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管理區,上月中獲國務院批准正式交付澳門特區使用,並依照澳區法律實施管轄。不料有賊人膽大包天,三度潛入位於管理區的人工島旅檢大樓正鋪設光纖工程的停車場,盜竊一批光纖設備,損失近90,000元。司警接手偵查,暫未有人被捕。 司警上周四(12 日)接獲澳門電訊有限公司報案,稱一批工具在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旅檢大樓停車場內被盜,其中包括一台價值74,000元的光纖熔接器,價值8,500 元的4,000米長光纖電纜,以及一批價值5,700元的1,000米光纖電纜,共損失90,000元報案人是澳門電訊公司的行政主任及技術員,他稱於1月24日、3月17日及本月10日,分別三次發現有工程人員通報上述工程中相關器材不翼而飛。起初員工祇是請示上級,沒有報警,但由於事件頻發,公司決定報案,追究刑事責任。 由於大橋人工島仍處封鎖階段,一般市民和車輛不可能接近,不排除是「水老鼠」所為。本澳各個沿海工地不時受「水老鼠」光顧,不法之徒一般趁退潮或於清晨、天氣較差環境下,利用快艇或舢舨靠近沿岸的地盤偷竊。
在海南省經濟特區上周五(13日)慶祝成立30周年大會上,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支持海南島建設成自由貿易試驗區後,國務院於前天(14日)發表名為《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文件,鼓勵海南發展賽馬運動,並探索發展「競猜型體育彩票」和「大型國際賽事即開彩票」,引起澳門博彩業界關注。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昨(15)日表示,特區政府密切留意不同地區產業發展對澳門的影響,致力提升澳門綜合旅遊吸引力,以應對不同地區帶來的競爭和挑戰。
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昨日早上在馬濟時總督大馬路雙鑽大廈青年創業孵化中心與近百青年代表展開「真情對話」。梁司以一身休閒裝束示人,並以「雙創新時」為主題,談及創業及就業等問題。財爺演講時談笑風生,不時博得在場人士大笑,全場約兩小時,會後不少青年爭相與財爺「selfie 」自拍。 有與會者發問時稱,目前本澳大部分青年就業都會被大企業的高薪福利等條件吸引,造就本澳青年被標籤為「佛系青年」,即等緣分到了,機會便會來。同時因缺乏競爭力令青創者難覓人才,希望政府牽頭增加青年到外地培訓機會。梁司鼓勵青年有想法便要爭取,笑言即使是「揾男女朋友都唔好齋等緣分到」,若希望有國際企業與大專院校合作招聘或增加培訓機會,必需積極發聲及爭取,令政府了解到社會需求再做好相關工作,千祈「唔好等運到」。 亦有發言者關注雄安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對本澳青年的機遇。梁維特認為,澳門產業相對單一,青年可以融入大灣區,將有更多就業空間,而粵港澳三地在制度間的互補性和多樣,更有利發展。 有發言的青年認為在本澳創業申請牌照涉及政府多個部門,即使有市場,亦難以開業。梁司表示,政府目前必需按照法規按程序工作。他認為,創業者首先要有全面的資料搜集包括相關法律法規問題,政府未來亦會繼續完善制度,達至「便民便商」。
民政總署正就訂立《公共街市管理制度法》 及《小販管理制度法》,開展為期60日公開諮詢,文本建議統一管理制度,廢除現時檔位世襲制,引入競爭進場機制取代抽籤方式,設定經營權期限,期滿攤位重新招租。澳廣視時事節目「澳門論壇」昨(15日)探討有關修法問題,出席的民署管委會委員吳秀虹認為,街市小販的競爭對手不是小販之間,而是營業時間長及超市,修法是為了提升街市小販積極性及競爭力。 出席論壇市民對修法中規定小販不可連續不營業超過三天,一曆年內不營業不可超過30天,持不同意見,有檔販表示,每天清晨4至5點便開工,到下午已工作超過十小時,而且請人難,很難全日營業,修法建議的休業天數限制不合理。 另有市民反映,向街市小販詢問貨品價格「唔同人唔同價」,服務欠佳,建議民署取消檔販免租優惠,以開檔天數決定租金,對開檔天數不足的檔販加租。街總社會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梁彥邦則認為,街市小販生意並不十分理想,即使全日營業亦增加不到太多利潤,民署應該設法協助,收緊相關規定將令小販經營更困難。
