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與澳巴與新福利巴士的「巴士服務公證合同」將於下(10)月31日屆滿,但政府至今仍未透露新合同半點內容,在前天(15日)澳廣視時事節目「澳門論壇」,有發言嘉賓擔心將致公眾被逼「硬食」不合理條款,質疑巴士合同「有沒有需要高度機密,不向社會透露」。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現時政府處理巴士服務合同做法欠透明度,巴士作為公共服務,理應受社會監督,而巴士服務合同將在下月到期,但政府仍未有任何消息公布,令人擔心會否再延長現有合同,巴士服務作為公共服務,無論調整價錢、路線訂價等政策,社會大眾都有知悉權利。 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擔心公眾會被逼「硬食」不合理條款,巴士屬公共服務,應該很透明及有機制讓公眾參與討論,讓公眾給予意見,希望新一屆政府在相關方面多做工作。 立法會議員李靜儀指出 澳巴及新福利合同均不設財政援助上限,乘客愈多,巴士公司賺得愈多,這種形式並不理想。她主張設立財政援助上限,或回報予特區政府的機制。此外,她又關注雖然巴士不能用於其他業務,卻可出租,不算在財政收入的規定也備受批評,為此亦有需要調整。 群力智庫副理事長陳家良希望政府詳細解釋巴士服務價格的計算方式,將服務人次、評鑑列入考慮。巴士續約是重大民生決策,然而政府不僅沒與交諮委商討,應有的總結報告也不見。 多位發言市民批評政府對巴士服務合同續約一拖再拖,當局應要加大資訊透明度,認為巴士服務為公共事業,理應有公眾參與或諮詢,現時無公眾意見,恐怕政策或服務設計「離地」。
為貫徹落實構建本地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特區政府於2014年1月正式設立人才發展委員會,由行政長官擔任主席。人才發展委員會的職責主要是制定、規劃及協調澳門特區總體的人才培養長遠發展策略。構思並落實人才培養的短、中、長期措施和政策,特別是構思制定「精英培養計劃」、「專才激勵計劃」及「應用人才促進計劃」,研究設立鼓勵人才留澳及回澳的機制等。
為鼓勵居民積極考取技能證照並取得指定水平,藉此培養及發展居民具備各樣應用性技能,從而提升個人職業素養和技能,並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儲備各類人才。特區政府持續推出《人才培養考證激勵計劃》,對參加專業認證考試並達標的居民進行獎勵,範疇包括語言、專業技能、會展、金融、資訊科技等。自獎勵推出以來,獲獎人數日漸增加,至本年4月底已有419 人次獲獎。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持續加強聯繫在外的澳門人才,推動《海外人才回流考察行動計劃》,積極建立本澳身居海外的各領域專業人士與本澳職能部門及機構之間的聯繫,加強各行業人才之間的交流,助力澳門各行業發展;亦邀請不同專業的人才走進校園,拓闊本澳青年在升學及生涯發展規劃方面的認知。
特區政府一直關心青年發展,近年來不同部門及團體舉辦多個青年赴內地交流活動,讓澳門年青人更全面地認識祖國最新發展情況,增強對國家及民族的認同感,同時對內地創新創業環境、政策資訊等加深了解。 今年市政署續辦「青年國情考察計劃」,藉組織青年親身參與跨越兩地的學習旅程,加深認識澳門並關心國家發展,體驗中華民族傳統,感悟國家與澳門的連繫,提升對社區人文的關懷情感。 根據特區政府施政方針中的「大灣區青年合作發展計劃」,人才發展委員會與廣東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聯合舉辦「澳門青年灣區實習計劃」,透過組織澳門青年前往灣區城市重點創業園區進行體驗,了解創業的過程,並從中學習有關創業的知識和瞭解當地市政府相關政策,從而啟發其到灣區創業或就業。 委員會將繼續關注青年長遠發展需要,聽取青年的意見,動員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力量,繼續透過實習計劃為澳門青年開拓視野,提升就業競爭能力,並配合國家發展規劃,拓展青年在灣區內創新發展的空間。
