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去年最高溫微降0.2℃

人口密度全球最高 每平方公里20,800人

統計暨普查局昨(20)日公布本澳去(2020)年的環境統計數據,據資料顯示,去年本澳平均溫度為23.3℃,按年下降℃;年內最高溫為7℃月的35.5℃,較2019 年微降0.2℃;最低溫為十二月的6.7℃,下降1.7℃。總降雨量為1,713.2 毫米,較2019年減少534.8毫米。另外,本澳人口密度由2019 年的每平方公里20,400 人增至2020 年的人,全球最高。 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去年全年共有五個熱帶氣旋,颱風海高斯吹襲期間曾懸掛十號熱帶氣旋信號,並錄得最高陣風每小時215.6公里,最高十分鐘平均風速每小時138.6 公里。 空氣質量方面,去年本澳空氣污染情況改善,各監測站錄得空氣質量屬「良好」的日數均較2019年多;另一方面,各站錄得「不良」的日數亦顯著減少。在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及微細懸浮粒子(PM2.5)方面,各監測站全年皆無超標情況。 總耗水量為85,515千立方米,按年減少7.9%;家居耗水量(42,816千立方米)按年增加9.4%,工商業(37,115千立方米)及公共機構(5,584千立方米)耗水量分別減少22.3%及5.7%。污水處理廠/站每日平均處理污水立方米。 垃圾焚化中心全年處理437,592公噸城市固體廢物,按年減少19.8%;運往堆填的建築廢料亦增加66.0% 至3,974 千立方米。 澳門土地面積為32.9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由2019年的每平方公里人增至2020年的20,800人。澳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一直以來居於世界首位,排第二位是歐洲小國摩納哥,面積只有2.02平方公里,在2019年,人口共38,100,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8,900人。第三位是新加坡,面積平方公里,在2020 年,人口共568.5 萬,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人。香港緊隨其後,在面積1,106平方公里土地上,在2020年底,人口共萬,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6,781 人。

21/04/2021
23500

抽檢樣本輻射水平無異常

市政署:日本進口食品合標準

自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以來,社會關注核洩漏及核廢水會否都周邊農產品及海產品造成影響。市政署昨(20)日表示,一直對進口食品中放射性核素水平採取嚴格的風險管理措施,並且在入口檢疫和市場銷售層面持續監察食品中的輻射水平。 在2020年全年和2021年首季,分別抽取802個和162個不同種類及產地的食品樣本進行輻射水平檢測,所有食品樣本均符合食安標準,暫未見異常。 市政署持續關注事件,並在早年已對本澳流通及供應之日本產食品作輻射水平檢測,且列作常規性檢測項目之中,以確保本澳食品安全。 現時本澳對進口食品的管理措施當中,仍暫緩處理來自日本福島縣所有鮮活食品或動物源性食品的進口申請,故此目前澳門市場並沒有來自福島的水產等食品出售。另外,來自千葉縣、櫪木縣、茨城縣、群馬縣、宮城縣、新潟縣、長野縣、琦玉縣及東京都等九個縣區的鮮活食品或動物源性食品,在申請進口本澳時,除須符合現行進口衛生文件要求外,亦須同時附有由日本當局發出的輻射監控聲明書及來源地證明,才可接納相關申請,並在進口時通過相關檢驗檢疫措施後才可進口。 食品受放射性核素污染,是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為了保障市民健康,特區政府制訂了第16/2014號行政法規《食品中放射性核素最高限量》標準,訂定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的最高限量。除此以外,市政署會根據第5/2013號法律《食品安全法》,可視風險程度及範圍,採取一系列預防及控制措施,包括下架、回收、封存、甚至勒令禁售問題食品。若問題食品涉及超出《食品中放射性核素最高限量》標準且情節構成犯罪,涉案人可判最高監禁五年。 市政署對本澳流通及供應之日本產食品作輻射水平檢測,且列作常規性檢測項目之中。(市政署提供圖片)