特區政府與澳門中聯辦聯合主辦的「國家安全教育展」,昨(15)日在回歸賀禮陳列館舉行開幕儀式。行政長官崔世安在致辭時表示,維護國家安全工作任重道遠,需要大家把實務措施和宣傳教育相結合的工作模式持之以恆開展下去;同時要牢固樹立「一國」意識、《憲法》意識,掌握好「一國」和「兩制」、《憲法》和《基本法》的關係。
儘管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幾乎被剿滅,敘利亞內戰也告一段落,但當地的局勢卻反而變得更加惡劣,美東時間13日凌晨,美英法三國發射導彈襲擊敘利亞三處化武基地,理由是7日傳出的疑似敘政府對平民使用化學武器事件的報復。但整件事情顯得非常奇怪,先是特朗普上月底宣布要將軍隊撤出敘利亞,隨後是化武襲擊,再來就是美英法報復,三者之間似乎存在一些連繫。如果僅僅看軍事行動,而不看背後的政治,這一連串事件幾乎是毫無邏輯可言。 首先是敘政府軍化武疑雲,從戰況來看,叛軍困守東古塔已經是強弩之末,如今正是敘利亞政府準備最後一擊、歡慶勝利的時刻,安撫民心、恢復秩序、撫平傷痕才是當務之急,如何需要於勝利在望之時,使用爭議極大的化學武器?雖然敘政府有使用化武的前科,但叛軍同樣也有自導自演的傳聞,如果假新聞能讓美國選出特朗普當總統,又何嘗不能炮製一場空襲?而在禁止化武組織尚未完成調查之前,便在一周之內聯合三國發動空襲,不但過於急躁,也讓人不禁聯想到英美等國師出無名的伊拉克戰爭,當時西方社會宣稱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到現在都沒有找到,伊拉克獨裁者侯賽因至今死不瞑目。 其次便是西方國家對化武襲擊的反應,根據統計,敘利亞戰爭期間,共發生過85次化學武器襲擊事件,當中50次被指是政府軍所為,而美國的反應並不總是如特朗普現在所表現出的嚴厲。2013年,奧巴馬政府曾對干涉敘利亞內戰劃下紅線,只要敘利亞政府動用化武,美國就會有所行動,但當阿薩德真正使用化武後,美國也只是以外交手段要求敘利亞「銷毀」化學武器,沒有任何軍事行為;而光是在特朗普任內,過去一年內也發生了12次化武襲擊,美國發動的空襲僅僅兩次,如果攻擊是為了遏止化學武器的使用,何以有嚴重或不嚴重的區別? 又或是需要滿足另外的政治條件?這使得今次空襲的正當性再度受到質疑。 敘利亞的前路並沒有因為IS的消亡、叛軍的敗退而變得更加明確,土耳其在今年1月出兵敘利亞北部阿夫林地區,清剿當地的庫爾德自治區民兵,隨後土、伊、俄三國達成《安卡拉協議》,掌握了敘利亞局勢的話語權,而三國之中,俄羅斯對敘利亞的軍事介入最深刻也最久,如今敘利亞政府將收復全境內重要據點的控制權,一場代理人的戰爭看似就要結束,但就在特朗普宣布撤軍、敘利亞內戰將取得新進展之際,再度發生化武襲擊事件,顯示有力量反對美國撤軍,果然一場空襲又重新加強了美國的存在感。 綜合俄叛諜在英國中毒事件導致的外交風波,西方對抗俄羅斯、伊朗的冷戰格局並沒有因為敘利亞內戰進入尾聲而落幕,特朗普政府一方面宣稱要退出中東亂局,完成選前的承諾,一方面又無法放棄中東利益及盟友的期待,向外界傳遞了混亂又不清晰中東策略,恐怕殺傷力會比空襲更巨大。而滿目瘡痍的敘利亞,仍擺脫不了冷戰犧牲品的命運。
保安司司長黃少澤昨日出席「國家安全教育展」開幕禮後接受訪問時表示,正研究本澳現行《維護國家安全法》(俗稱《國安法》)的相關配套法律法規,包括將來是否需要設立決策及執法機構。 黃少澤表示, 因本澳現行《維護國家安全法》在2009 年立法,只屬框架性法律,在執行上需要細則性法律及法規配套。現時《國安法》沒 有程序上的法律及執行機構,誰來調查、誰來執行沒有相關規定,為將來令法律落到實處,要定出相關配套法律法規,未來會適時向社會公布。 黃少澤強調,現行《維護國家安全法》15 條法律條文基本上不會作出修改,主要是研究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規。考慮到2009 年與現時的社會環境已有很大差別,情況比之前複雜,尤其就國家安全所面對的環境已完全不同,面臨的挑戰也更多,所以在制定相關配套法律法規時,會思考更多方面的因素。
