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家境富裕的本澳長情男子,墮入援交詐騙陷阱,他於2017年在網上認識一名女子後,對方稱可提供援交服務。男子為求一親香澤,三年來雖從未見面,但對援交女要求從不懷疑,且有求必應,結果未曾真箇已被騙去萬元。最終騙徒疑似整蠱事主,收取款項轉走後告知因新冠疫情不能過香港購買比特幣,著事主到警局取回115萬元,警方覺有可疑揭發事件。司警調查後上周五(11日)拘捕一對男女,惟兩人拒絕透露案情,司警繼續追查是否有更多涉案人士。 兩名被捕男女均為本澳居民,涉嫌觸犯「相當巨額詐騙」和「清洗黑錢」罪。女嫌犯姓麥、27歲、報稱無業;男嫌犯姓陳、31歲、報稱私人司機;司警相信他們為詐騙集團成員。至於事主為一名姓吳的本澳居民。 便利店狂買500萬點卡司警稱,上周五(11日)接獲事主舉報,指於2017年在網上認識一名女子,對方聲稱可提供援交服務,要求事主以點數卡方式支付援交費,在女子不斷誘使下,事主數年間先後到便利店合共購買500萬澳門元點數卡,並透過通訊軟件發送給該名女子,惟仍一直未能與女子見面。 其後,一名自稱該女子的「經理人」致電事主,表示女子因患病和賣淫被捕等各種藉口,希望事主支付金錢為女子解困,同時要求以比特幣方式支付。 護花心切赴港充值700萬買比特幣護花心切的事主,由去年中開始按騙徒指示多次前往香港,使用比特幣售賣機為女子的賬戶合共充值700萬澳門元。「痴心情長」的事主在數年間先後支付1,200萬澳門元,雖仍未能與「女神」見面,但他自稱堅守信念,希望終有一天可拯救「女神」,惟疫情關係,已無法再赴港購買比特幣。此時,援交女子「經理人」對事主稱,可派員來澳協助他繼續購買比特幣。 叫事主去警局取回款項上周四(10日),事主於皇朝區某娛樂場外,按指示將115萬港元現金交付給案中被捕的兩男女。在交付現金後,緩交女的「經理人」致電事主稱,因未能成功購買比特幣,已將款項交到新口岸治安警察局警司處,可到該處取回現金。事主信以為真,便到警局詢問,被警員告知懷疑涉及詐騙,轉交司警跟進調查。 司警經調查後隨即鎖定兩名犯案目標,上周五在黑沙環一住宅單位首先拘捕涉案陳某,同日晚上在關閘拘捕準備逃往內地的涉案麥女,但兩人均拒絕合作。司警調查後相信兩人為詐騙集團成員,他們訛稱可協助事主吳某兌換比特幣,在拿取115萬港元現金後已即時將款項轉走,司警繼續追查是否有更多人涉案。 兩名被捕的詐騙集團成員男女均為本澳居民,涉嫌觸犯相當巨額詐騙」和「清洗黑錢」罪,上周六已被司警移送檢察院處理。(梁啟迪攝)
澳門沙梨頭海邊街近灝景峰路段於昨(13)日下午約2時發生一宗嚴重交通意外,一輛電單車撞倒一名過路老婦,電單車司機及老婦雙雙受傷送院接受治療。 警方指73歲女長者行人有生命危險,現時正搶救;而電單車司機則受輕傷,情況穩定,通過酒精呼氣測試。事件初步調查懷疑行人不遵守交通燈過馬路導致事故。 消防表示,被撞倒的行人為73歲女長者,傷勢嚴重,曾有吐血、左前臂懷疑骨折、左腳踝擦傷、意識模糊,由家人陪同送仁伯爵綜合醫院救治。治安警引述醫院消息表示,被撞的73歲女長者有生命危險,現正搶救中;而電單車司機情況穩定,通過酒精呼氣測試。 治安警呼籲有關事故發生經過之目擊者,或能提供對該宗交通事故有關任何資料之人士,可致電交通廳,電話:28374214,與值日官聯絡。 被撞倒的73歲電單車老婦,救護員在場急救。(網絡截圖)