21/04/2021
9109

本年第一季社保五成僱主未繳供款

社保基金提醒僱主盡早繳交

4月份為社會保障制度2021年第一季度供款月。截至4月19日,約有12,800名僱主仍未為僱員繳納強制性制度供款,約佔整體需繳供款僱主五成。臨近月底預料服務點的人流將會增加,社會保障基金呼籲僱主及居民多採用電子化渠道繳納供款或使用預約服務。 按法律規定,僱主須在月內為其本地長工僱員繳納供款,倘逾期繳款,須支付遲延利息及罰款。如有聘用外地僱員,則須同時繳納外地僱員聘用費。使用電子申報服務且在指定期限內進行僱員任職情況申報的僱主,可使用九間指定銀行自動轉賬、網上銀行、自動櫃員機或中銀e道等電子渠道繳納相關供款及外聘費,其他僱主如本地長工僱員當季任職情況無變動,亦可於市政署轄下各市民服務中心及分站,或九間指定銀行櫃枱繳納有關供款。 而任意性制度受益人亦可憑澳門居民身份證編號,經貼有社保標籤的自助服務機、上述九間指定銀行櫃台、自動轉賬、網上銀行、中銀e道、市政署轄下市民服務中心及分站,或社保基金各服務點繳納供款。逾期繳納供款者,除非在法定期限屆滿後兩個月內,加上遲延利息進行繳納,否則欠交的供款不得補交。 為減省時間,社保基金呼籲已開通電子申報服務的僱主及任意性制度受益人盡量採用電子化渠道繳款,如需親臨,亦建議使用預約及遠程取籌服務。

21/04/2021
15182

民防體系見成效

居民防災意識增

澳門在2017年8月遭受超級颱風「天鴿」吹襲,所引發的風暴潮淹浸本澳大部分地區,市面受到嚴重破壞,小城滿目瘡痍,造成十人死亡,244人受傷,經濟損失高達125億元。經歷「天鴿」一疫後,特區政府痛定思痛,保安當局從硬件及軟件上均不斷優化本澳民防系統;而事隔一年後,本澳再次遭受超強颱風「山竹」吹襲,特區政府及時作出系列的應對措施,盡最大努力保障了市民的生命及財產,得到社會普遍認同。近年來當局持續在民防體系上也不斷作出完善,無論在防災建設、大型演習、裝備升級購置,以及在防災宣教和相關政策制定方面均不遺餘力,令本澳市民能安居樂業。 每年5月至6月澳門便進入颱風季節,根據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預測,今年約有五至八個熱帶氣旋影響本澳,為未雨綢繆,當局於本月9日舉行「2021年民防架構會議」,保安司司長、聯合行動指揮官黃少澤聯同警察總局局長梁文昌及各個民防架構成員代表出席。 黃少澤在會上表示,自2017年以來,特區政府對整個防災減災系統開展全面檢視,並按照行政長官指示,以及根據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組建議,持續革新及推進各項民防工作,不斷優化民防體系,添置應急救災裝備,使預防與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得到明顯的增強。 官民合力 民防更高效黃少澤回顧過去一年民防工作,其中一項重點工作是制定和頒布第11/2020號法律《民防法律制度》,而為加深社會各界了解新法制和體系的運作模式,以及自身的義務和責任,保安當局於去年9月初開始加強推廣新法的宣傳工作,透過多元化方式進行宣傳,警察總局亦於3月29日正式開展民防志願者公開招募,引導民間力量與政府形成合力,促進本澳民防工作達至更高效的災害事故預防及應對效果。 與此同時,保安司轄下部隊及部門之間、同時持續聯同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推動制定不同類型突發事件的應急工作計劃,並組織了「可疑人物闖入校園」演練,以強化師生的應對意識和能力。同時,為有效應對疫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聯同民防行動中心亦於本年3月17日進行了「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演習」,以強化各部門在疫情防控的溝通及聯動,並讓市民了解有關防控方案,以便好地配合特區政府的防疫措施。 「水晶魚2021 」演習本周六舉行 為協助本澳民防工作的宣傳教育、災後援助及復原、警察總局現正公開招募民防志願者,名額80名,年齡介乎18至55歲,具服務熱忱的本澳居民可報名參與,為本澳民防工作的宣傳教育、災後援助及復原提供協助。所有獲接納人士均需參與培訓課程並通過考核,方能成為民防志願者,引導民間力量與政府形成合力,促進本澳民防工作達至更高效的災害事故預防及應對效果。 黃少澤又稱,隨著氣候持續變化,出現頻密和嚴重自然災害的風險逐年增加,去年10月下旬和今年2月中旬形成的颱風,明顯有別於一般規律,故民防架構成員必須提高警惕,防患於未然,為更好地應對本年風季來臨,本周六(24日) 將舉辦「水晶魚2021 」實地颱風演習,並繼續邀請市民參與,提升他們對「颱風期間風暴潮低窪地區疏散撤離計劃」的認知。