昨天是「國家安全教育日」,行政長官崔世安(圓圖)以《國家安全全民有責》為題發表感言。行政長官稱, 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關係到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維護國家安全是包括港澳居民在內的每一位中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是維護公民個人權利與家庭幸福的重要前提,是澳門特區社會安定有序、市民安居樂業的重要保障,國家安全與每個市民緊密相連。 行政長官說,對於維護國家安全,澳門特區只有「一國」之責,沒有「兩制」之分,因此要牢固樹立「一國」意識、憲法意識,把握好「一國」和「兩制」、《憲法》和《基本法》的關係,把維護中央的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確保「一國兩制」在澳門不變形、不走樣。 維護國家安全,任重道遠,不單要堅定信念,鞏固已打好的工作基石,更重要是因應新時代的變化,持之以恒地為維護國家安全作出澳門特區應有的努力和貢獻。這一點,又關係到我們需要培養教育年輕人正確和準確認識國家安全觀念,關係到我們一代一代人愛國愛澳力量的薪火相傳。澳門回歸十八年來的經歷清楚表明,國家好,澳門才好;只有國家整體安全穩定,才有澳門特區繁榮發展和居民安居樂業。今後我們會繼續帶領廣大居民愛國愛澳,全面準確理解「一國兩制」,確保「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並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去年我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前夕發表的感言就表明,我們會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增強居民的國家安全意識。這次的「國家安全教育展」,是澳門特區第一次舉辦類似活動,今後我們會繼續舉行,並不斷探索用多種方式宣傳國家安全觀念,讓國家安全不斷深入人心。
再過四個多月,「8.23 」風災即將屆滿周年,十條人命、上百億元經濟財產損失,究竟給澳門帶來甚麼教訓?特區政府昨日給出答案。行政長官崔世安與「檢討重大災害應變機制暨跟進改善委員會」成員昨(12)日舉行記者會,向公眾介紹各範疇防災減災工作部署,首度推出「颱風期間風暴潮低窪地區疏散撤離計劃」,並公布16處避險中心及四處緊急疏散停留點,方便市民就近避險。
行政長官崔世安(圓圖)與檢討重大災害應變機制暨跟進改善委員會成員,昨(12)日在記者會中介紹各範疇防災減災工作部署。當中於上月公布的內港防洪牆方案,目前正進行工程設計,爭取下月完成,預計明年風季前可投入使用。在中長期計劃方面,內港加建雨水泵房及集水涵箱渠方案預料2021年完工;內港擋潮閘計劃則已獲廣東省支持,向中央政府報批。 當局計劃在灣仔水道近媽閣河口處建設活動式擋潮閘,目前規劃的設計閘寬650米,分三個通行閘及三個非通行閘。平時閘口放下供船隻通行,當預報風暴潮拉高水位時,則會逐一升起,形成一道可抵擋5.8米高潮水的人工屏障,設計高度比去年「天鴿」颱風期間的最高水位5.58米還高,足以抵擋200年一遇洪水。 崔世安表示,興建擋潮閘原則上得到廣東省支持,已經向中央政府報批,但因計劃涉及鄰近地區城市,需要大量協調工作,工務局已開展工程可行性研究。 此外,特區政府又計劃今年內啟動內港雨水泵房及集水涵箱渠建設,收集新馬路至水上街市一帶內港沿岸的雨水。集水涵箱設計容量達2,200 立方米,約超過一個游泳池大小,再透過泵房強力抽水馬達排走雨水,緩解水浸情況。工程預計在2021年完成。(李亮希攝)