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短期內難以控制廢物產量,但廢物是否得到妥善處理也直接影響到城市的環境。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澳門採用「焚化為主、堆填為輔」的方式處理廢物,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一直以來澳門過於依賴焚化爐處理廢物,「眼不見為乾淨」的方式容易令社會忽略源頭減廢和分類回收,如今政府推動廚餘回收,不但減輕食肆運輸廚餘的成本,也有效減輕焚化爐處理垃圾的壓力。他又指,以往廚餘都是被直接扔進焚化爐燃燒,但廚餘水分高影響燃燒溫度,會讓焚化爐的焚燒狀況變差,「如果能夠減少呢40%廚餘,第一焚化爐本身嘅壓力減少咗,第二焚化爐可以用更少燃料減少污染。」政府需重視回收業發展澳門每日廚餘約有500噸,數量十分驚人,林宇滔表示,政府除大力推動廚餘回收工作外,也要確保澳門資源回收產業持續發展,不能靠回收業界自生自滅,「當佢哋(業界)有一天消失咗,其實就算做到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前面嘅全部做好咗,但後面就冇人處理,我哋很難確保每個行業都賺錢,賺錢唔係政府要確保嘅事,但確保呢個行業存在去有效處理產生嘅資源廢料,我諗呢個係基本策略。」政府曾表示未來將在建築廢料堆填區內,興建以厭氧分解產生生物氣發電為主要技術的廚餘集中處理設施,正委託顧問公司進行初步設計及環境影響評估工作,林宇滔促請環保局應盡快交代有關工作時間表。
在物質充裕的時代,浪費食物已成為普遍現象,廚餘回收利用便是它們的最後出路,鄰近不少地區商家已將廚餘回收發展成產業以獲取經濟效益。早在多年前,開設環保公司的陸世安看到這個商機,認為廚餘有著極大再利用價值,更可以發展成一條產業鏈,「如果做廚餘要做得大量,咁就造飼料,將廚餘造成魚糧,乾咗之後一包包運走係冇問題,但呢個投資相當大。」作為回收商,需要將收取的廚餘分類處理,當中的成本相當大,「分好仲要用器皿裝好,廚餘要即日處理,唔係就會臭,呢啲係咪要成本要錢,仲要處理後卑下家處理,下家會要求你分類得好乾淨,呢啲廚餘處理之後有十噸,其實政府亦減少咗十噸焚化費用。」由於政府遲遲不出台相關政策,陸世安所有想法也只能紙上談兵,他表示政府與業界零溝通,讓業界無法開展廚餘回收工作,「政府從來都只同商業機構酒店之類去商討,從來冇同企業傾點樣處理廚餘,從商業角度睇,我哋睇唔到有任何政策有助推廣廚餘處理」。他又指,現時政府將廚餘製成肥料的政策方向不適合澳門經濟發展,「因為澳門唔係農業城市,做成肥料去向點樣,可唔可以出口呢?出口邊個要呢?唔可以出口咁喺本地可以賣幾多呢?根本無可能係一門生意」。陸世安稱曾前往台灣和澳洲了解廚餘回收產業,看到這些地區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但澳門則一直落後於他人,「只係靠企業自生自滅去做廚餘回收,係唔成功嘅,永遠都唔成功。」
《新的士法》於今年6 月3 日生效後, 濫收車資案件大幅下降, 治安警察局昨(5)日發布最新的士違規檢控數據,顯示8 月共檢控75 宗的士違法個案,總體的士違法情況與去年同期相比有明顯下降趨勢,其中以濫收車資最為明顯,下降約93%、拒載情況亦減少近80%、整體的士違法行為下降約82%,顯示的士司機的違法情況及守法意識有明顯改善。另外,亦有一名的士司機因五年內違法四次,或成為《新的士法》實施至今,首位被註銷的士駕駛員證的司機。
今年北區接連發生多宗大廈供電設備事故。 多位北區社諮委認為情況值得關注,建議進一步加強大廈業主對公共設備維修的保養意識,避免大廈設施因為日久失修,增加電力設施故障及火警風險。 在昨日舉行的北區社諮會平常會議上,社諮委許龍通提到金海山花園大廈和海濱花園大廈的供電設備早前出現事故,有2,000多戶住客受影響。他認為事件反映不少大廈的公共設施長期缺乏維修,建議電力公司除了定期檢測,亦應加大力度推動大廈管理機關和業主履責,定期進行維修及保養。 「三無」大廈多 維修難開展另有社諮委在會上反映,北區有很多「三無」大廈:沒有業主會、管理公司以及成立大廈維修基金,令大廈設施維修保養工作難以展開,希望政府通過立法、部門間協作,以及加強宣傳,推動大廈業主成立相關組織,向業主推薦合資格維修技工等;另外,鼓勵大廈住戶自備「應急包」,包含手電筒、口哨,毛巾等物資,在大廈停電時可以使用。 社諮委許治煒則建議政府立法強制舊樓業主定期檢測大廈及維修大廈供電裝置,特別是30年以上的樓宇,可強制以每年一檢的形式,提高業主對大廈電錶房維修保養的安全意識。