21/04/2021
12094

李良汪:加強防災意識

制定整體民防規劃

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澳門自經歷2017年8月超強颱風「天鴿」正面吹襲後,當局亦深刻吸取了教訓,近年所開展的民防工作無論在硬件及軟件上均取得一定成效。首先在軟件上包括社區宣傳、大型演習及配套設施等,尤其是在演習方面,今年將是連續第四年開展「水晶魚 」實地颱風演習,且近年演習亦加入市民參與部分,令尤其是居住在內港低窪地區的居民對於防風及避險意識進一步提高。 應重宣傳教育工作 李良汪稱,希望未來在警察總局轄下的民防協調中心能進一步著重宣傳教育工作,尤其是需持續加強預防意識及措施;同時亦需制定整體民防規劃工作,除了現行的制度法律及相關協調實體以外,相關的硬件設施、以至整個規劃藍圖亦應包括在規劃中。他亦提出,在救災物資管理方面亦需要加強完善,因根據過往經驗有出現救援物資分布不均情況,冀日後當有如「天鴿」、「山竹」般超強颱風再出現時,無論是居民的預防意識、後續的災後支援以及教援物資等都能同步到位。 民防志願者應擴大功能 當局目前正開展民防志願者的公開招募工作,李良汪指出,有關計劃的招募名額僅為80人,若要在真正災害來臨時,相信未必能起到明顯作用,但亦相信在某程度上能起到一定宣傳意識作用;同時亦希望此80人的團隊經當區培訓後,除了能幫助災後善後支援工作以外,於平常日子亦對對他們身邊朋輩起到輻射影響宣傳作用,成為與居民間的一道宣教橋樑,令該團隊的作用更具體。李良汪稱,據知政府轄下不少部門亦有組成各自的民防志願者團隊,因此亦建議有關當局內部能有清晰協調體系以及完善有關人員登記制度,從而避免人員重複登記及資源重疊等情影,影響日後災後工作。

21/04/2021
8145

葛萬金:加快建擋潮閘進度

早日公布「做」抑或「唔做」

經歷兩場超級颱風吹襲,令當局明白需要增加硬件設施。社會綜合研究學會會長葛萬金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的確,自經「天鴿」吹襲後,特區政府本身的防災意識明顯提高,尤其是保安司屬下的執法部門,購置不少民防防禦工具,亦在本澳不同區域安裝警報系統,如水深尺、監察鏡頭和揚聲器等,有關的工作是非常足夠,亦得到社會普遍認同。 內港擋潮閘建設一直備受關注。葛萬金稱,其實當局目前已在有關地區設防水旱閘、擋水牆及儲水箱等,加強岸線的防洪作用;但上述設施對於「天鴿」、「山竹」般等級颱風來襲時,基本上「做唔到嘢」。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早前表示,近期已收到內港擋潮閘工程仿真驗證總結報告,政府分析需時,對於是否興建內港擋潮閘仍未有結論,會盡快公布結果。 葛萬金冀有關當局能加快進度,早日公布有關結果,「做」抑或「唔做」,或是以甚麼方案來做,都需要向公眾盡早交代公布,亦能同時給予居民信心。 防災減災知識編入課程 葛萬金稱,雖然目前當局每年均有舉行颱風演習,但認為對於喚起居民的防災減災意識是仍未足夠。 他指出,其實在國外一些國家或地區對於防災減災知識,是有編撰在正規課程中,且校方亦會恆常安排防災演習;因此建議保安當局未來或可與本澳各中小學制定相關聯防課程,培養他們自小便有防災意識,並將有關知識和意識帶到社區,藉此提高全民防災意識。 雖然自「天鴿」、「山竹」後,本澳近兩年均未有遭受超強颱風吹襲,但政府當局以及居民不要因此而鬆懈,需持續做好預防的恆常工作,居民亦要時刻保持警覺性,因所有預防工作永遠勝於後期補救,這樣才能對居民的性命財產提供最大保障。

21/04/2021
15205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