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新生一代的土生葡籍人士,大多已不懂這種昔日土生葡人社群作為日常溝通的語言,成為瀕危的語言之一。 但不可否認,它是研究人類學和澳門土生葡人文化現象的一個重要依據,而澳門土生土語話劇正以藝術的形式,重新喚起社會對土生葡人文化的廣泛重視。 土生土語話劇深受土生葡人和本地華人喜愛,並維繫土生葡人的澳門情懷。(澳門文化遺產網圖片)

23/06/2021
20355

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

與華人生活方式相結合

十六世紀初,於歐洲「 大航海年代」 的葡萄牙人乘船東來,沿着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經過印度, 馬六甲到達澳門。在那個以風帆為動力的年代,在漫長的海上航行和沿岸停泊期間, 葡萄牙人將非洲和亞洲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漸漸糅合在一起, 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一部分,當他們在中國南海之濱的澳門定居時,將自身的歐洲文化連同沿途各地不同習俗,與華人生活方式相結合,目前在澳門的主要留存之一就是「 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 葡萄牙人將在食物和飲品中添加的各種調味品統稱為「 香料」,而東方香料是歐洲——遠東海上貿易的主要商品,為葡萄牙人帶來豐厚的利潤,因此,葡萄牙人是最早了解東方香料並經營東方香料貿易的歐洲人,他們將東方香料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並帶往世界各地也就是自然的事。 土生葡人的美食是以葡萄牙式烹調為基礎的一種飲食文化,融合非洲、印度、馬來亞以及本地華人飲食所用的物料及烹調方式,結合各地烹調所長,展現一個獨特的發展形式,是經歷數百年融會貫通而成的一種飲食文化, 也是葡萄牙航海文化的一個重要歷史產物。 而今,土生葡人美食技藝在澳門已得到廣泛認可,同時這一技藝也隨著土生葡人移居而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和特色的美食技藝之一。 土生葡人美食技藝在澳門已得到廣泛認可。(澳門文化遺產網圖片)

23/06/2021
17273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