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6月營業額同比下跌的受訪飲食商戶比例較5月增加6%至79%,其中日韓餐廳的相應比例(65%)顯著增加35%。 另一方面,認為營業額按年上升的受訪飲食商戶比例較5月減少5%至12%,當中中式酒樓飯店的有關比例(11%)減少6%。 零售業方面與5月情況相同,有80%受訪商戶反映6月營業額同比下跌,同時受訪的皮具、鐘錶珠寶、成人服裝和化妝品及衛生用品零售商均表示6月營業額按年下跌,而百貨商戶的有關比例亦維持在73%;車商方面則減少11%至44%。另一方面,有16%受訪商戶認為6月營業額按年上升,比例較上一個月減少約1%;超級市場的相應比例下跌22%至67%。 對於7月的業務表現,預期營業額將同比上升或相若的受訪飲食商戶比例較6月減少5%至20%,零售商戶(22%)則增加1%。另一方面,有35%受訪飲食商戶和50%零售商戶預計營業額按年下跌五成或以上,有關比例較6月分別增加2%及4%。 「飲食業及零售業景氣調查」以營業額選取受訪對象,目前包括186個飲食業及135個零售業的樣本,分別約佔2018年度相關行業收益的50%及65%。調查結果未作整體推算,只反映調查樣本商戶對景氣情況的估計。
8月21日,「2020國際家居展」假澳門漁人碼頭會議展覽中心正式開幕
新常態下,遠端工作需求、數位通路開展、多方面的資源限制,已成為各企業必先面對的挑戰。如何節省資源、維持效益,並為業務擴展作準備?從架構上作出改變,非聚合超融合基建(dHCI)會是首選。
鏡湖醫院將在下周一(8月24日)起提供病 毒核酸檢測服務,每天有1,000個預約名額,並於今(21)日起開始接受網上預約,其核酸採樣是以鼻咽拭子形式進行。當鏡 湖醫院投入檢測服務用後,本澳屆時共有四個檢測站,每日可為2.4萬人進行檢測,收費同樣是120元,是北安、仁伯爵綜合醫院及綜藝館外第四個檢測站。 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羅奕龍昨(20)在應急協調中心記者會表示,當局將會在網上預約界面(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預約系統)上增設鏡湖檢測的選項,檢測結果一樣會於「健康碼」上顯示。 鏡湖醫院作為私人機構,幫助社會大眾進行檢測是否有收取政府資助?羅奕龍回應稱,當局沒有任何補助給鏡湖,亦沒有向其他核酸檢測站進行資金補助,當局是與相關的檢測機構協商價格。 科大亦正申請為檢測站 羅奕龍透露,澳門科技大學正申請成為檢測站,當局正留意那邊的環境、技術及儀器設施等,如有機構申請成為檢測場所,當局會讓其了解所須之技術標準、環境及儀器條件,以及採樣培訓等。他強調「批准得嘅一定符合標準」,當局給出的技術標準上亦是公開透明。 受颱風影響人士可持預約憑證採樣 另外,颱風「海高斯」前天(19日)吹襲本澳期間,仁伯爵綜合醫院、北安及綜藝館的常規檢測暫停,原先當天預約進行核檢人士可持原有預約憑證於3日內(20至22日)直接前往原預約地點接受採樣,不用重新預約。另外,上述三個核酸檢測站今日起設立現場收費點,為避免人群聚集,減少疾病傳播的風險,羅奕龍呼籲市民盡量以電子方式支付核酸檢測費用。 陸豐南塘鎮列為中風險地區 傳染病防制暨疾病監測部協調員梁亦好醫生稱,由於汕尾市陸豐南塘鎮出現本地確診疫情,澳門將列其為中風險地區,今(21)日上午6時起,所有14天內從陸豐南塘鎮入境人士將作14日醫學觀察。另外,由昨(20)日起大連市已列作低風險區,之前到過該地返澳需隔離14天措施隨即解除。