政府於7月表示, 爭取粵澳新通道於明(2020)年底落成。有北區社諮委促請政府盡快規劃周邊的交通配套,持續優化西北區交通問題。 北區社諮委鄭鑒康昨(5)日在社諮會平常會議上表示,社會期待粵澳新通道的落成及投入服務後,與關閘口岸、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口岸形成相互協作的關係,共同分擔通關壓力。同時,隨著粵澳新通道的落成,該區將會面臨龐大的人流及交通壓力,他建議未來粵澳新通道配合關閘的整體規劃研究,如建設步行系統及綠色長廊等,接連兩個口岸及未來的輕軌東線,完善各口岸間的交通接駁,起到分散人流的作用。 另外,鄭鑒康促請筷子基北灣沿岸俾若翰街路段休憩區設置工程盡早動工,未來配合粵澳新通道的建設,打造濱海綠化長廊。
由青年創業創新培育籌備委員會主辦的「2019國際新創周Mis-Week 」昨(5)日起一連三天在威尼斯人會展中心C館舉行,有80家初創企業及項目參展。活動組委會表示,今屆活動特別設置葡語國家館及科創企業路演專場,邀請近20家來自葡萄牙、巴西的孵化機構及企業來澳分享,希望藉此加強本澳與葡語系國家企業機構的聯繫合作。
由澳門基金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合辦的第六屆澳門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頒獎典禮昨(5)日於澳門科學館會議中心舉行。今屆共收到321份來自本地及外地的論文和著作,較上屆增加一成,其中共56份獲獎。同時,今屆亦新增澳門人文社會科學傑出貢獻獎,以表彰在推動或研究澳門人文社科領域有重大成就和貢獻的人士。 主辦方希望通過舉辦評獎活動,推進澳門研究邁向新台階,更加凝聚本地和外地的研究機構及研究人員,掌握好澳門學術話語權,構建澳門知識體系,為特區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援和理論支撑。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表示,五屆評獎活動一共收到逾1,900份參評作品,獲獎作品281份,這些作品全面體現了澳門研究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演進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澳門研究的發展狀況,體現出澳門學科建設的豐碩成果。 吳志良稱,近年澳門和國家的發展都走進了「深水區」,也相應產生出一系列學術問題,澳門學術界將加以探討及尋求答案。澳門學的學科建設,如今已進入關鍵轉折,既是挑戰,但更為繁榮澳門本土學術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在研討會上,來自各地的多名專家就研討會的主題「澳門學與澳門民間文化」作主旨發言。
教育暨青年局昨(5)日下午舉行傳媒茶話會。 教青局局長老柏生表示,2019/2020學年正規教育學生人數方面,就讀幼兒、小學、中學及特殊教育的學生共有81,766人;與上一學年比較,幼兒、小學、中學及特殊教育的學生分別增加2.73%、4.20%、1.51% 及2.59%。回歸教育方面,學生期初人數較上一學年減少17.83%至917人。 老柏生又指,由於2001至2003年時本澳出生率下降,令最近兩至三年高中生數量下降,學額收窄,但之後出生率回升,故預計2021年後幼稚園至高三的非高等教育學額需求大增。老柏生指目前需要在2021學年前增加11,000個學額,包括擴大每班學生人數,由每班28人增至35人,以及將學校拆卸擴建,增加收生學額。目前局方已將欠缺學額數量縮減至6,000個,希望能在2021 前解決學額問題。 就香港修訂《逃犯條例》所引發的風波,老柏生表示,連日來收看新聞,坦言看多了暴力,「夜晚發夢都重現」,會感到不安。他表示會通過學校教師關心學生情緒,又指和平表達訴求是社會共識,並需培養學生客觀理性分析。 暑假期間多名學生誤墮點數卡詐騙陷阱,老柏生指局方一直有做相關預防詐騙工作,例如拍攝防罪教育宣傳片等,司警亦與教青局等在青年政策上定期舉行跨部門小組,以減低學生受騙。
中國(澳門)致公協會昨(5)日舉辦喜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專題分享會,邀請到澳門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部長徐莽及全國政協委員張裕作專題演講。 致公協會會長葉紹文致辭時表示,希望透過是次分享會,可讓大家從更多角度和更深入地認識祖國、了解祖國。 徐莽以《祖國70年來的演進》—「舊貌換新顏」為主題,介紹祖國70年來的演進歷程,涵括經濟、民生等內容。張裕則向大家分享內地美麗火車線路的沿途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