本澳一名被禁入賭場爛賭女看更,多次巧立名目包括投資押店、親戚結婚、協助申請經屋為由,行騙兩名年邁女同事,兩人合共損失128萬澳門元。司警調查後拘捕爛賭女看更,她報稱有關騙款已輸清。 司警上周五在例行記者會上稱,被捕女子姓徐,48歲,本澳居民;兩名女事主分別為57及65歲,本澳居民。三人原均在同一大廈任管理員,目前嫌犯則報稱無業。今年5月7日,兩名被害人通過律師向檢察院提出檢舉,報稱被徐姓嫌犯以投資押店等理由借款應急,合共騙取兩人約128萬澳門元,司警接手調查。 案情指,嫌犯在2018年中分別向兩名被害人表示,其子在新口岸區一間押店協助他人兌換貨幣,提出只要將現金注資押店,便可參與相關業務賺取利潤,到年底便可連本帶利收回。雖嫌犯沒說明押店的詳細資料,亦沒有帶兩人到押店巡視,但兩人仍不虞有詐,先後多次以現金方式將款項交予嫌犯,期間更沒有開立任何單據作證明。 見「水魚」上釣,嫌犯再以鄉下親戚需要結婚為由,向其中一名被害人借款20,000澳門元;又聲稱有親戚在房屋局工作,可協助被害人以快捷方式入紙申請經屋,再成功收取被害人40,000港元,但之後沒有任何消息。 最終兩名被害人與嫌犯失聯,兩人互相傾訴之下,竟發現同被嫌犯所騙,如夢初醒只好向檢察院求助。至本月9日,司警成功到嫌犯位於祐漢區的住所將其截獲,她否認犯案,表示只是簡單的借錢行為,而所得金錢已在賭博輸清,無力償還借款。惟經調查發現嫌犯在案發期間其實是禁入賭場人士,故賭輸錢之說法仍有待核實。 司警表示,嫌犯已被控「相當巨額詐騙」罪及「違令」罪,移送檢察院處理。 賭婦詐騙兩同事,司警接手調查後將她拘捕。(資料圖片)
從2005年正式提出興建至今,新中央圖書館項目歷經15年的波折,終於迎來新的方案。文化局昨(10)日就有關新中央圖書館的選址及多項重要工程計劃舉行新聞發布會。文化局局長穆欣欣表示,澳門新中央圖書館項目將選址於舊愛都酒店地段,當局已邀請四個有意願參與項目的國際性建築設計團隊提供概念設計方案,初步規劃建築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將是澳門面積最大的圖書館。預計造價五億元,爭取2024年啟用。 穆欣欣表示,新中央圖書館項目一直是特區政府十分重視的工作,考慮到社會大眾對新中央圖書館選址的不同意見,經分析評估後認為,選址於舊愛都酒店地段更具合理性及效益,而為就其選址提供更多論證的支撑,特區政府早前向國內外十多個獲國際性建築設計大獎、且曾設計傑出圖書館或類似文化設施的建築設計團隊了解,並邀請其中四個有意願參與項目的團隊提供概念設計方案。 保留原壁畫著重與塔石廣場互動 四個國際知名的建築設計團隊分別來自荷蘭、芬蘭、愛爾蘭及瑞士,其提交的概念設計方案均具以下共通特點,包括具標誌性的外觀設計、保留原有壁畫、規劃充足的車位數量、著重與塔石廣場的互動關係,以及充分利用新花園泳池景觀,方案為新中圖選址的訂定提供了科學及較具體參考基礎。 經綜合分析,選址在舊愛都酒店地段興建新中央圖書館建築面積可達平方米以上,將是全澳面積最大的一座圖書館。在建築技術層面而言,新選址的工程難度將減少,建造成本亦相對大幅降低。 而圖書館在面向塔石廣場的客觀環境上,更具條件打造成一座在設計上更具標誌性的文化設施建築物,且該址毗鄰文化設施及市民活動集中的塔石廣場,接近民生區域,周邊學校林立,服務面能更廣泛,同時減少市中心的交通壓力。未來新中圖將形成與塔石廣場一片和諧對話的景觀,能聯繫附近一帶世界文化遺產建築群,以及文藝創意空間之文化片區,發揮圖書館更豐富及多元的功能。 專家評選決定方案 為了解公眾對未來新中央圖書館的意見,文化局將設「我心中的圖書館意見收集活動—你希望圖書館有甚麽功能?」,市民可對理想中圖書館應具備的功能發表意見,共同參與澳門新中央圖書館的建設過程。 