大受歡迎的「心出發-直升機飛天之旅」團熱潮將延續,旅遊局昨(20)日宣布,將於9月1日至9月22日期間繼辦,共提供90班、大約1,008個名額。將優先安排第一輪中籤的後補人士優先登機;而第一輪中籤者則不能參與今次抽籤。 旅遊局公共關係處處長劉鳳池表示,屆時「直升機」團將於周三至周日出發(周三/周四夜晚出發、周五至周日於下午出發),將在先前第一輪的後補人士依序安排參加,剩餘的名額則在第一輪已報名又未有抽中的人士中再作抽籤,將在下周二(25日)以電子抽籤方式抽出600位中籖者,並依序安排餘下的名額(未能依額安排參團的中籖者將列為後補名單),每位中籤者依舊可以按序選擇出發日期,以及攜帶一名親友參加。 早前第一輪「直升機」團共開放1,584個名額,第一輪報名並合資格人士共有31,333人;經電子抽籤抽出1,000名中籤者,當中792位人士可獲兩個參團名額,餘下的208人候補人士再視乎情況按順序補上。
新學年將於9月開課,不過教青局至今仍未宣布開學時間。有傳媒引述家長反映,校方至今亦未就何時開學發出通知。對於從衛生角度而言,現時本澳狀況是否適合開展新學年,傳染病防制暨疾病監測部協調員梁亦好醫生(下圖)昨日表示,據了解,學校將按原定計劃於9月開課,衛生局亦會與教青局溝通,調整開學防疫指引,稍後將作公布。 梁亦好稱,上學年中、小學已於5月復課;而現時本澳疫情與5月相比情況相若,學校將按原定計劃於9月開課,但實際開學時間,要視乎每間學校各自的安排。 另外,教青局昨日發新聞稿指,局方持續透過學校會議及信函與學校保持緊密溝通,請學校做好新學年準備工作,關注及配合執行校園防疫措施,保持校園清潔衛生。當局將繼續密切關注疫情發展,適時公布倘有的調整。
立法會昨(20)日下午舉行全體會議,細則性討論及表決《修改〈司法警察局〉》法案。法案所有條文均獲立法會大比數通過。法案建議行政長官可例外免除公布涉及司警在職人員委任等資料,多名議員關注措施會被濫用,以及質疑「特殊職務」的定義較為空泛。保安司司長黃少澤回應稱,修法目的是關於國家安全的犯罪、黑社會、毒品犯罪調查等,需要對相關人員有相關保護措施。 會議上,第一常設委員會主席何潤生陳述法案內容,他提到國際大環境不斷變化,國家安全、反恐、網絡安全等犯罪愈趨複雜,有必要修改當中法律確保執法,故法案建議賦予司法警察局調查危害國家安全犯罪的專屬職權,以更好執行《維護國家安全法》;增設「恐怖主義罪案預警及調查處」,專責恐怖主義犯罪的調查工作;健全《網絡安全法》,並將調查與網絡安全有關犯罪列入司警局專屬職權範圍。 議員指「特殊職務」定義過於空泛 議員蘇嘉豪提到法案當中設立的「秘密警察」,其委任與免職資料不會作出公開,質疑執法透明度降低以及會否出現濫用職權問題,蘇嘉豪又認為「特殊職務」定義過於空泛。黃少澤回應表示,國際上均有「秘密警察」的相關設置以進行特殊職務,若要調查嚴重犯罪,例如國家安全、黑社會、毒品犯罪等,需要出動「放蛇」、跟縱、監視、臥底、情報分析的工作,為確保相關警員人身安全,應隱藏警員身分。 若執法警員涉濫權 市民可投訴黃少澤(圓圖)續稱,獲豁免公布身分的人員或任何偵查人員在包括拘捕等執法行動時,必須表明身份,否則被捕人士可作反抗,若執法警員涉及濫用職權,市民亦可作為監督角色作出投訴。黃少澤稱,「特殊職務」字眼已得到小組會一眾議員及法律顧問的共識,他認為不會有「空泛」情況出現。另外,黃少澤相信上述未能趕及下(9)月1日生效,所以建議改為10月12日生效。
新冠肺炎肆虐逾半年,自今年1月22日本澳出現首例確診個案後,市面隨即湧現口罩等防疫用品瘋搶潮,其後政府推出「保障口罩供應計劃」,確保市民每人每日有一個口罩可用,大大穩定民心。疫情雖緩和,但防疫將常態化,口罩將成為市民每日防疫必需品,一個細小而輕薄口罩確實發揮到防疫重要作用,政府的「保障計劃」是每人每日用一個,每日可能使用約65萬個口罩,若用完棄置,會否引發另一個問題——口罩污染? 政府的「保障口罩供應計劃」至今已進行至第20輪,截至本月初已售出逾1.16億個口罩,長久累積下來即棄口罩數量相當驚人。註冊女西醫蔣晶表示,現時市民使用的三層口罩屬醫療級別,可預防細菌和病毒。其組成的最外層具防水作用,主要用以阻擋飛沬;中間為濾芯層,可阻隔細菌和病毒;內層則是較親膚的吸水層,當流汗或噴口水時便會幫助吸收。