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青局將調整和優化2020/2021學年幼兒首次入學中央登記措施,家長無需再列印「註冊憑條」,報名以及確認入讀均可在教青局網頁上進行,其後家長可以憑子女身份證明文件到學校辦理註冊手續。教青局學前暨小學教育處處長吳美琪昨(8)日受訪表示,新一期幼兒首次入學中央登記於明年1月上旬開始,當局將增加不同渠道宣傳,家長亦可在網上報名參與說明會,了解中央登記措施安排。
由澳門教育發展研究學會主辦的第四屆網絡微課設計大賽昨(8)日舉行發布會,並於即日起至今年12月31日徵集稿件。本次賽事以「澳門自然生態」為主題,澳門教育發展研究學會會長孔祥騫表示,希望更多人能從比賽中認識本澳自然生態,提醒社會關注環境保育的重要性。 今年網絡微課設計大賽踏入第四屆,孔祥騫在發布會上指出,「微課」已是教學的新趨勢,在網絡上以短片形式傳達訊息和知識,比傳統教學更易接觸和吸收,受眾面更廣。參賽者可以透過搜集澳門自然生態和環保等知識,創作具啟發性及趣味性的一系列微課教學影片,讓公眾對相關主題與澳門城市有更深入了解。 本次賽事由澳門昆蟲學會協辦,會長梁志文昨日在發布會上表示,澳門社會應更加關心環境保育,以及保護生態多樣性。梁志文曾在青洲山上發現數個昆蟲新物種,他認為澳門具有生物多樣性和獨有性,無視生態保育是「抹殺未來的行為」,希望政府盡快採取行動保育青洲山。
第三屆「全腦之星」兒童腦力開發比賽於昨(8)日舉行澳門區準決賽。負責澳門賽區的主辦單位澳門腦科學與全腦教育研究學會表示,比賽從國家腦科學計劃及「一帶一路」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的戰略出發,通過各種創意有趣的項目,考察兒童的專注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推理能力以及計算能力等全腦綜合才能。 學會會長陳江受訪表示,全腦教育是通過開心、快樂的方式激發兒童本身具備的能力,而非通過「填鴨式」教授技能。 他又舉例指,有科學研究證明兒童在0-3歲學習語言會更快,認為有需要深化腦科學和全腦教育在澳門乃至全國的普及。 陳江續稱,澳門是第三年參與該項比賽,今年更走進校園、獲得六所學校支持,逾300位兒童參與海選,當中有90多人成功打入準決賽,勝出準決賽並且在全國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兒童將前往深圳參加總決賽。 在昨日比賽現場有眾多家長攜子女參賽,家長張小姐表示,家中3歲的孩子是通過學校推薦 參賽,認為比賽內容頗為簡單,所以讓孩子自由發揮「試試膽量」。平時她亦不會刻意對孩子進行全腦教育,希望孩子有個快樂童年,不需承受過多壓力。同樣是學校推薦孩子參賽的家長梁先生則認為,只要不妨礙日常上課學習的情況,適當參與一些活動有助孩子增長見識。
「2019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上周五(6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召開,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在會議上表示,澳門特區將繼續與泛珠各兄弟省區一道,共享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加快制度創新,協同發展、積極作為,推動泛珠區域合作不斷結出豐碩成果,再上新台階。會議談及泛珠「9+2 」各區過去及未來的發展機遇,以及澳門在當中的發展定位。
中國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是豬肉,據統計,中國人肉類消費超過60%是豬肉,因此有關豬的事,就是大事。在豬肉價格刷新七年半高位之後,內地7月CPI同比上漲2.8%,創17個月新高,8月的數據即將在9月10日公布,外界都在觀望CPI漲幅會不會一舉破3。 今年以來,從「水果自由」到「雞蛋自由」,再到現在的「豬肉自由」,民生物價議題是內地民眾熱議的話題,相較於本澳,內地受貿易戰及非洲豬瘟疫情影響承受較多波動。媒體報道,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在一場會議上對豬肉供應穩定發出軍令狀,認為豬肉價格波動甚至會影響即將到來的70周年國慶。 豬事體大,包括發改委丶農業農村部丶交通運輸部丶商務部都已經推出措施,一方面放鬆養殖業環境保護要求,撤銷養殖限制,一方面對養殖業丶消費者層面做出補貼,希望短期內穩定供應。