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表示,設在舊愛都的新中央圖書館初步估算造價澳門幣五億元,預計比原有舊法院大樓的方案遲兩年落成,爭取2024年正式開放。四個方案將會由專家評審擇一取之,專家會在國際聘請,但目前未有聘請及選擇方案的相關時間表。 舊計劃已花費747萬 至於早前舊法院大樓的判給,梁惠敏指舊計劃判給澳門幣萬元,已完成三期約40%的工程,即共花費747萬元。 梁惠敏又指,新中央圖書館在舊愛都落成後,原本的舊中央圖書館將改為放置澳門資料及古籍文獻,以達互補功能。至於舊法院大樓,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早前表示,將留予司法機關使用,初步建議供終審法院及終審法院院長辦公室使用。 胡玉沛:終於重回正軌 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胡玉沛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認同當局今次新中圖的選址,因選址覆蓋至校網,附近亦有文化底蘊足夠的地方,而重要的是,設計方保留舊愛都特色。胡玉沛更坦言這次選址是令事件「重回正軌」。 他表示,當局找來的四個外國設計,都有充分考盧到舊愛都的歷史背景,且四個設計都表明保留壁畫,還有保留格仔建築特色,呼應到舊愛都設計。胡玉沛亦指,那一區本身居住密度高,而新中圖有綠化平台,讓市民充分利用,且團隊亦充分考慮到燈塔的視野。 至於新中圖內的建築,他認為當局可考慮與塔石青年館的設施相互對應,因圖書館除了有傳統實體書以外,新世代亦應引入更多媒體設施,至於詳細內部設計則要等政府公布。
特區政府與兩巴士公司所訂立的「巴士服務公證合同」,將於今年12月31日屆滿,在交通諮詢委員昨(10)日的工作會議,交通局局長林衍新表示,新巴士服務合同將增加繁忙時段巴士調度靈活性、明確巴士公司達不到「服務評鑑」標準的處罰機制、加強公眾對巴士服務評鑑參與,以及要求巴士公司購置更多環保車輛等五大亮點。 政府將與兩間巴士公司簽訂六年的新巴士合約。林衍新稱,新合同訂定增加繁忙時段巴士調度的靈活性,財政援助與班次規定上限脫鈎,巴士公司可因應客流適時增加班次,保障公眾出行需要。特班車由巴士公司自行安排,以加強車務調度的靈活性。 乘客滿意度指標增至40%有關巴士服務的評鑑組成,會引入「尖峰時段每班次的平均乘車人次」指標、以及整體營運服務評鑑指標,其中該指標的乘客滿意度部分,會由原來10%增至40%,加強公眾參與。處罰機制方面,上述的「尖峰時段」指標會分為四級,並獨立評級,若被評為第二級別,財援每月金額減少15%;屬第三級減少30%,屬第四級別則減少45%。另外按所出現致命交通事故中每一死者人數,會科處澳門元50萬元罰款。另外,有關土地租借方面,巴士公司可向當局申請一幅專用土地用作巴士服務相關用途,但當批給因任何原因消滅時,該土地將一併無償歸還政府。 料四年後近六成巴士換新能源車林衍新續稱,有關增購新能源車輛方面,2022年1月1日或之前,至少50%用於行程不跨越嘉樂庇總督大橋路線的營運車輛須使用環保能源;至2024年8月1日或之前,全部營運車輛須使用環保能源;其中小巴及中巴除外。他又補充,現時約920部巴士,估計至2024年,近六成巴士換成新能源車。 新福利董事長廖僖芸稱,由於新福利巴士以大巴居多,預料至2022年有70至80輛巴士更換至環保車,佔總體車輛逾兩成,至2024年則有350輛環保巴士。