澳門立法會議員何潤生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澳門作為一個國際城市,以往特區政府對人才培養、人才回流、吸納國際城市專才上,整個政策較滯後,澳門應如何能從後續追上前期政策規劃的不足之處。 他認為,一個地方究竟如何留得住人才,必須視乎當地的房屋、交通、醫療、教育、環境保護及社會保障等方面,特區政府應要完善這些條件,才能更容易留得住人才。 何潤生又表示,相信隨著《澳門中長期人才培養計劃—五年行動方案》陸續落實,應該會有一定效果,希望委員會能持續公布相關措施及項目的執行情況。 其次,他希望未來特區政府能持續做好本地勞動力市場的供求調查研究,綜合分析本地各行各業在職人數、每年本地應屆畢業生進入市場的數字,持續公布重點領域緊缺人才資料以及人才需求預測,並強化人才培養、激勵及回流機制的透明度和監察機制,確保投入的相關資源能夠合理有效運用,定期評估工作成效,跟進人才的流向及分布,避免浪費資源,得不到理想效果。 何潤生又稱,雖然以前的政策較滯後,但澳門現在已有未來的計劃 藍圖,例如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已清晰澳門特區的定位,特區除了自身發展外,亦需要輻射其他周邊城市地區。他指,澳門未來可利用橫琴解決資源不足問題,包括土地和人力資源等,讓橫琴成為本澳多元產業基地,提供本澳居民和青年人到當地發展的機會,並吸引跨國公司、內地大型企
一間名叫「亞洲證券交易所」的公司(網站:www.dpoex.com)準備在澳門開設分公司,提供證券去中心化發行和交易,澳門金融管理局(澳門金管局)上周六(14日)假期亦於下午緊急發出新聞稿,呼籲市民提高警覺,且指該公司從未獲許可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從事任何金融活動,並一再呼籲市民,應透過獲許可之金融機構進行金融相關活動,以免受騙及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會長林卓華一行七人日前拜訪中聯辦,獲經濟部副部長徐俊、助理莊鎧等熱情接待,雙方就澳門社會現狀與未來發展等話題進行交流討論。 林卓華匯報創研會自去年9月成立以來,就秉持「愛國愛澳」創會宗旨,積極配合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倡導創新精神,精研學術課題,助力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支持澳門社會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景松介紹該會人員結構、學術定位和會務計劃等。創研會成員來自商業、法律、科技、金融、教育、文學、藝術等領域,具有學歷層次高、本土性突出、年齡結構合理,學術力量齊整等特點,其中80%以上擁有博士學位。 徐俊對創研會成立以來的實際工作表示認可,肯定創研會對社會作出的專業貢獻,認為該會集聚眾多學有專長的專家學者,可以充分發揮 自身優勢,把握創新發展方向,精準發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同時加強與同行及大灣區相關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更好地發揮作用,回饋社會,服務市民,為澳門社會發展作出貢
「2019澳門台灣高等教育展」於周六及周日(14及15日)一連兩日於澳門漁人碼頭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共有50所台灣大學參與,吸引有意報讀台灣高校的本澳學生到場了解。 由於下一屆台灣高校聯招開始,澳門學生可持「四校聯考」的中、英、數成績報考台灣高校,大大方便本澳高中生報考,現場有不少學生及家長詢問入讀大學事宜。 就讀中六的陳同學受訪時表示,台灣與本澳文化語言接近,加上來屆承認「四校聯考」成績,不用多考一次中英數,認為更方便準備考試。與子女一同前來的楊先生認為台灣人文氣息好,將來與外國高校連接亦不成問題,他很樂意叫子女到當地升學。 台灣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代表表示,由2020年起將會採納本澳「四校聯考」中文、英文及數學三科目的成績,作為有意報讀台灣院校的評核標準。學生只需按台灣海外聯招會的要求進行報名,提交必要文件,並於指定日期參加各類組所需科目之學科測驗,之後於「四校聯考」公布成績後再提交中英數三科目成績便可。
澳門第五任行政長官賀一誠昨天(12日)結束北京行程,上午在北京向澳門傳媒總結行程時表示,面對未來新的工作崗位,將要向中央及澳門市民負責,既是職責,亦是重擔;在未來五年任內,落實競選政綱中對市民提出的五項諾言,即提高公共行政效率、經濟適度多元、優化民生、吸引人才、做好文化發展交流。工作可能達不到市民的要求,但希望盡其所能,完成自己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