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議在澳舉行

邀三千五學者探討AI未來發展

「第28屆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議」(IJCAI2019)於本月10至16日一連七天假澳門威尼斯人金光會展中心舉行。主辦方表示,會議今年在澳門舉辦別具意義,有助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與發展。 會議由IJCAI主辦、澳門大學承辦及澳門會議展覽業協會作為執行機構,並於昨日舉行會議開幕式。IJCAI 2019會議主席Thomas Eiter、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代主席李藻森、澳門會議展覽業協會理事長何海明、澳門組織委員會主席鞏志國等嘉賓出席。 是次會議吸引約3,500名來自50個國家及地區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及專家與會,共同探討人工智能的現狀與未來。會議設有47場工作坊、34個輔導報告、16場CEO論壇及40多場平行論壇,涉及人工智能的今天與未來、總結人工智能50年來的發展等不同議題,而今屆提交的論文數量有4,752篇,當中有850篇已獲接受,為歷屆之最。Thomas Eiter表示,人工智能的愈趨重要及由此衍生的多個問題是今屆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 主辦方又舉行B2B展覽,設60多個展位邀請科創企業參與,並分為商品展示區及機器人展示區等區域。 澳門會議展覽業協會認為,今屆IJCAI在澳門舉辦,對澳門構建「智慧城市」,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具有積極意義;而協會攜手澳門大學成功投得IJCAI會議,顯示澳門會議業界已具備競投頂級國際會議來澳舉行的能力。

14/08/2019
22575

文化使命國際論壇擬每年舉辦

米健:加強灣區文化交流

一連兩日在本澳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文化使命國際論壇」昨(13)日閉幕,澳門特區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米健表示,計劃每年都舉辦論壇,打造成澳門的一個品牌。希望藉論壇吸納更多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加強大灣區的文化交流,促進多元文化合作,助大灣區進一步發展。 米健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澳門提出了要打造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明確要求,對澳門來說是一項光榮的任務。他認為,澳門能被國家期待為文化合作基地,正是因為澳門有著中西歷史文化的積澱,有多元文化共存的特殊性,也是澳門獨特的優勢。 是次論壇宗旨是促進多元文化交流共存。米健認為,雖然是次論壇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名,但論壇的中心命題已經超越大灣區,因為文化交流是人類交流的高級表現形態,是一個世界性永恆的話題。他稱,就多元文化共存或文化交流等方面多做積極工作,不僅是對大灣區,更為「一帶一路」等發展建設更好的國際平台,甚至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發揮著積極作用。 米健又指出,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需要克服的問題,例如三地的法律和稅制不同,是次論壇聽到很多專家學者的意見,碰撞出很多火花,希望透過舉辦論壇收集意見,逐步改善。他透露計劃每年舉辦論壇,相信會獲得更多高層次的信息與觀點,作為日後政策研究方向。 其後,三位嘉賓在閉幕禮上分別就法律、歷史和社會科技等領域作總結發言。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傳統保留再融合是一個進化的過程,有助社會發展可持續。 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學院教授於興中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的文化使命在於緊緊抓住歷史的機遇, 不斷努力協調不同的法律制度,不同政治制度之間的銜斷與融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慶節認為,是次分論壇從民族學、藝術、宗教、詩歌等深入理解共同體的概念,通過文化研究達到對共同體的認同和理解。

14/08/2019
12285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