澳巴董事總經理梁美玲表示,將因應路況和客況評估可更換或購置的環保巴士數量,暫時預計至2024年將有逾200輛環保巴士。 特首授權羅立文代表政府簽約《澳門特區公報》前(9)日刊登行政長官批示,授予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一切所需權力,以便以立約人身分,代表澳門特區與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及澳門公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簽署有關道路集體客運公共服務——第一標段及第四標段的批給合同修訂本及道路集體客運公共服務——第三標段的批給合同修訂本。批示由前日起生效,預料巴士服務新合同於短期內可簽訂。
交通諮詢委員昨(10)日舉行工作會議,主要就新巴士服務合同進行介紹。新巴士合同包括採用定額支付財政援助模式,以去(2019)年最高峰客量的10.4億元援助費用作參考計算,將設「封頂」機制;另外兩間巴士公司須支付相當於稅前利潤10%作為回報。 交通局局長林衍新稱,財政援助金額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資助長者、殘疾人士和學生票價的社會負擔,當局每年向兩間巴士公司支付合共澳門幣三億多元,具體金額按照實際使用電子卡乘車的長者、殘疾人士和學生數量計算。而去年約有500萬人次長者、學生、殘疾人士搭巴士,有關財援約三億多元。 首三年向兩巴士支付逾六億元第二部分為確保巴士服務質量的財政援助,合同首三年期間,當局每年向兩間巴士公司合共支付澳門幣六億多元,金額是以2019年最高峰客量的10.4億元援助費用作參考計算,採用封頂形式,金額可減不可加。合同生效36個月後,巴士公司可提出一次申請調整此部分財政援助,政府會視乎其所提理據作綜合評估。 交通局補充,今年受疫情影響,1至8月份巴士乘客量逾一億人次,客量較去年同期減少約34%;而目前全澳有85條巴士線,站點超過423個。
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以及輕軌東線方案正進行公開諮詢,昨(10)日立法會全體會議上,多位議員繼續關注草案內容並發表意見。 議員何潤生認同將新城A區和澳門半島之間的水道填平,認為有助徹底解決海床污染、增加綠化,亦能改善交通,加快輕軌東線關閘至氹仔海底隧道工程,一舉多得,同時又促請政府盡快落實危險品搬遷時間表,保障社區安全。 議員施家倫則促請政府應盡快建立未來20年重大民生、多元產業的發展目標和指標體系,除了規劃分區指引,圍繞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作集成規劃梳理,讓各界更清楚了解發展任務與空間規劃之間的對應關係。 議員林玉鳳關注草案未有着墨「原區就學」、「原區安老」規劃問題,又批評政府籠統地將一切的公立學府、社會服務、文化康體、政府部門等設施,一律定為「公用設施」,憂慮日後單憑一個區域的公用設施的數量,難以判斷該區的各類社區需要是否已被滿足。
交通事務局早前在美副將大馬路與鮑思高街、高地烏街的兩個路口增設兩組交通燈號,取代原址的斑馬線,但在高峰時段引致嚴重塞車。昨(10)日立法會全體會議上,議員崔世昌促請政府儘早總結智慧交通項目的試行經驗,為澳門的總體交通發展制定具前瞻性及可實現的規劃安排,同時又建議政府就智慧交通的長遠規劃及願景,應明確針對塞車黑點對症下藥,並清晰訂定智慧交通應用的硬性指標。 崔世昌指,政府自去年初陸續試行四個智慧交通項目,包括:交通態勢分析及預測應用、巴士服務需求分析應用、智慧交通燈配時優化應用、以及交通事件智慧感知應用。但措施成效不明顯之餘,改完才知有問題,使本澳的交通安排不確定性增大,造成市民的出行體驗與政策預期常有落差。研究是甚麼原因,值得思考。
