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公平還是要效率?

特區政府上周宣布推出新一輪「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投放50億元、向居民及外僱等提供電子消費優惠券,期望以三倍核銷的做法產生槓桿效應,刺激居民消費拉動更多內需。然而,此舉似乎與大眾心目中所想的「第三輪經援措施」相去甚遠,眾多市民以至各大社團都一致要求政府效仿去年做法,加推第三輪電子消費卡,以更直接方式緩解市民收入減少帶來的壓力。 誠然,對於習慣了多年現金分享計劃的澳門人來說,沒有真金白銀到手,總是覺得非「真援助」。根據計劃,本次電子消費券為期八個月,每名市民、外僱及外地大專學生最多可享受4,800元消費優惠,但合共需要消費約二萬元,才能獲得全數補貼。這筆花費,對於有穩定收入的工薪階層可能是正常生活支出,但對於低收入群體、放無薪假甚至失業的市民而言,或許未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再者,去年推出的電子消費卡雖然也屬於電子支付方式,但只需要商戶一端進行申請機具等操作,市民只需領取電子消費卡後即可消費,就算是小孩或無能力使用手機應用程式的長者亦可受惠。反觀本次電子優惠券計劃,若市民手上沒有智能手機,又或者未能實名登記電子支付,均無法享受補貼優惠。無可否認,電子支付是本澳發展大勢所趨,政府當局以各種措施提高電子支付普及率是好事,但若在穩經濟、顧民生的消費優惠計劃上,再次以「一刀切」的實踐方式,未必是急市民所急的施政體現。 這次消費優惠計劃的爭議,再一次體現出社會政策中「公平」與「效率」兩者的平衡取捨問題。 有意見認為政府推出消費券只是為商家作促銷、對市民不公平,而站在政府角度,電子支付方式的確能最便捷地確認和核銷如此大量的交易。如果電子消費券方式已是勢在必行,當局能否透過降低使用金額門檻、無需事先消費即可立減等優化措施,盡量讓大眾容易接受,以免「給了好處還挨罵」。

23/03/2021
14314

地盤保安查證揭發

工程公司負責人涉替黑工造假證

一名本澳工程公司負責人涉嫌為17名黑工偽造虛假工作證件,包括澳門居民身份證、回鄉證、外地僱員證和職安卡等。事件被地盤保安員查證時揭發,司警拘捕涉案男子,控以「偽造具特別價值之文件」及「僱用」罪,移送檢察院處理。 【本報記者陳宇東報道】 案中被捕男子姓王,54歲,澳門居民,報稱為一名商人。事主為一名內地男子,40 多歲。 案情指, 於2019 年10 月, 案中事主帶同12 張偽造證件到司警局報案,當中包括一張澳門居民身份證、三張回鄉證、兩張外地僱員證、五張職安卡及一張由身份證明局發出的查核智能身分證紀錄證明書。事主報稱,案中嫌犯王某以合作工程為由,令其損失共人民幣20 萬元。 地盤工程吸引事主投資30萬 早於2019 年6 月,事主透過友人認識本澳某工程公司負責人王某,當時他聲稱承接了一個位於新口岸的地盤工程,由於其資金不足,於是邀請事主一同合作投資,並要求事主於內地找人到地盤工作。事主答應後,向王某的公司投資了30 萬元人民幣,並找來14 名內地工人,由王某辦理相關的證件來澳工作。 保安員查證揭發大批黑工 在這批工人開工約一個月後,其中一名工人被地盤保安員查證,發現其持有的證件為假證。 事主得知後馬上終止與王某合作關係,並要求王某償還投資款項,王某只是還回其中10 萬元。 司警調查發現,17名工人(事主找來14 名及王某公司三名)相關證件均為偽造,所有工人只是持旅遊證件來澳。他們供稱以600 澳門元日薪受聘於王某,每人需付人民幣2,000 元作為辦證費用。 直到2020年11月,司警到王某公司辦公室進行搜索,搜獲三部電腦,儲存大量與假證有關資料,包括證件相片、偽造的中國居民身份證、澳門居民身份證、職安卡、回鄉證及相關資料圖像檔,當中有90 多個圖像檔與本案有關。 司警於昨(22)日邀請王某到警局協助調查,期間他拒絕交代任何與案件有關的內容。司警綜合所有證據,有強烈跡象顯示王某作出相關犯罪,對其控以「偽造具特別價值之文件」及「僱用」罪,並移送檢察院處理。

23/03/2021
11924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