由於口罩結構所致,被阻隔的細菌或病毒可能會留在口罩外層表面,若不慎接觸可能令口罩從抗疫利器變為播毒元兇。 醫生:向內對折棄於有蓋垃圾桶 那麼市民在使用完之後應如何正確棄置口罩?蔣晶指出,市民從耳邊脫下口罩後,盡量不要接觸表面層,然後將口罩向內對摺放進有蓋垃圾桶內。若想進一步嚴謹處理,可將其放入袋內密封後丟棄,並謹記完成後要用梘液清潔雙手。衛生局亦提醒,若市民本身有呼吸道症狀或發燒,應將口罩先放在袋內,再放進有蓋垃圾桶中;若一般人士只作預防,則只需將口罩棄置在有蓋垃圾桶。 雖然政府有一系列口罩使用宣傳,但似乎市民各有不同處理方法。市民劉先生表示,棄置前會將口罩先綁好,這樣便不會外露空氣中傳播細菌。市民蔡先生則表示,脫下口罩後會直接丟棄至有蓋垃圾桶內,再清潔雙手。而吳先生則稱,因擔心口罩曝露於空氣中會二次傳播細菌,自己會盡量選擇有蓋垃圾桶丟棄,平時亦教導小朋友如何正確棄置口罩。 公眾對口罩處理意識薄弱 對於市民處理口罩的方式,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直言,市民意識較薄弱,目前不時在樹叢或街道上發現隨處丟棄的口罩,他認為政府應加強相關罰則,正視市民如何合理棄置口罩問題。陳俊明又稱,當口罩棄置量日漸增加,「政府任由市民隨意(在街道或家居垃圾桶)棄置口罩,口罩上有病毒或細菌,就咁放喺空氣中,如無妥善摺好,可能會隨風飄到其他地方」。他認為口罩用完後棄置問題一直被忽視。不過,衛生局就表示,現時全球仍未發現因垃圾處理問題而引起新冠病毒傳播事件。 設口罩收集箱意見不一 口罩在疫下使用後容易沾上病毒,陳俊明建議,政府可設立口罩廢品收集箱,以便單獨處理即棄口罩。「收集箱佔用空間唔大,可以設置喺藥房隔離,當市民儲埋幾個口罩裝入膠袋後,就可以放到指定地點」。目前,台灣花蓮縣已實行此做法,並於夜市、機場及人潮多的地方設置「口罩專用垃圾桶」,避免市民將口罩丟在一般垃圾桶內,令病菌積聚增加感染機會。 蔣晶認同這是好方法,但亦不可忽視當中的風險。她表示,若收集箱內部分口罩屬染疾病人使用,收集箱或會成為病菌溫床,她提議可於箱內設計殺菌功能,將危險度降低,同時亦提醒負責處理的人員必需具有較高的預防安全知識。市民劉太亦同意設立相關收集箱,可減低細菌傳播風險,「如果每座大廈都有,我認為住戶都會遵守」。吳先生同樣認為不錯,就如現時鋁罐及膠樽等回收箱一樣。 對於市民建議,衛生局表示,任何措施都可作考慮,但現時棄置口罩數量大,市民未必會到指定地點棄置口罩,因此作用或許不大。 現時本澳疫情受控,口罩棄置可能帶來二次傳播的風險已經相對降低,然而一億多個口罩成為垃圾後,又該如何處理?續下頁
根據現行指引,醫院及診所等高風險場所產生的醫療廢棄品,包括口罩在內均屬醫療廢物。衛生局表示,對處理高風險傳播人士的口罩有指引,若佩戴口罩者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密切接觸者或確診患者,當局亦會要求其將口罩棄置在醫院內黃色垃圾袋,再送往特殊和危險廢物處理站以高溫焚燒處理,確保安全性更高。至於普通市民使用的口罩,便會混雜其他垃圾成為生活廢物,將以一般焚燒方式處理。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現時政府以一般焚燒方式處理即棄口罩,爐溫達800度,足以完全殺滅細菌和病毒。而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陳俊明則認為,普通垃圾焚化爐爐溫不足,未能將焚燒口罩時所產生的二噁英劇毒化學物進行結構破壞,並會殘留飛灰上,當局會將飛灰混合紅毛泥(水泥)後封住,但經時間洗禮最終被雨水分解流入水土,若沒有妥善處理,最後只會毒害土壤。因此建議應將口罩當作危險廢物處理,以更高爐溫將有毒成分再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