議員王世民昨(10)日立法會會議議程前發言時指出,現時已申請「澳門公共服務一戶通」賬號的市民可以透過網頁或手機應用程式,完成在線上報考公職、向身份證明局申請證明書等服務,但「一戶通」目前提供的服務範圍仍然有限,未能滿足市民對個人化電子服務的需求。王世民續指,維護手機應用程式亦需要不斷投入公帑,為此,政府有必要系統性地檢視各部門手機應用程式的功能和效益,下架作用不大程式,加快將市民關注的公共服務和政府資訊,整合到「一戶通」電子政務平台內,讓市民僅需開設一個賬號、下載一個程式就能辦理政府全部線上服務和接收政府資訊。 政府應設法鼓勵企業及個人使用電子化公共服務,協助中小企業熟悉使用「一戶通」,推進電子政務在工商業界的普及化。另一方面,政府在加快推動公共服務電子化的過程中,也要兼顧考慮弱勢群體,仍需親身前往傳統「窗口」辦理公共服務的需求。
一名有「戀足狂」特別性癖好的本澳男子,在北區一間中學附近借故挨近非禮一名初中男學生,觸摸其腳踝。男學生勇於向老師求助揭發事件,司警根據「天眼」及附近商店閉路電視錄影,拘捕涉案嫌犯,並揭發其自今年5月以來已作案最少十次。 被捕男子姓林,24歲,本澳居民,報稱無業。經司警訊問後他承認案發時故意作出上述犯罪行為,以滿足其性騷擾他人的特別癖好。司警指嫌犯之前於內地因作出相同行為而觸犯法律,被內地法院判囚一年。嫌犯承認於今年5月在內地大學畢業返澳後再度犯案,於北區一帶作出同樣的性騷擾行為約十次。司警現以「性騷擾」罪將嫌犯移送檢察院偵辦,並會繼續跟進其他同類案件。 警校合作迅速破案司警表示,是次迅速偵破案件有賴學生勇於向校方求助,校方立即透過聯絡機制通報。司警接報當日馬上派員跟進處理,透過「天眼」及周邊商舖的監控鎖定涉案男子身份,並將其截獲帶返警局調查。司警關注少年組職務主任朱惠敏受訪時表示,本月4日透過「學校安全聯絡網」接獲北區某中學通報,指該校一名初中男學生於當日中午時段行經學校附近時,遭一名男子借故挨近並作出觸摸其腳踝的非禮行為。司警隨即派員展開偵查,並於前(9)日截獲涉案男子。 司警高度重視司警關注少年組已透過「學校安全聯絡網」通報該區學校,跟進調查是否有更多青少年受到侵害,並高度重視涉及青少年的案件,除雷厲打擊侵害青少年的罪案外,亦持續加強家、校、警三方合作,共同預防青少年受侵害。針對近年不時發生涉及青少年的性侵案件,司警於年推出「預防性侵及求助方法」專題防罪講座,向師生和家長宣教如何防範青少年受到性侵害,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意識,以及鼓勵他們勇於舉報犯罪。 青少年遇事切勿啞忍司警呼籲青少年若遇到有人借故或企圖作出身體接觸時,切勿啞忍,應立即明確拒絕,並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設法離開現場,事後亦應儘快向家長、老師、駐校社工或警方求助;校方倘知悉任何與青少年相關的犯罪消息,可透過「學校安全聯絡網」聯絡機制與關注少年組聯繫。司警稱,2019年共接獲27宗涉及性騷擾案件,其中五宗案件的受害人為未成年學生,有關案件均已偵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