其中,商務部在8月初頂著62%的高關稅(9月1日起變成72%),進口一萬噸美國豬肉,可說是不計代價。 不過,即使從政策補貼丶增加進口等層面著力,短期內仍然很難穩定供應。依照官方說法,截至今年7月,非洲豬瘟疫情共撲殺生豬116萬頭,根據荷蘭合作銀行估計,今年中國生豬產量可能下降1.5億至2億頭,這個數字的短缺不是靠增加進口可以填補。按照生豬周期,從母豬懷孕到生仔,再到育肥出欄,約需要十個月時間,若能繁母豬存欄數量至今仍在下降,豬肉供應緊張的情況勢必會持續到明年。 更結構性的問題是,非洲豬瘟帶來的間接影響,令大小養殖業卻步,小型養殖戶無法承受衝擊退出市場,大型養殖業又因為規模化養殖,發病率高,即使豬肉價格飆升,在沒有有效疫苗以前,大型養殖業不敢貿然補欄。另一項結構性因素,是人民幣近期的貶勢,這對於仰賴進口豆粕的養豬戶來說,意味著成本仍在持續上升。風險不減,成本上升,這些負面因素是否能夠被價格誘因與政策補貼抵銷,進而產生穩定供應的效果呢?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可能因為農業補貼進一步惡化。在早前的生豬撲殺行動中,撲殺費用由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分攤,貧困地區由中央政府補貼較多,疫情可能因此出現黑數(如養豬大省山東只通報一例豬瘟個案),假如有些省份為了節省開支瞞報疫情,如今的補貼政策又要如何精準落實到位? 市場的問題還是要由市場解決,價格可以調控,供應可以用冷凍庫存應急,但要重塑一個完整健康的生豬供應鏈,便需要恢復市場的信心。內地政府必須正視疫情的嚴重性,排除虛偽瞞報的可能性,同時加速研發有效疫苗。另一方面,因為鼓勵養豬而放鬆的環保要求,必須有計劃地恢復,假如因為豬瘟疫情走上回頭路,也為免得不償失。
澳門江門同鄉會主辦「合作·共享——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暨經濟民生發展學術研討會」上周五(6 日)下午在澳門大學演講廳舉行,邀請專家學者就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背景下,加強澳粵合作及建立互動機制等交流研討。澳門中聯辦協調部副部長余向軍,教青局教育研究暨資源廳長黃健武,文化局代表吳家寶,江門市委統戰部副調研員李仕華,五邑大學黨委副書記李靄康,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龐川,議員柳智毅、邱庭彪、麥瑞權、鄭安庭、胡祖杰,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陳溥森、澳門江門同鄉會會長甄瑞權、澳門江門青年會理事長夏俊英等出席。 甄瑞權指出,澳門是大灣區西部唯一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後,澳門的「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定位跟濃厚和淳樸的澳門社團文化有關,期望可借助是次研討會,打造澳粵深入合作交流的高水準互動平台。 陳溥森稱,研討會討論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加強灣區城市合作、共享發展等,期望藉此形成共識,為粵澳經濟、文化發展助跑,加強兩地經濟及文化建設的交流。夏俊英期望論壇未來有更多高校、團體、專家參與,向大灣區各政府提交具建設性、接地氣的建議,推動特區經濟持續發展、居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 與會學者、五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兼教授肖健華表示,江澳旅遊合作具有迫切需求,其中江門旅遊發展整體比較落後,主因是缺乏巨額資金、管理方法落後、缺乏高層次旅遊人才,及不夠國際化,而這些正好與澳門形成互補。 另一與會學者、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兼持續進修中心主任劉丁己表示,「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是推進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人才發展的重要關鍵,然而高等教育機構於學位教育方面限制較多,當中細節如人員流動的簽證、交通、語言,以及兩地經濟發展差異等,仍需要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