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進口發泡膠盒元旦生效

食肆改用塑膠盒 環保人士批無助減塑

環保局於今年上半年表示,將禁止進口及轉運一次性發泡膠製餐盒,餐碗、杯及餐碟至本澳。昨日特區政府《公報》刊登行政長官批示,自明(2021)年1月1日起禁止一次性發泡膠製飯盒、餐碗、杯餐碟進口及轉運。有食肆負責人表示會接受,但往後打算改用塑膠飯盒。環保人士批評政府未有就新措施向食肆提供替代方案,令新措施只是多此一舉,無助本澳「減塑」。 自從特區政府釋出有關消息後,餐飲業界亦開始尋找各自的替代方案。然而並非所有業者選擇改用環保物料餐盒,亦有人決定以塑膠盒取代。 燒味店老闆李先生向記者表示,待手頭上的發泡膠盒用光後,便會改用塑膠盒,至於成本方面,他則指平均每個塑膠盒比發泡膠盒「貴幾毫子」,一箱塑膠盒則比發泡膠盒貴幾十元;但笑言食物不會因此加價,「加價你都唔買啦。」雖然成本上漲,不過李先生稱,生意仍要照做,只好默默接受。 有類似打算的不止李先生一人。有壽司店負責人亦表示打算改用塑膠盒,但不知道發泡膠盒與塑膠盒同為即棄物料,又有何分別。她又向記者表示,不清楚政府禁止進口發泡膠盒的用意,但都會順從政府意思。 澳門餐飲行業協會會長李蔭良曾表示,相信雖然短期內會令業界經營成本上升,但經過客戶的適應、供貨來源競爭的調節,很快地經營成本會回到業界所接受的水平。 環保人士憂無助減塑 澳門生態學會會長何偉添昨日接受訪問時表示,雖同意環保局的減塑初衷,然而局方管制發泡膠盒進口及轉運,卻沒有提供替代方案,食店只好轉用次一級便宜的塑膠盒;然而塑膠盒使用後也是不可回收的廢物,令禁止發泡膠盒進口的操作上有如「做騷」,甚至多此一舉,實際作用不大。 他建議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多以宏觀角度著手,取消發泡膠盒的同時,提倡使用可降解的環保盛載器皿,或同時禁用塑膠盒,都是可行方案。 環保局局長譚偉文曾於今年8月表示,當局已著手準備研究發泡膠盒用量、入口情況及替代方案的前期工作,從而希望令計劃實施時更為順利。他續指,限制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要分階段落實才會成功,當局往後亦會再研究其他一次性塑膠產品的優先處理順序,並強調會因應社會實際情況和接受程度逐步推動。

01/12/2020
31457

外地回澳人士增多

當局不排除出現新冠肺炎輸入病例

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羅奕龍昨(30)日表示,聖誕臨近,近日由外地回澳人士增多,過往每日由高風險地區回澳人士約有50至100人,而前日則有接近200人回澳,不能排除有人在隔離期間發病,出現輸入確診病例。他坦言,特區政府會做最壞打算、最好準備,保障社區安全,請市民放心。 新冠病毒應變協調中心昨日舉行記者會。衛生局傳染病防制暨疾病監測部協調員梁亦好表示,隨著外國學校陸續放假,有關人士主要經台灣轉機回澳,包括澳洲、英國、美國等地。而由於外國疫情較嚴重,回澳人士感染風險較高,會提醒口岸工作人員提高警惕。 旅遊局公共關係處處長劉鳳池表示,現時本澳的隔離酒店仍能容納回澳人士數量,會視乎情況再物色合適的隔離酒店。另外,昨日在指定酒店接受醫學觀察的人士合共1,216人,當中包括36名外僱、466名澳門居民和714名旅客。 應變協調中心表示,截至11月30日,本澳從未出現新冠肺炎病毒社區傳播,已連續246天無本地病例報告,連續157天無境外輸入病例報告,累計確診病例46例,均已康復出院,44例為境外輸入病例,僅2例為輸入相關病例,無任何醫務人員受到感染。目前沒有密切接觸者接受醫學觀察。 羅:目前測溫措施有效另外,對於防疫常態化之下,應以何部位測量體溫更為準確,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羅奕龍表示,測量體溫方法需平衡便捷程度和防疫需求,按澳門目前情況,現時採取的措施都是有效。 羅奕龍指出,即使以同一部位檢測,不同儀器的可靠程度亦有不同,雖然量度額頭是標準做法,但傳統的水銀探熱針更為準確,因此實際操作上需要考慮可行性問題。 應變協調中心不排除因應回澳人士增多,再出現新冠病例。(張庚睿攝)

01/12/2020
13692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